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凤阁治三叉神经痛

 柴桂苓 2021-01-30

例1周某,女,38岁,1987年12月初,右侧头面部掣痛,经某医院确诊为三叉神经痛,曾服多种止痛西药,初尚能止痛片时,后则无效,日趋严重,1988年1月23日初诊。症见面㿠,右颊微肿,患处甚感凉冷,时而抽痛,时而痛如撕裂,上引及右侧头角,内殃及患侧齿舌,妨碍饮食,苦不胜言,口干,心慌心悸。平素月经量少,色深紫带黑,经行前小腹作胀,右少腹时有疼痛,舌体淡胖,两侧隐有紫色小斑块,苔薄黄,脉沉细。证属寒滞经脉,营血亏虚,瘀血内阻。治宜散寒通络,养血祛瘀: 制川草乌各6克(先煎20分钟), 细辛3克(后下),白芷、当归、川芎、炒赤白芍、紫丹参各10克,生地、炙僵蚕各13克,灸全蝎5克。

2月6日二诊: 上药服7剂,头面掣痛明显减轻,后因受冷风所袭,疼痛又剧,稍一喝水进食,右侧舌尖上腭即感掣痛,涉及患侧头面,面部仍感凉冷,舌苔脉象如初诊,原方加净麻黄5克,进5剂,疼痛消失,进食无妨,面部凉冷感明显好转,3月5日来诊,完全正常,至今未复发。

按:本例辨证关键在于: 1. 面部凉冷掣痛为客寒阻滞经原所致;2. 平素月经量少,面皖少华,舌体胖大,心慌心悸,乃营血亏损之象;3. 经色紫黑,时有右少腹疼痛,舌有瘀斑,为瘀阻之征。寒滞经脉虽是疼痛的主因,但营血亏虚和血脉瘀阻,均能使经脉失却濡养而致疼痛加剧,故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物汤意,以麻黄、制川草乌、细辛、白芷散寒通络; 生地、当归、川芎、赤白芍、丹参养血祛瘀,全蝎、僵蚕祛风止痛。寒邪痹阻,本无须寒凉濡润之品,因患者苔黄口干,非纯属阴寒,故用生地,一则以防阴血亏虚易于化热之变,一则以制川草乌、细辛、白芷之温燥。川草乌、细辛温经散寒,合以麻黄则透散之效尤捷,二诊后痛止而面部凉冷感迅即缓解盖得力于此。总之,本证治疗,既要以散寒通络为主,但也须合养血祛瘀,才能标本兼顾;据证用药,固宜重在温通,然防微杜渐,亦应不忽视凉润。


例2周某,女,42岁,1986 年春始,右侧三叉神经痛,1987年头部受外伤,之后疼痛频作,于1988年2月6日初诊。现症: 右侧面部掣痛,灼热感,时有右胸胁胀痛,寐后心窝部汗出较多,大便偏干,两日一行,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平素月经先期,临行腹痛,证属肝郁化火,营分有热。治宜疏肝泻火,佐以凉营: 醋柴胡、川芎各6克,制川军、淡黄芩、炒山栀、粉丹皮、炒赤白芍各10克,细生地、夏枯草各12克,薄荷5克(后下), 生甘草4克。服药5剂,疼痛基本得解,面部灼热感消失,后以稍事加减而获愈。 

按: 本例与上案虽均为三叉神经痛,而证候性质绝不相同: 彼虚实夹杂,以寒为主; 此病情单纯,属火郁为患,故治疗各有所宜。本例以疏肝泻火为主,柴胡疏肝郁,黄芩、夏枯草、山栀泻肝火,川军、甘草通阳明之腑,助苦寒下泄,川芎、薄荷辛散泄热,亦取火郁发之之义,佐生地、丹皮、赤白芍以凉营泄热,且夫生地甘寒,有壮水制火之能,俾火平焰熄,故痛自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