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一波三折,卫星上天还得靠自力更生

 智能人做超人 2021-01-31

自力更生

        1958年,以研制人造卫星为任务的581小组在成立之后,干劲冲天地在短时间内拿出了人造卫星总体设计方案火箭、卫星的模型。毛泽东在参观模型后说道,“好,就这么搞!不要怕土,土八路能打败洋鬼子嘛!”

【卫星模型】

        然而,到底怎么造卫星、造什么样的卫星,都还是未知数。为了探索一条中国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研制道路,同时也为了向已经成功发射卫星的苏联专家们取经,在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派出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

        代表团在苏联待了两个半月,仅考察了一些天文、电离层、地面观测站等机构,未能参观到卫星研制部门及有关的地面试验设备,关于合作、技术援助问题更是毫无涉及。七十多天的考察转眼即逝,中国专家带着遗憾离开苏联。苏联一行使中国专家们认识到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自力更生,从此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的座右铭并传承至今。

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

        1959年,中国科学院对发射卫星的计划进行了调整,收缩机构,停止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把力量先转移到了导弹探空火箭这两项技术上去,对于这样的一个变化,人们形象地归纳为是“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 

        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自己研制的液体火箭T-7M在上海发射成功。虽然,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八公里,但它的成功,为中国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道路。

毛泽东参观T-7M

        就在探空火箭研究实现零的突破后不久,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对苏联P-2导弹的仿制任务。1960年11月5日,代号1059的导弹成功发射。不久,一枚1059导弹被送到军事博物馆展出,此后更名为“东风一号”。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探空火箭、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技术条件,发展人造卫星终于可以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研制工作重启

        1964年底,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赵九章作为科学家代表,参加了会议。在这次大会上,周恩来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赵九章听完后十分激动,信心倍增。

        12月27日他连夜在那份早就准备好的《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卫星问题的建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第二天上午当面交给了周恩来总理。

        几乎与此同时,钱学森也向中央建议,尽早把人造卫星研制列入国家计划。停滞数年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终于迎来了转机。

1965年7月,中国科学院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的建议》,8月,这份建议得到批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上得去”的问题通过两结合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得以解决。所谓“两结合”,是说把“东方四号”本来是个武器,但是现在把弹头拿掉,换成一个第三级火箭,由此来达到把火箭送入第一宇宙速度的目的。

【长征一号】

        然而,1969年11月,长征一号的两级火箭在第一次试飞中,由于第二级火箭控制系统的程序配电器发生故障,导致发射失败了。1970年的1月30日,第二枚长征一号两级火箭重新竖立在了发射架上。随着一声令下,两级火箭呼啸而起,在天空爆出了一个火团,而云烟散去后,两个黑点清晰可见,这证明两级火箭分离成功了!

        “上得去”的难题在第二次成功发射后终于得到解决。可是,如何才能让卫星“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呢?

        今晚20:00,CCTV-4中央国际频道《国家记忆》主讲嘉宾桑晨将为您解答。

文字by木桃

编辑by白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