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皮质脊髓束的完整性研究:弥散张量成像

 医贰叁Doc 2021-02-01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血肿周围水肿对脑白质的完整性影响目前尚不知晓。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最常用的分析指标,可以用于评价脑白质的微结构变化。本研究假设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穿过血肿周围水肿的部分:1,与对侧CST比较FA值较低;2,可以预测ICH患者NHISS运动评分。并通过回顾性纳入脑出血患者,计算其水肿程度、FA值等方法得出结论:CST在穿越血肿周围血肿时的FA值较低。随着时间推移,FA值仍然会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且与运动功能预后无关。该FA低值可能反应的是水分侵入CST的情况而不只是轴索损伤。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1月的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

原文DOIhttps:///10.1016/j.jns.2021.117317

研究背景  

        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一类及其容易引发残疾的疾病。血液成分、炎症反应以及血肿占位效应等都对脑实质有着破坏作用。但是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白质完整性的硬性,目前都尚不确定。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通常认为是血块收缩时血浆成分外溢造成;而血肿周围区域血流量速度也被发现出现的缓慢下降。虽然该理论可能造成局部缺血,但是单纯血流速度的下降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足以造成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为磁共振中可间接反映白质完整性的扫描序列。FA则是弥散方向的衡量指标,赋值范围为0(随机)-1(高度方向性),并同时可反映组织的微结构情况。FA值的增加通常出现在具有高度方向性的白质纤维束中,而当轴索排列出现破坏时FA值则降低。平均弥散(Mean Diffusion,MD)反映了平均弥散移位,在弥散限制降低时MD增加;轴索弥散(Axial Diffusion,AD)以及辐射弥散(Radial Diffusion,RD)则用于描述与轴索平行和垂直的弥散移位。

        本研究通过应用FA、MD、AD和RD评价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通过血肿周围血肿时的完整性(水肿的皮质脊髓束,“edematous CST”)。并作出假设水肿的CST可能:1,较对侧CST出现FA降低;2,预测ICH患者运动功能预后。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及纳入人群

前瞻性的纳入急诊ICH患者的DTI数据,并同时纳入ICH-ADAPT II研究的患者。ICH ADAPT II患者降压方案为6小时内降至180mmHg或140mmHg以下,并同时采集MRI及DTI数据。ICH确诊方法为急诊CT扫描。

排除标准:继发性ICH;血肿及水肿范围未能覆盖CST或CST有先前的损伤。

运动功能障碍评价:上下肢的NIHSS评分

影像采集

患者在入院采集基线头颅CT,并在24小时复查头颅CT。

MRI(含DTI)在入院后48小时、7日、30日后采集。

弥散图像分析

        1,DTI扫描,并获得FA、RD、AD以及MD图像;

        2,根据损伤位置,在中脑、大脑脚或放射冠的FA图像上放置定位点;

        3,通过纤维示踪技术三维重建CST。

血肿周围水肿和对侧健康组织则通过T2加权像上的ROI区域予以表述(图1A)。穿越水肿区域CST分离方法:血肿周围水肿的ROI区域三维转换后,并与三维CST融合(图1B)。平行于水肿的对侧CST为本研究健康传导束对照(图1C)。

1,水肿区域和CST的弥散指标计算。

FA、MD、AD及RD计算:

           1,血肿旁水肿的全部区域;
           2,血肿旁水肿的对称区域;
       3,穿过血肿旁水肿的CST部分(水肿的皮质脊髓束,“edematous CST”);
           4,水肿的皮质脊髓束对称的正常CST。

研究结果

27位患者(平均年龄67±13岁)接受DTI扫描,中位(四分位)时间为42.324.5)小时,距离起病时间7.71.8)天。中位急性ICH血肿量为8.822ml。起病72小时后水肿CSTFA0.37±0.03)较对侧(0.52±0.06)下降,p<0.0001。起病7日后水肿CSTFA0.35±0.08)较对侧(0.54±0.06)下降,p<0.0001。水肿CSTFA在起病后72小时(0.37±0.03)与7日(0.35±0.07p=0.35)基本一致。起病后72小时(ρ=-0.22, p=0.420)7(ρ=-0.14, p=0.624)FA值与90日运动功能无相关性。

1,纳入患者基线数据

2,血肿旁水肿与对侧健康组织的弥散系数

3,水肿CST与正常CST的弥散系数


4,水肿CST的弥散系数随时间变化情况

5,水肿CST随时间推移的弥散线性回归分析

2,弥散系数与运动功能评分关系

研究结论

       CST穿越水肿时FA下降。水肿CST下降的FA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有明显改变,且与运动评分无关。下降的FA可能提示水分渗入传导束而非单纯的轴索损伤

讨论与阅读体会

脑出血(ICH)目前仍然是严重致残的神经急症。因其特殊的病生理过程,经常造成的损伤都是不可逆的。而同时因其常见的起病位置为丘脑基底节处,内囊等相关传导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在拯救ICH患者生命的同时,最大程度挽救、恢复运动等功能,仍然是ICH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与运动功能相关最重要的传导束之一就是皮质脊髓束(CST),该传导束同样通过内囊基底节区域,ICH发生后,CST有极大的可能受到破坏。而考虑到传导束的特殊性质,损伤后恢复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术前对预后准确的预判,对治疗方案也有着重要作用。
手术清除血肿是ICH治疗重要手段,而手术本身对脑组织就是一种损伤,因此如何在手术中避免医源性的损伤更多CST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DTI技术的应用,实现了CST的可视化。可能情况下,术前的DTI扫描可以准确评估血肿、CST的位置、破坏情况,对于手术方式、入路的选择起到一定的帮助。
       本研究已经提示FA值的下降提示了CST被血肿周围水肿的破坏。因为血肿占位性损伤基本是一种推移、挤压的破坏,而非单纯的切断、破坏。因此本文关注的是穿过血肿周围水肿的CST,排除了血肿直接破坏、切断的CST,对CST的功能破坏和恢复起到一定的研究意义。研究结果提示水肿的确会造成FA值的下降,但是不会随时间推移恢复运动功能。因此作者认为FA的下降更多的可能是水分的渗入,而非单纯的轴索损伤,证明了水肿并不会对白质造成直接损伤,也提示了这种水肿损伤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赵剑斓,神经外科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导师胡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发性脑出血及神经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