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甘岭喀秋莎两轮齐射,歼灭美军1个营,陈赓却怒批:一发8两黄金

 新用户41015886 2021-01-31

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场战争时,不少人认为是有苏联在背后的支持,才使得中国得以战胜武器先进的美国人。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苏联在战争的前期的援助其实一直拖拖拉拉,有的人甚至这是斯大林的一种策略。后期在看到中国人强大的战斗力之后,苏联人倒是开始给予一些支援,但是代价却不小。


因为苏联的很多援助都是需要一穷二白的中国花钱才能搞来的,这笔钱非常多,后来中国还了十几年,在1965年才算还清。所以即便是在后期的战争当中,志愿军也会非常谨慎的使用比较昂贵的援助,比如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岭喀秋莎两轮齐射,歼灭美军1个营,陈赓却怒批:一发8两黄金!

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在二战期间大规模生产、使用的武器,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算不上什么先进的武器了。但是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这已经算是非常“先进”的武器了。它强大的火力输出是中国所缺乏的,因此在1951年7月,我国也购买了一些喀秋莎火箭炮,并组建了炮兵21师。但是却很少大规模的使用,除非是在非常关键的时刻。


喀秋莎体积大,行进速度缓慢,一旦被敌方发现,很容易被敌人的空军轰炸。所以当时对这个宝贝疙瘩的使用非常的谨慎,志愿军制定了“昼夜纵深待机,黄昏后开进,夜间占领阵地齐放发射”的战术,在关键时刻启用这种火力猛烈的苏联武器,给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即便是如此稳健的使用策略,每一次喀秋莎的露面仍然让大家心疼不已。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喀秋莎发射出去的每一枚炮弹都是真金白银,让当时家底儿不厚实的中国人心疼不已。为此,志愿军又研究出最省钱又有效的打法:他们发射喀秋莎火箭炮之前首先用其他的杂牌山炮轰炸美军营地,使得美军暴露出来,这个时候再用喀秋莎对集中起来的美军“收割人头”。


在一轮齐射之后,敌人虽然还没有被消灭,却士气大损。这个时候喀秋莎又得停下来了,志愿军开始用其他廉价的武器来“收割人头”,反正这时候都是打顺风仗了,意志力并不是很顽强的美国人听到志愿军的冲锋号就心慌意乱,所以也没必要再用喀秋莎这种“真金白银”的炮弹砸了,直接一个冲锋把敌人打垮。

所以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当中,志愿军的喀秋莎就像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的宝剑:要么不出手,要么出手就是一招致命,绝对不会再用喀秋莎打第二轮。但是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岭战役当中,志愿军这个“武林高手”却不得不把自己的“宝剑”拿出来挥舞了两次才将对手打败,搞得许多将军心疼不已。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战争当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之一,双方的主力都在这个点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希望以此来打击对方的意志和决心。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优势就在于火力,他们当中有很多发达国家,武器弹药管够,火力轰炸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而志愿军的优势在于战术穿插,在这种类似于“守城战”一样的环境下,施展有限。


所以我军在战斗当中不得不苟在坑道里与敌人对抗,在晚上则利用夜色掩护,搞一些袭击战。但是这种被敌人火力压制的感觉非常的不好,所以在反击597.9高地时,21师209团在敌人火力非常猛烈的情况下,来了一次两轮齐射,直接把美军的一个营给团灭了,算是志愿军“火力压制”了美军一回。

但是事后陈赓将军得知,却痛心的批评下面的人浪费,不知道省钱:“一炮8两黄金。”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内的黄金要么被列强抢走,要么被国民党带走,所以8两黄金很值钱,都得用大量其他的物资才能换取,因此陈赓将军才会有这样的说法。当然,话是这么说,能减轻人员伤亡当然还是好的。


不仅仅陈赓将军如此说,指挥整场上甘岭战役的秦基伟将军比陈将军更心疼喀秋莎的炮弹。有一次一枚喀秋莎炮弹发射出去之后哑火了,战士汇报了这个情况,秦将军直接派人;连夜把炮弹又找了回来,修补一番,又是一枚新的炮弹。当时实在是太穷了,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所有武器和资源的潜能都最大化的发挥了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