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手记丨精神还乡

 京都闻道阁 2021-02-01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文丨杨德振

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家过个团圆年是每个中国人心头上挥之不去的情节。今年是个特殊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年像今年年底这样,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各单位倡导人们留在当地过年,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在“过节”与“人命关天”的大事面前,党和政府始终以人民生命安全为重,做出了这种艰难的抉择,体现的是“生命至上,人民第一”的理念,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才是;只有生命确保安全了,来日方长,以后年年多的是热闹的“过节”,不必为一时的不能团聚和团圆而心生不快和怨言。再说各地政府为留住广大外来工在当地过节,确实采取了许多留人留心的措施;而且许多措施还是非常温暖、熨帖人心的;让年味儿充满异乡情调和情趣,也不失为人生旅途上的另一种收获和难忘体验。

另一个视角上讲,每个人自觉的响应政府号召,留在当地过年阻断疫情传播途径,亦还算是为抗疫尽了一份应尽的责任,亦算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所以我们每一个在外游子应该感到光荣和高兴。

这几天我时常在想,我们的身体不能回到家乡和亲人团圆,行动上受到小小局限,不能大流动,人虽回不到老家,但我们可以做到“精神还乡”。古人不曾说过“衣锦还乡”这个词吗?说的是一个人在外打拼取得了一定荣耀后衣着光鲜的回到故里、轰动乡邻的情形,今天我们如果套用在“精神”上,我们依然可以再现这个让人欣喜、让人羡慕的情景与情形,甚至同样还会让人生出尊崇和敬意感来。

“精神还乡”的内容、内涵应该是饱满而丰富的,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例如,在欢乐而又冗长的假日里,我们可以每天与家人进行紧密热络的视频畅谈,提前给留守儿童寄去图书读物或者音频影像资料,给亲戚好友中的贫困家庭寄去慰问金或第二故乡,第三故乡的土特产和食品,给年迈的父母寄回保暖衣物和新款鞋袜,利用互联网制作个人在外打拼的视频广发亲友圈,传播正能量的向上、拼搏、勤劳、诚信精神,濡染亲友和教育下一代人……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还乡”的最好见证和办法。

我想起了我自己前些年因为工作需要要值班,不能回大别山里与年迈的父母过年,我便尝试用“精神还乡”的办法满足老人的心愿,让他们不冷清和孤独,同时也了了我的心愿。父母亲一生钟爱黄梅戏,我便到处收集黄梅戏的曲目和戏剧光碟,跑到广州各音像城里去采购。在采购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我又上网到处网购,一次性购买了几百部黄梅戏曲目,过年前寄回老家里。两位老人家喜出望外,一个春节里,他们都沉浸在黄梅戏清脆婉丽的唱腔喜悦中,每天兴趣盎然,家里歌声飞扬,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清和孤独。

一个人“精神还乡”的关键和前提是得先有“精神”才行。这种“精神”就涵括舍得、奉献、悲天悯人、利人、慈悲、担当等意蕴,没有这些“精神内核”,“精神还乡”就是无根之木,难以存续。前些年,我在广州过年时,把老家在广州打工的一些乡亲请到家里做客,与我们全家人一起过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每天家里总是二十多个人,大家在我家包饺子、打火锅、喝酒、打牌、品茗、聊天、看黄梅戏……亲情融融,欢声笑语,宛如一家人。消除了乡友们过年在异乡漂泊的凄凉感。许多人现在回到老家里,还念念不忘当年我的热心张罗。这是我用另一种形式书写“精神还乡”的事例;事实上,这种美意也以另一种形式传到了家乡乡亲的口碑中,乡友们对我褒奖有加,总在追忆当时情景。这亦是“精神还乡”的另一种倡导、传播见证和实践版本。

在今天物质相对丰盈的乡村和眼下特别需要共同抗疫之际,每一个亲人等来的,也许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和见面的迫切,可能是精神的渴求与润泽、互动与关怀,这个时候“精神还乡”正当其时。

2021年元月24日 

原创文章,读完请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