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著名羌国及羌王

 东方欲晓10 2021-02-01
    四大著名羌国及羌王

一、西羌羌王爰剑

西羌著名的羌王爰剑,约生于公元前504年的春秋时期,出生在青海锡支河。爰剑自幼习武好学,青年时足智多谋,体格高大,勇力过人。战国初年被推举为当地羌族首领。当时,西北羌人区为周王朝牧马的秦国崛起,秦穆公时(公元前659-621年)用谋臣百里奚大战山西的晋国,地域扩展到黄河边上。以后又用谋臣由余灭12个羌国,开地千里,成为西羌霸主。到秦厉公时(公元前476-443年),爰剑时年28岁,正逢年轻气盛,遇秦军征伐,组织羌兵全力抵抗,以保家乡安宁。一次因不敌秦兵被俘,沦为奴隶被秦关押。
爰剑被秦军拘押中逃回三河(黄河、锡支河、湟河)地区,躲入洞中,秦军用烟火熏烤而大难不死,族人以为神,为此三河地区的羌人推举爰剑为王,爰剑一边继续发展畜牧业,并开始教牧区羌人从事农耕种植五谷,以求食粮自给,使三河地区的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因爰剑统领三河地区羌民有方,族民拥戴,在农牧经济发达的同时,人口也得到不断的增长。
到爰剑之后的第三代曾孙忍时,为避秦之战祸,羌人“出锡支河曲西(青海)数千里,” 一部分羌人到了新疆,成为诺羌国和叶尔羌的众民。到西藏的羌人,后来在西藏的罗些(拉萨)地区建立唐旄、苏毗国;在藏北地区建立羊同国。到甘肃武都地区的参狼羌建立了白马国(少数民族之国,小到两三个村庄,唐代江油县还下辖三国)。四川广汉羌建立了广汉属国。西昌地区的牦牛羌建立越嶲国。南进川滇的羌人演变为摩棱人、纳西族,部分融入拉祜、哈尼、基诺、白族等族中。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忍及弟午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午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霸业已成,为使羌人发展,令“兵不西行”。 (宋)范晔撰、(唐)李劼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七十七,P2875-2876,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2版。故形成羌族在西北、西南地区羌民族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

  二、冉駹羌国国王

岷江上游的冉駹王生年不详,出生在四川省茂县凤仪镇(古为会州)。冉駹王陵据《敌伪资料》第二卷记载,分别在茂县城水西、波西两个羌寨坦荡的农田中,当地俗称“金龟”、“银龟”包。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其中一座王陵被掘盗,发现“冉駹王陵”碑刻和一些遗物。20世纪80年代挖土淘金中发掘有无齿的石磨,长勾青瓦(接头为齿状),古房石墙、木柱等建筑遗物。冉駹王陵高大雄伟,其中一座高出地面近50公尺,基宽 100多公尺,成塔状,与宁夏银川市西夏羌王陵相似,形如埃及之金字塔。
冉駹国建于公元前771年,国都在茂县小盆地的凤仪镇。古代四周树木参天,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出产水稻。冉駹王是蜀山氏及蚕丛王后世的一位著名羌王。西周初年,冉駹国开始强盛,据《读史方舆记要》记载,地域南到汉嘉(今四川乐山市),西到大渡河,北到甘肃酒泉,东到四川嘉陵江西岸。据《华阳国志P295》载:“有户25万,125万人口”。冉駹王定国安邦之道重刑罚,由于刑罚严,全国各地社会安定。后世西夏羌国的御史大夫谋宁克根据前世冉駹王重法治国的经验,在公元1112年向夏崇宗皇帝上书道:“治法之要,不外兵刑。富国之方,无非食货”。
冉駹国境,平川低洼地带夏天多洪水灾害,族民大多居住在山区台地高坡以避水害,故形成显着的山地民族文化。冉駹王在蜀山氏、蚕丛氏发展山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辟了羌民族新的山地文化。在民居建筑上,根据蚕丛王“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的碉房建筑,演变为较低矮宽大的单户民居房的邛笼建筑,形成各地城堡似的羌寨。山区多峭壁悬岩,阻碍交通道路,便发明在悬岩上打石洞栽木桩上铺木石板为路的古栈道。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蜀西“栈道千里,无所不通”。 同时发明了索桥,山区沟河纵横,难于通行,有的河面很宽,便以山竹编为竹索牵数股于河面上空,然后铺木板为索桥。索桥古称笮,在大渡河区的沈黎郡古称为笮都,以羌人发明的笮索桥为族名。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道:“冉駹夷者,武帝所开。……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冉駹羌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经济较为发达,族民富足。在草地牧区和山地河谷各高山牧场畜牧业发达,山区盛产各类名贵药材,在岷江、涪江、嘉陵江、大渡河流域农业区丰产五谷。得天时地利人和,促成冉駹国力强盛,能居安四川西北地区,陕西、青海、甘肃三省南部的广大地带。冉駹国民居安一方,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了五个半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冉駹国故土置湔氐道,冉駹国并入秦王朝版土。

三、青衣羌国安阳王

安阳王,又称蜀王子,生年不详。出生在雅安青衣江畔。青衣羌国建于公元前816年。据《水经青衣水注》载“县故青衣羌国也。”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六,P573-526,《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国都在今宝兴县灵关镇。领地为四川雅安至乐山青衣江流域地带。“古代蜀人以穿青衣(青黑色)著名,因此又有青羌之称”。故青衣羌人居住之河流得名“青衣羌”,国号为“青衣羌国”。 徐中舒《论巴蜀文化》,P157,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青衣羌国西邻大渡河流域的青羌部族,南接越嶲牦牛羌部,东北靠冉駹羌部。安阳王统领青衣羌民沿青衣江向东南方开拓发展,建立了青衣江畔富庶的农业区,高坡山区仍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从事狩猎活动。青衣江盛产著名的细甲雅鱼,亦有族民从事渔业。青衣羌国四邻均是羌邦族民,相互友好共处,互不侵扰。青衣羌民大部分居于平川农业区,在和平年代大力发展农桑,其中,一代羌王被后世称为蚕神。到公元前316年,居于陕西咸阳为都的羌邦秦国成为东周七雄之一,秦昭王赢稷(公元前306—251年,在位55年),派兵灭了巴国、蜀蜀,设立巴郡、蜀郡。蜀亡以后,安阳王不能偏安一方,据徐中舒《<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征》载:“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安阳王”,“蜀王子孙率其部族流散于川西各地,自青衣水,若水(今雅砻江)沿横断山脉南下,其人则随所在地而异名。其在青衣水者,则为青羌或嘉良夷,其在越嶲或南中者,则为越嶲,为嶲唐,为苏祁,为叟,为青羌,叟则为其通名。”徐中舒《论巴蜀文化》,P153-154,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安阳王率部分青羌族民进人红河三角洲越南(古为扶南国)境内定居。青羌开拓红河三角洲,人口不断增长,族民不断壮大,一部份向西发展到了缅甸,今缅甸有“仁安羌”地名。安阳王建国130余年,后被在今广州建国的南越王赵佗所灭,其中一王子率部向南转移到了柬埔寨,故今柬埔寨有20万青羌遗裔。越南史籍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四川的青羌。一代青羌王安阳入越南红河后,使羌民族成为东南亚世界性民族。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年。
汉代青羌散居在青衣江流域的雅安、名山、卢山、宝兴、洪雅、眉山、峨眉、乐山等县地。到东汉(公元184年)青海、甘肃、陕西、四川的羌民不甘受东汉封建王朝的残酷压榨,举行了有名的三次羌人大起义,青衣羌人亦积极响应起义。羌民起义遭东汉军队的血腥镇压,改青衣江为“平羌江”,南北朝的北周时置为平羌郡,郡治在今乐山市。峨眉为“平羌县”,乐山为平羌城。王有鹏《犍为巴蜀墓的发掘与蜀人的南迁》,《考古》1984年第12期。

四、西羌王中王——秦昭王

秦昭王赢则,又名赢稷,号昭襄王,出生在西羌故地甘肃天水,在位56年(公元前306-251年)。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时从甘肃东迁陕西咸阳为都城。秦国原是西北羌戎的一个为周王朝养马的诸侯小国,逐渐兼并西羌12国和一些部族之后强盛起来,东周平王时,封赢则为侯王。
秦昭王赢则开明贤达,重人才,知人善任。公元前270年,魏国贤士范雎被秦王招用为谋臣。范雎得秦王重用,他向秦王提出:“远交近攻”之谋略。自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邻近魏国的怀(河南武陟西),邢丘(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慑于秦国军威与秦亲善。秦国军事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加强,先后攻占了韩国的陉(河南济源西北),高平(河南济源西南),少曲(河南济源西),野王(河南沁阳)。将韩国从中截为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东西不能联络,韩国桓惠王派使臣与秦求和,并愿将上党郡(山西长治地区)献给秦国。上党太守冯亭不从,韩国将上党献给赵国,以求韩、赵两国合力抗秦。秦王对赵国极为不满,便出兵赵国,双方决战于长平,最后赵国40万大军败于秦军之下。
秦国在西北羌区建立霸业,但西北地区农产不丰,善长畜牧,加之地区边远,交通闭塞,基本保留了西羌部族畜牧文化特征,与中原羌区较先进的农业文化有一定差距。中原诸侯认为西北羌人落后,视为同祖弃宗的戎国,不准秦国参加盟会。但西北羌区盛产军马,羌人骠悍善骑射,能够招之即来,挥之而去,快速机动,具备了古代作战决胜千里的基本条件,铁骑所向势如破竹,步兵配有长枪及弩,六国军队难以抵挡。加之秦王和众民遭歧视心理的刺伤,构成征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决心。
秦昭王不仅善于用兵,同时也重视农业开发,来增强国力。陕西关中秦川八百里,土地肥沃,郑国渠建成后灌溉四万多顷农田。在蜀郡(四川)秦昭王以善于治水的李劼冰为太守,在灌口建造都江堰鱼咀和宝瓶口水利工程,使岷江水流分流,既避了水害又灌溉了都广之野的农田,秦国有两大农业区,加之西北羌区畜牧业发达,牛、马、羊成群,不缺战马。蜀西羌区出产铜、铁和木材,各地资源丰足,能够支持连年战争之人力物力,给秦国争雄天下造就天时地利。因此《史记货殖列传》载,秦国“关中土地约占天下土地三分之一,人口不过十分之三,财富却占十分之六”。《华阳国志蜀志P194》载之曰: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9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

说明:
①《攀枝花摩梭人之婚俗》原载于香港《大公报》1995年7月9-10日。
②图片摘自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③《四大著名羌国及羌王》主要参考了“西羌网”及四川考古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