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军下一代战车的指标和方案:可选择载人战车(OMT)!

 桌面战争 2021-01-29

往期回顾

光头哥:下一代战车将实现“2实+1虚”乘员组!

机器人战车:脑力支配战力!

美国陆军的M1预计在2050年退役,而它的继任者:可选择载人战车(OMT),则原先预计在2035年诞生,并且逐步取代掉冷战时期诞生的第三代战车。毫无疑问的,相较于以前预计要取代M1的方案,新的OMT更接近传统认知的战车,而不是步兵战斗车扛着战车炮的概念。

OMT的现代装甲车模型

自1979年服役以来,M1艾布兰主战车已经证明自己是非常强大的战争机器,但未来将会有更新的威胁,而美国陆军也将会需要新一代战车。对于新一代战车,美国陆军一直改变本身的看法和计划名,从一开始在下一代战斗车家族(NGCV)中不确定是否要继续延续发展的关键致命性平台( Decisive Lethality Platform,DLP),到后来的未来关键致命性(Future Decisive Lethality,FDL),到最后的可选择载人战车,或翻译为可无人战车 (Optionally Manned Tank,OMT),可视为是美国陆军战车需求的看法改变,以及大国威胁的兴起造成的影响。

主战车的后勤需求庞大,并不利于全球部署且非常耗费资源,因此美国陆军一直希望用更轻量化的载具,搭载战车炮补足直射火力的需要,但并不需要像主战车一样有卓越的突击能力,而是用状况觉知和先进科技去弥补。但当中俄崛起后,假想敌创造的威胁反而如冷战一般,而陆战仍然需要重装甲的主战车,因此在最近,又恢复了「战车」一词,而不再是以平台或致命性等拢统的语言去包装,同时也让新战车的需求与定位更明确:取代M1艾布兰。

可选择载人战车的三种概念图

▲案一是重量最轻、使用的炮塔最小而火力也最小的方案

▲案二的重量较案一重,但炮塔较大(可注意到炮塔两侧都有黄色窗框,与底盘处的顶门盖吻合)。

▲案三的构型最传统,使用的是传统构型的双人炮塔。

      目前意外流出的三个美国下一代战车:可选择载人战车 (Optionally Manned Tank) 概念方案。三者的底盘都是双人并列式,且炮塔都可以再乘坐两人,我们可以从炮塔模型的黄色窗框中推断,那可能就是顶门盖的潜望镜,因此不论哪一种方案都是可以四人上车,但也可以依据状况减少车组员,甚至最低到两人上车,或无人状态下完全以遥控方式作战。

     案三使用传统炮塔的构型重量高达64.8公吨,而单人炮塔较大者重达59.8公吨,炮塔小者则为54.8公吨。会有这种重量并不意外,只要炮塔有人,且非低轮廓炮塔构型时就需要重装甲,因此传统构型的与现今M1A2C接近是很正常的,而传统构型的炮塔也是三者中唯一要求抗大口径动能弹的,其余则是中口径。

       至于59.8公吨的方案,则是将大部分的传统防御集中到底盘,因此得以节省大部分的炮塔装甲重量,仅留下保护重要部位和机件即可,而虽然炮塔内还是有人,但因为人员是乘坐在炮塔环下的位置,因此主要是由底盘装甲保护而非炮塔装甲。54.8公吨方案则是一样可能是双人炮塔,但更减少炮塔大小,更进一步减重。

      火力方面,64.8和59.8公吨都差不多,可能有130mm炮和雷射武器,两者都是备射30、备用6发炮弹,差别在于案三的炮塔有重装甲保护,案二的炮塔装甲较轻薄。54.8公吨的方案则是用120mm炮,火力偏弱,备射也只有28发且无备用弹。机枪弹全部都是共一万一千发7.62、1000发.50,与M1相当。 

技术指标:

1.能在关闭引擎的情况下,使用辅助动力单元延长作战时间、减少电池耗损,同时在需长时间静滞的阵地上能减少噪音暴露的风险。

2.将配备整合核生化防护能力的暖通空调(HVAC/NBC)。依目前战车兵对战车人员加热器以及冷却系统的回馈,可发现加热时效不足且冷却效能也不佳,同时现行的战车也无法自行侦测生化战剂或任何有毒媒介等,因此战车兵对于整合NBC功能的暖通空调,且能自行侦测威胁而无须人员开启之概念感到欣慰。

3.保有手动暨机械控制的能力。新战车在炮塔无动力之情况下,仍能让战车兵以合机械装置完成摇炮和射击等操作,可能也包含在自动装填系统故障时保有人力装填的能力。

4.自动化拖救钩。由于前来参与讨论的战车兵表示,如果OMT的车组员人数减少,则在实施拖救等战车救济作为时会有困难,拖救钩与拖救杆必须能自动化结合,减少人力需求和暴露在外的时间。

5.下一代主战车会配备改进的后勤诊断传感器,以自动侦测到零件是否早衰或损坏至需要提早更换的地步,而履带张力传感器则必须要能侦测到濒临断裂前的履带状态。

6.配备如铁视(Iron Vision)这种能在装甲底盘内,但透过环景摄影机看到周遭景象的技术。

7.配备能对敌人的目标获取装置产生假讯号的干扰装备。前来讨论的战车兵表示,他们希望新战车能在敌人目标获取系统中投射假讯号(例如错误的红外线影像),进而让敌射弹无法正确命中目标,甚至误差要大到让敌人无法做有效的野战修正(以前一发做基准点进行射弹调整)。

8. 类似M2/M3战斗车的车长独立热像仪,效能要比M1A2的优。

9. 将配备敌我识别系统,假如计算机认为目前的目标可能是友军,则在射手将射击前发出警告。

10. 主炮的仰角必须够低以活用反向坡和半遮蔽(Hull Down)阵地,因此主炮的俯角可能很大,或者是具备炮座液压抬升的功能。

11. 配备数字化地图。

12. 可以使用WiFi无线式通信头盔和通讯系统。

13. 以USB插槽作为规格的充电系统。

14. 可以调整不同口径的同轴机枪,口径选择从7.62、.50一路到40mm榴弹,同时也可能整合防火帽等降低对于本身观测和行迹暴露的影响。

15. 更优的备用摄影机,以防主摄影机战损。

16. 更优的扭力杆和乘载臂

 皆有指挥无人机和战场数据管理能力,问题回归如何看待战车。  如同美军正要推行的下一代战斗车-可选择载人战斗车(OMFV)一样,OMT将借助大量的自主化技术和数据链满足未来的战场需求,包括在车内指挥和遥控无人机/车,立即得知无人机所回传的信息等,而目前三种方案理论上都有能力满足需求,因此主要还要回归到美国陆军想要如M1一样,但更新的主战车(如案三),还是更轻盈但较轻火力的战车(如案一),或者是两者折衷(如案二)。(作者:李思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