鼻衄 鼻衄是由肺热上蒸,逼血逆行,或燥气外袭所致,以鼻腔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 诊断依据 1、以鼻腔出血为主要症状。一般发病较急,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 2、气候干燥、恼怒、饮酒、鼻部外伤等所致或诱发。 3、鼻腔检查有出血病灶。 4、应尽可能作引起鼻衄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 辨证论治 1、分证论治 (1)肺经热盛 【证候】鼻衄点滴渗出,血色鲜红,伴鼻塞,咳嗽或有发热。舌质偏红,脉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5g,菊花10g,连翘30g,桔梗10g,薄荷9g,杏仁10g,丹皮15g,白茅根30g. (2)胃火炽盛 【证候】鼻中出血量多,血色深红。身热、口渴、便秘。鼻腔黏膜充血。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泄胃火,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片30g(先煎),生地黄15g,丹皮15g,川芎9g,赤芍12g,生石膏30g,知母15g,牛膝15g. (3)肝火上炎 【证候】鼻衄起于恼怒之后,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黄芩15g,栀子15g,车前子12g,当归12g,生地黄15g,柴胡9g,丹皮15g,生石膏30g,赤芍12g,甘草9g. (4)阴虚火旺 【证候】鼻衄量少,口干咽燥,头晕眼花,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g,黄柏12g,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15g,泽泻15g,白芍15g,旱莲草30g,藕节15g. (5)脾不统血 【证候】鼻衄量少,面白肢冷,大便溏薄,鼻黏膜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白术15g,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2g,木香10g,莲子12g,侧柏叶12g,地榆15g,龙眼肉12g,炙甘草10g. 2、外治法 (1)用冷湿毛巾或冰袋敷于前额或颈部一侧。或用大蒜捣泥,敷于足底涌泉穴。 (2)加压按摩患者头部入前发际正中线1到2寸处。或将双足浸泡于温水内。 (3)用手指用力将出血侧鼻翼压向鼻中隔,或紧捏两侧鼻翼。 (4)用血余炭,马勃粉、三七粉、云南白药、血竭粉裹于棉片内,填塞于出血侧鼻孔。 (5)用凡士林纱条或明胶海绵行前鼻孔填塞;或可行后鼻孔填塞。 3、针灸疗法 (1)体针:取风池、迎香、合谷、内庭、太冲、足三里、太溪、照海,每次选2到3穴,随证虚实而使用补泻之法。 (2)耳针:取内鼻、肾上腺、神门,用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3)艾灸:艾柱灸大椎、哑门;或灸囟会、上星;或以艾卷温和灸风府。 4、单方验方 (1)茅根饮:白茅根花14朵,冰糖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饮用。 (2)大黄炭末:取大黄炭50g,研极细末,每次3g,每日4次口服。 (3)栀藕煎:栀子、藕节各50g,水煎2茶杯,4小时服1次,分2次口服。 (4)墨乳饮:墨汁、人乳、童便各等份,调匀,每服1小茶杯。其他疗法宜多饮清凉饮料,多食蔬菜水果,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燥热之品。还可用下列食疗方调理。 1、仙鹤草饮仙鹤草30g(或干品20g),白糖适量;将仙鹤草捣烂,加冷开水1小碗搅拌,榨取汁液,加入白糖,1次饮用,每日2到3次。 2、三七蒸蛋三七末3g,藕汁1小杯,鸡蛋1枚,陈酒半小杯,将蛋打开,与三七末、藕汁、陈酒和匀,隔水炖熟食,每日1到2次。 3、荠菜汤荠菜30g,烧汤饮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