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大世界再度闭园 他定格了冰与火的交融 北国冰城 不再沉寂 冬天还未过去,哈尔滨却又变得安静了。 1月19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宣布临时闭园。 被彩灯照亮的冰雪城堡、晶莹剔透的鼓楼和灯塔、世界上最长的冰滑梯……这座由冰块搭建的园区,以往即使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依然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就在闭园前10天,BBC还对哈尔滨冰雪节进行了报道,将它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以及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 冰雕的生命期只有两月有余。上一个冬天的冰雪大世界耗资上亿,因疫情开门36天后旋即关闭。今年,从开园到闭园,也只经历了短短的26天。 连续两年中止营业,让冰雪大世界的冬天变得格外艰难。北国冰城按下暂停,许多人的冬日记忆,正在园区内逐渐消融。 如今,高耸的冰雕安静地伫立在园内,无人游玩。 但哈尔滨摄影师王嘉熠,已经用镜头记录下了它们。 在他的摄影中,无人机俯瞰着整个园区,显得恢弘而静谧。 又一年寂静的冬天,被定格下的冰雪之城,却不会就此融化。 01 “哈尔滨的冬天, 其实是从采冰开始的” 在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期间,“冰雪”这个词,往往变成晶莹剔透的建筑和巨大洁白的雕塑,留在冰城人的记忆中。 但王嘉熠更喜欢从空中俯瞰的视角。 当无人机起飞后,高大的冰雪建筑渐渐变得渺小,整个世界宛如一个水晶沙盘。 灯光点亮时,透明的城堡变得五光十色,在夜幕中构成一个个独特的几何花纹。 如同把教堂中的彩绘玻璃,映射在了大地上。 然而,这些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冰雪城堡,其实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哈尔滨的冬天,其实是从采冰开始的。” 王嘉熠这样告诉我。 因为人造冰厚度不够,受风能力弱,每年冬天,数百位工人都会前往松花江采冰。 成千上万块河中的冰块,经过切割、敲碎、拖拽、铲运、排列等一系列过程,才能被送往哈尔滨市内及冰雪大世界。 从清晨六点开始,踩在松花江江面上的工人们,在严寒中一步一步完成了这一切。 前往跟拍的王嘉熠,记录下了整个过程。 地面上的他,看到了工人施工时冻得结冰的鞋,但从无人机的视角中,他发现了大自然更宏大的图腾。 “从无人机的角度看,就会发现冰面上大自然的纹理。感觉像是宇宙全息论所说的那样,它很像是我们的指纹,或者是一些皮具上的纹理。”他说。
王嘉熠说:“纹理每年都是不一样的,它是很随机的,要看大自然的心情。” 这些被切割下的冰砖,被运往冰雪大世界,像搭建房屋一样,组建成了一座座宫殿和城堡。 冰雪之城哈尔滨,就是这样通过一块块冰砖,搭建起了城市的冬日记忆。 02 “航拍让我们的格局 从地面上升到天空” 摄影师王嘉熠今年只有25岁,刚刚研究生毕业。
而正是由无人机开始,他发现了航拍的魅力。 “我其实是通过无人机开始接触到摄影的,当时就喜欢那种俯瞰的视角,一下我就爱上那种感觉了。”他说。 “我的第一台无人机是我母亲送我的。” 王嘉熠清楚地记得。
在他航拍的镜头中,城市不再是密不透风的水泥森林,高空视角让建筑获得了新的呼吸和结构。 其间川流不息的,是城市里每个人的现代生活。 城市之外,他拍摄的大自然则展示出真实的纹理,显得愈加壮阔,却也静穆、动人。 “看到这么漂亮的画面,你还有什么好不高兴的事儿。”王嘉熠说。 谈到为什么喜欢航拍时,他说道:“我觉得它可以把我们的格局从地面上升到天空,可以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生活。” 03 哈尔滨街头: “那些把日子过得舒心的普通人” 虽然最喜欢航拍,但王嘉熠也会背着小相机,走在哈尔滨的大街上“扫街”。 比起航拍镜头中宏大的景色,他觉得拍摄哈尔滨的街头,“可以让我更脚踏实地一些。” 他说:“看一看更多的不同的人在街上,他们的各种行为,都可以给我一些启发。” 在他为家乡拍摄的照片中,更多的是生活在那里的普通人。 “我其实更愿意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比如‘扫街’时遇到的一个个路人。他们虽然很平凡,但是他生活里有一些不是很平常的东西。我希望能记录下身边平凡人不平凡的瞬间。”他说。 王嘉熠愿意拍那些把日子过得舒心的普通人: “很多人看起来工作收入不是很高,但是我觉得他们过得很舒心。有一种度把握得很好。” “比如开出租车的司机,外卖小哥,或者一些路边卖烤地瓜吆喝的大姐,他们也挺开心,过得挺好。对,我也挺愿意找这样的人去拍。” 他说。 王嘉熠告诉我:“哈尔滨冬天虽然很冷,但是吧,人们的心都是很温暖的。” 透过大自然的纹理和冰雪建筑,王嘉熠用无人机拍下这座城市“冷”的一面。 同时,行走在街头的他,也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有人情味的哈尔滨。 现在,冬天尚未过去,春天还未来临。 只有大自然的美景,无法让一个城市动人。希望哈尔滨能早日恢复到往日的热闹,不论季节,人们都能舒心地生活。 也让这座冰与火交融的城市,不再安静地停留在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