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腊月,就有了年的感觉,乡下的大集上,人渐渐地多了起来。村里的老农从地窖里扒出储存的白菜、萝卜、和大葱,放在屋檐阳光下晾晒后,把白菜的老帮剥去,把大葱干枯的叶子撸去,用笤帚把萝卜上的土扫掉。第二天一早,装在用荆条编制的篓子里,再用旧被子盖好。推着小车步行十几里来到集市上,选一个好地摊铺上草苫子,把白菜、萝卜、大葱摆好,上面盖好被子。再把上好样品摆在被子上面。一切准备妥当后,拿出小板凳坐下。一会儿,人渐渐多了起来,卖饭的来了、卖肉的来了、卖鱼的来了、卖鞭炮的来了,炸油条的来了,水煎包棚也搭起来了…...多久没赶集的庄户人兴奋了,用鼻子使劲闻那绿豆丸子的味道、闻那水煎包的味道、闻那滋滋啦啦炸鱼味道。卖菜人颤颤悠悠解开褡包,从棉袄里拿出一块小手巾,从里面拿出两角钱,来到绿豆丸子摊前,对掌柜的说:来一碗。掌柜的眯缝着小眼睛,从滚烫滚烫大锅里舀出一碗老汤,还如外舀上一块肥肉片,从簸箩里抓起八个绿豆丸子放在汤碗里,放到用门板搭起的饭桌上。各人可根据口味再放上香菜、蒜末、辣椒面。汤随便喝。卖菜的扔下钱,丸子汤老板笑着说:看看,这不见外了,我能收你的钱不是。卖菜的将钱包好,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粗面卷子,掰在碗里。用筷子搅和了一下,然后就呼啦呼啦吃起来。吃到半碗时,又去添上了一勺汤,掌柜的又给他抓了几个绿豆丸子,卖菜的憨厚地笑了笑。赶集的人越来越多,本来就不宽的集市显得更拥挤。商贩们扯破喉咙吆喝着,最热闹的还是卖鞭炮的,它设在比较宽阔的地方。卖鞭人拿出一挂鞭来,挂在竹竿上,先是使出蛮劲吆喝着,吸引着人们围了过来。那时,利津县有一个擀鞭专业村,王庄公社的李宝庄,它与鲍王庄在利津很出名,鲍王庄是编蓜子出名。人们习惯上称"劈劈啪啪的李宝庄,密不透风的鲍王庄"。李宝庄有个鲍玉禄,是个擀鞭能手,他擀的鞭用的是包装纸,也就是庄户人家说的牛皮纸,质厚且硬,又加上用药足,擀的鞭格外响。鲍玉禄还有一副大粗嗓子:哎!都过来,过新年,卖响鞭,老鲍的鞭炮最响不值钱,放好的,卖弱的,不是爹娘制造的…...喊完后,点起一挂鞭,噼里啪啦,比老鲍的嗓子还高。响,真响,鞭炮刚放完,捡哑炮的孩子们一拥而上。老鲍的案子前总是人最多。男孩们主要围着鞭炮市场转,而女孩们则扯着娘的衣角在布匹头饰的案子前。当娘的征求女孩子对所选花布的意见,衣裤花布选好后,女孩们又拽着娘走到卖杂货摊前,挑选扎头丝、花卡子、松紧布,红头绳、头花等。年龄较大的农村老太太,喜欢买些枣呀、年糕面,还有孩子们喜欢的糖和糕点,卖年画的把画挂在空中、摆在地摊上,选一幅老寿星挂在中堂上,买一张金玉满堂贴在孙子喜房里,买一些毛头纸,换一换去年的窗纸,一个上午下来,老太太的箢子里装得满满的。中年妇女们则是能买就买,一家人过年衣裳,给双方的父母买些酒呀烟的。割一刀好猪肉包顿饺子熬锅白菜汤,白菜汤里再切一块梆子豆腐,再抓一把自家炸的绿豆丸子,剩下的肉准备年后伺候亲戚。过了五末日,再把剩下的肉,切成小块,用面酱、豆油、细盐喂起来,放在凸凸罐子里,能吃到农历二月二。俗话说:难过的日好过的年。日子好的年好过,日子差的就难过。人家赶年集是全力购买,有的人家还在为过年籴粮食,日子很差的还提着口袋上门借粮食。没啥吃就没啥烧。过去,柴草也比较缺,平时里,省着烧,一天只吃两顿饭,到坡里搂树叶子、拔草根,只要能烧的一律不放过。过年了,就不能凑和,特别是那些缺劳力的户,就到柴草市去邀草。买草的在草市转悠来转悠去,把手伸到草里,摸摸草湿不湿,看看草硬邦不硬邦。看好后,就到称子摊过好称。让卖草的人推着草送到家。卸车,点上钱,按说没事了,可卖草的人提出了一个额外要求,说早上没吃饭,要一块干粮吃。到了中午,赶集的人纷纷拥到卖吃的案子旁,吃水煎包的、喝绿豆丸子汤的、吃油条的,好不热闹。孩子们还拽着大人来到酱兔子肉旁,嚷嚷着要兔子肉吃,大人们从衣袋里拿出一个包解开,从中拿出一毛钱,递给案子的主人,又从案子的主人手中接过用包装纸包好的肴兔子肉,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一路上包装纸被抠了好几个窟窿。过了中午,人渐渐少了,卖菜的剩的也不多了。他开始拾掇东西回家,这时,卖绿豆丸子的走了过来,对卖菜的说:兄弟,这些菜我全包了,省得来回压沉。顺手扔下一块钱,就把菜提溜过去。卖菜的在回家的路上,怎么算卖丸子的提溜的菜,少说也值一块五、六,除去丸子钱,至少亏三毛钱。想到这里,卖菜的嘟囔着,早知道,就该吃它三个面卷子。 (摄影 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