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蛤蚧,虚喘第一药

 日月76nligx4bu 2021-01-29
除了肺,虚喘涉及最多的脏是肾。肾主固摄,将天之气深深吸入,令呼气时气精不散,靠的都是肾气的固摄之力。肾气不足,吸气时难深入,呼气时收不住,会容易出现开篇讲到的吸气困难。这种肺肾气虚的情形,需要滋补,成方可用金匮肾气丸(今桂附地黄丸),而上面讲到的蛤蚧,尤其适合。

中医讲到很多动物药(比如鹿茸、龟板、阿胶等)时,常提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血肉有情之品”。意思大体是,这些动物,不像草木,有血有肉有感觉,与人的性情更为接近。所以,这些药物对人的补益作用,较之草木,也会更强,常作为补肾壮阳或滋补阴血的要药。这里的蛤蚧,或亦可归入此类。认识蛤蚧的作用,有三条提示:一,雌雄成对;二,其效在尾;三,定喘方真

上文讲到,今天去药房抓药,见到的蛤蚧通常都是成对捆在一起。这一现象,其实源自古人对蛤蚧生活习性的观察,以为“雌雄相呼,屡日乃交。两两相抱,捕者擘之,虽死不开,房术用之甚效”(《本草从新》)。既然誓死不改之志,便宜成对用之。同时,蛤蚧在补肾方面的功用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今天药房里买到的蛤蚧,多是将大小相同的两只合成一对,很少会在意雌雄。对这一点,古人也有过类似的见解,如“其药不论牝牡皆可。即非相抱时捕之,功用亦同”(《本草求真》)。无疾以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事实大过臆想。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梗,仍然历历在目,为中医不可不谨慎。

蛤蚧在被捕捉时,常会自断其尾。历代本草书在记载时,都强调“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不过,现代药理似乎不太支持这一观点。蛤蚧属壁虎科,其尾自断的性质,也和壁虎相同,属于危急时刻的自保行为。也就是说,尾巴断了,还可以再生。从这个角度,倒真是希望古人的说法有道理。看到蛤蚧的捕杀过程,很有种一种惊悚和血腥。如果只是取一条可再生的尾巴,而且效果更好,何乐不为?

最后一条,古人判断蛤蚧真伪的方法,很有意思。“倘或鬻诸市家,务预口含少许,奔走百步,不喘方真。”(《本草蒙筌》)这种朴素,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可以信任蛤蚧补益以平喘的效果。可操作性很强,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