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藏军魂》修改版

 cheneh630306 2021-01-31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青藏军魂

---纪念为走进风雪高原铁马金甲赤诚奉献的战友们

文/刘东厚

我是刘东厚,是原汽车一团二营副教导员,1974.12一1990.10,军营17年,是《青藏军魂》作者。本文稿在战友群中传阅后发现有多处误漏之处,今己修改校对完成。请青藏线老兵之家公众号以这次发的为准转发出去,感恩!

阅读了《情系青藏线》和《汽车一团司训队战友群》微信图文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那块版图上的青藏线,只有你亲身走近柴达木,格尔木、昆仑山,唐古拉,摩天岭时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高原有多宽,青藏线有多远。只有你亲历军旅生涯才可知战友情有多深,多真!

我和玉清、炳成、隆基等125名府谷老战友是1975年元月11日到达格尔木的,从府谷出发走走停停用了11天的时间,刚开始还有家乡模样,越走越像到了另外的世界。大西北、大沙漠、大盆地、大戈壁。你看看,坐着8065部队的解放牌老军车从西宁出发,沿着青藏公路驶入湟源,爬上日月山,并出现了搓板路和很匀速的咯噔咯噔的颠波之声。一个车上坐着30来个后生小子,下车集体背过去迎风撒尿时,看到了草原、青海湖、青海人、藏胞、羊群和牦牛。时尔也可听到茫茫草原上飘来牧民一曲曲悠扬的歌声。

运兵车队住的是兵站,离开西宁后,途经倒淌河、江西沟、黑马河、橡皮山、茶卡、双星岭、都兰、香日德、多多山、进入浩瀚无边的柴达木盆地。诺木洪,一条笔直的路一眼望不到尽头,尕牙台,一座盆地中的小岛一天也去不了身前。搓板路旁一团一团的黄草在强风下摇摆,戈壁滩不计其数的小沙丘远远的抛在了车后,我是背靠着前车箱板而倒坐着的,映入眼帘两边的自然景色由近即远,与那盆地南沿高大上白下青的昆仑山脉和浩瀚无边的戈壁滩形成了高原独特的壮观美丽的画卷。当下执笔写到这幕情景时仍如当年随车起伏的心境,浮想联翩,拷贝回放,还原40多年前的时空画面:一幕幕雪域高原军营的方块队列呈现在眼前,一代代来自祖国各地的年青士兵进入军营大院,一辈辈老兵师傅的作风技术在给新兵传承,一班班的军政首长接到命令后在新老交替,一台台绿色蓬布裹搭着承载装备物资的军车,随着昆仑山口西大滩盘旋的大弯道上,形成了星星点点长长的车队。一部旷古奇今的高原军史大片在我脑海中显现出来。

8065是汽车部队,也是我们这些有志青年踏入军营命运转折的符号。我们满怀报国之志,一路豪迈地唱着“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我走向红色学校扛起革命枪,鲜红领章两边挂,五星帽徽闪金光……”随着嘹亮的歌声,进入了儿时仰慕已久的绿色军营。

满口说着甘肃陇西方言的冉政委给新兵上的第一课就是我军的宗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操着浓重东北口音的佟承远团长讲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汽车一团驻扎在格尔木就是为了祖国的西南边疆完成运送进藏战备物资保障任务的。”我们的誓言是:“服从命令,扎根高原,奋战青藏,完成使命。”一首歌,一堂课,一句话,铸就了做为军人终身的信念和信仰。我们这些战士从新训到下连、从做饭到生产、从喂猪到种菜、从打勤杂到学技术、从新兵到老兵,从学员到司机,从班长到排长,从连长到营长,从3至5年,10至20年,多少年来的军旅生涯中,我们受过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青藏兵站部部长的批评、教育、培植、点拨和关爱。也受过各级首长的表扬、表彰和奖励。走过大漠,翻过雪山,雨阻雪障,车辆抛锚,穿着无面大衣,脸手油污,夜幕降临,罐头盒装汽油点火照明取暖。烈日下紫外线烧脸烤背,狂风来时袭胯侵膝,雪路受阻时大家脸手冻僵,首长下令连队集体推车走出绝境。车队回格,一个个如深井矿工容颜,若不仔细端祥,看不出是穿军装的驾驶员。归队后,保养车辆、整理卫生、改善伙食、学习上课、动员出发,周而复始,四季如常。夏天还要利用一切的时间进行三打运动,打柴火、打煤砖、打猪草。这是高原后勤保障工作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夏训的大整车和3405、3419厂大修几乎没有两样,大拆大卸大更换。车整好了干净了,人却搞脏了,搞累了。人和衣服与泥土油污搅和在一起,除了脸部的牙齿和眼睛白色部分都均成黑灰色。人们习惯的说法,高原军人是“脸黑心红脾气大,虎狼见了都害怕”。这也是任务环境和职业所造就的杰作。我们用血肉之躯去与自然抗争,以崇高的信念铸就着军魂。战士们根据入伍年限的不同,每月分别拿着9.5元、10.5元、11.5元、13.5元、18.5元的津贴。常年在高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执勤,这就是被称之为地球第三级,世界屋脊,生命禁区里独特气候与环境下生存的军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与安宁,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们常年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在干中学,学中干,九蒸九晒,久寒久冻,千锤百炼,终于炼就了我辈钢铁般的意志,金子般的内心。培植了扎根高原,戍边保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赤诚奉献、牺牲自我的民族情怀和忠骨气节。炼就了我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青藏精神。

青藏线、川藏线、中尼公路、纳赤台、不冻泉、五道梁、二道沟、沱沱河、䧹石坪、温泉、唐古拉、安多、神克里宫山、两道河、那曲、妥儿九岭、当雄、谷露、羊八井的便道与兵站停车场都留下了我们深深的足迹。喜马拉雅山北边的长所三团,定日、鲁鲁、亚东、聂拉木、错拉山、贾错拉山、江孜、拉孜、日喀则、雅鲁藏布江、雪古拉山、东古拉山、麻江、大竹卡,都留下了我们老解放车深深的轮印。大柴旦、绿草山、察尔汗盐湖记不清和玉清、万军、炳成、向子荣、陶本灿、高志奎有过多少次的往返。那时我刚定了车,是辛9-80056号,单放时间比较短,还在历练实习。我是1977年7月份从江西沟农场调回格尔木的,下司训队一排二班当学员,我跟着副班长石军升辛9-80058号学开车技术。司训队是一所培养汽车驾驶员的学校。全团各连队的司机95%以上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包括管线团、通讯营、格尔木大站和787等驻格部队的零星单车司机也都是来这里学习驾驶技术的,凡是历届司训队的队长、政治指导员、副队长、副政治指导员、教员、司务长、排长、班长、副班长和助教,学员们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为人处世,个人修为和作风形像,号召力与影响力都深深地印在了心上。在短短的几个月学习期内,不但学到了技术、学会了做人做事,同时在能力水准和理论修养,思维理念军政素质、作风纪律、驾驶技术上都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一次锻造,终生受用。无论学员们将来走到哪里,都是带着满满的本事,重重的责任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这些学员永远会感恩在那个时空段里的首长和师傅的谆谆教诲。他们是不会忘记那亲切而又严肃的提醒“马达一响,集中思想”“安全驾车几十年”“发生事故就在一瞬间”“安全行车几万里”“事故出现在一两米”。熟记性能,默背交规。在那起步停车、加减档、移库、过桥、上坡起步、八字道与蛇形道的训练中永远不会忘记师傅的棒喝和副刹车的急踩。最担心的是老解放挂挡,或减挡忘记轰空油门,手抓变速杆,发出响声时学员抽嘴、歪脸、邪眉的孤僻动作出现后,被师傅训骂的那紧张的一幕,这样的状态不知反复出现过多少次,最终被纠正,得以彻底消除。晚间休息时,一夜都在梦境中出现过移库、倒车、抢挡和过独木桥的情景。经过千百次的实际操作,最后终于考上了军用汽车驾驶证,成为一名有本之谈的驾驶员。

有一年过年我们没有探亲,司训队一排的人集体住在了警通排的房子里。玉清负责带领我们跑绿草山拉煤,不知跑了多少趟,每次早晨三时半从格尔木出发,当往返回到驻地已是夜半三更,稍睡一会儿就听到了团部放出长长的起床号音。每趟司务处给补助1.8元钱,中午在绿草山吃顿饺子1.2元,有6角钱的余头,我们都感到心满意足。首长在开饭时队前讲:“你们任务完成的很好,很安全。”受到了司训队李宝君指导员和周长海副队长的表扬。

军中生活,离不开号音、哨音、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齐看、向右转、跑步走,这些队列动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它和整理内务一样,八个一条线,床铺方块形。这些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例最常用最硬气的指标。大操场、阅兵式、分列式训练,停车场正规化出车。夏训、冬训、搞车,拆开装好、完成着清洁紧定调整润滑,二号保养项目。连首长检查,车油股司令部参谋们普检和抽检登记评分,做为年终评奖连队完成五项指标的内容基数,所以基层连队官兵非常在乎这项评检。

所谓四千里青藏线,泛指从青海省的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约四千华里。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西宁2261米,格尔木2780米,拉萨3650米,昆仑山口4768米,唐古拉5231米,凡在4500米以上的地区几乎是终年积雪,4500-5000米为冬夏分界岭。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人体血液变浓,心跳加速,脸色变青。很多干部、战士产生高原反应,头晕脑胀、恶心呕吐。在这种恶劣的气候环境下,每月往返西宁拉萨一趟,完成着进藏保障任务,入住兵站,大背包先行,夜晚就寝,四皮随身。我们开着老解放,天天早晨在兵站出发前,先用带有盖的铁扁桶,打一桶水扛在停车场,加注在车的水箱里。再用摇手柄摇车空转45圈,然后启动,从不打马达。安全、节油、爱车、爱物、文明共建,不但是连队的五项考评内容,也是我们单车考核的指标。车辆途中抛锚,驾驶员首先会自修,如分火头、分电器、火花塞、白金触点易损件几乎须自备。最常见的处置乱缸故障为例,对缸方法是按153、624顺序排列,在分电器盖上放置分缸线,拆开三缸火化塞,起子抵住气门上端,用摇手柄摇车,当转动至最高点再稍下一点,分火头指向哪里,哪里就是一缸分缸线。一切车辆故障都要自己排除,除了发动机烧瓦、差速器打齿、磨汽门等较大故障由收尾车修理工处理外,其它都由自己处置。我们这些年轻的战士平时就很注意积累零部件,把多渠道找来的易损件,压在驾驶室座垫底下以备后用。汽车兵在车辆保养和技术处理的细节上,都是一丝不苟的去认真严谨的做好。设法保障随时能够执行上级下达我们的各项战备运输任务。

几十年在这海拔4500m以上的雪域高原,我得过肾炎、肝炎、血小板减少症。有很多战友也患有高原综合症。因特殊的气候与环境,落下毛病或终身致残,有些我亲眼见到牺牲在高原,长眠于昆仑山下格尔木烈士陵园的那些年轻的战士、干部,如一连的东北老班长李春方、三连的沙玛说玛、四连的杨建、三营的刘林生等数百位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战友的忠骨永远留在了高原。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彰写了撼人的事迹,用鲜血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苍茫的大地上,这些伟大的青藏英雄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我们这些活着的战友,已光荣退伍回到原籍,为拥有这么一段轰轰烈烈的铁甲生涯深感骄傲和自豪,这是我们的荣耀,他给我们的生命机体里添加了耀眼的光环。当年从军无论是何等的举步为艰,困难重重,怎样的忍辱负重、刻骨铭心的历炼,在战斗岗位上与我们并肩奋战的战友们,是哪类关系的交往与共事、生活与训练,哪怕是首长的训骂、批评、处理、警示;战友的吵架打闹、计较、纠结都是为今天珍藏下来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特殊的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是烙在战友们心中最美好的印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进程中,他成为了用万两黄金买不到的无价之宝。是铸成青藏军魂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我们携带此宝成长于军营,成就于地方。在四千里青藏生死线上,战友们结下了挚深挚诚的战友之情,谱写出了一曲至深至爱的奉献之歌。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在团大操场上晚间放电影时,我曾给三连、四连和二营的全体官兵领唱的一首歌:“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陆,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荣誉,把我们建成一个钢铁集体,钢铁集体……”。

这是火热的军旅生涯在生命进程中的展现,离开这个地方已经几十年了,但现在连做梦都会是在这里——我的第二故乡青藏高原。那印在戎马生涯深处的文化符号里:西宁转运站、格尔木大站、拉萨大站、汽车一团大礼堂、大操场、格尔木河西大转盘、江西沟青海湖畔147公里处的农场大门的牌匾上记录下了我和战友们一段人生成长的起落点。这是灵魂深处的记忆,生命之光的绽放。而那所凝聚着来自五湖四海全国不同省份的战友,在军中大团队戍边保疆造就和形成的战斗风格与铁血精神将会久留人间,永放光芒!他已铸成了金色的、不朽的青藏军魂,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金刚不坏之躯,将永久的屹立在唐古拉5231m处石雕上和生命禁区广袤的大地上。并把我们每位战友在那个年代谱写的赤诚奉献之歌的元素与音符化现传承为绿色基因,为现代一辈一辈的军人留下和提供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不朽的形象,合力打造为一道永生不灭的钢铁长城,如铜墙铁壁镇守着祖国的西南边疆!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奋战在青藏线上现已是白发苍苍的老首长、老战友及广大为夫做出具大奉献的已是两鬓斑白,满面皱纹的老军嫂们!

向您和您的家人敬礼!祝愿首长和战友们合家安康,晚年幸福!

2018年11月写于府谷明长城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