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试后,家长与孩子应该各有视角

 静听涛声依旧 2021-01-30

孩子期末考试后,家长面对成绩,免不了要和孩子交流一番。当然,这个交流的过程,有的是耐心平静,有的则是暴风骤雨式的非正常交流。

其实,每个家长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都应该重视如何面对孩子考试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孩子对考试的焦虑,甚至可以避免孩子的厌学,有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

所以,今天我非常想和家长交流如何面对孩子的考试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让家长和孩子对考试结果各有视角

考试结果出来后,很多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无论孩子考得怎样,先挑毛病,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父母不是肯定孩子的进步,而是“下次要争取考第一名”。

如果考了第一名,那就是“不能骄傲啊,我看你有点翘尾巴”。总之,要想从父母那里听到赞扬鼓励比较难。原因在于,父母担心孩子因为考好了,下一步在学习上会出现松懈,会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表现似乎永远也不满足,总是追求完美。

在这种心理之下,父母不自觉地会有“完美才是美”的思维方式,家长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家长想象不到的。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特曼认为,父母应该放弃“问题视角”,改用“优势视角”,也就是把关注点从孩子负面的“问题”,转移到正面的优势上,更多看到孩子的长处。

很多家长内在的想法,其实是与心理学原理相背离的。每个人对于指责都有本能的抗拒,不管这种指责是出于何种目的,对于还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但是,人的心理微妙之处在于,如果一个人先听到了对自己的表扬与肯定,他可能更容易听进去对他的劝告之言。

黄静洁老师在《学习的格局》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家长看孩子写的作文时,如果看到孩子作文中有几个错别字,尽管内容很好,你先说什么?是抓住几个错别字不放?还是先用“优势视角”来鼓励孩子?

当父母说“你的作文写得真好,太形象了,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告诉孩子,你再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有错别字?有没有更好的词语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一定可以让孩子主动去发现自己的问题。

采用优势视角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产生“我要做得更好”的心愿,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

家长用“优势视角”的同时,把“问题视角”留给孩子,这就避免了孩子只看成绩,不看不足的毛病。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如他人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发现他的优势来让孩子树立信心,这门课没考好,但是可能有几个题做得很好;实在找不出做得好的题目,可以发现孩子其他科目的优势;其他科目没优势,还可以发现孩子其他特长,比如体育、艺术、品德组织才能等等方面的优势。

避开孩子的弱项,并非是让孩子逃避,而是通过父母发现孩子的强项或优势来改变孩子的悲观心态。

在明确自己强项和优势树立的自信之下,更能让一个人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弱项,从而想办法去弥补弱项。即使弥补不了,孩子也可以用优势来激发自己的上进心,用长板来弥补短板的不足。

总之,家长用“优势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绩,才能让孩子用“问题视角”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孩子就可以既能树立自信,又能知道自身缺陷,从而更好得发展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