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光产业”照亮脱贫路

 小小漫画迷 2021-02-01

 □ 实习记者 王卫斌

“拔穷根、摘穷帽、光伏发电见真效。”这是离石区信义镇新山湾村党支部书记闫文忠自编的宣传语。在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勇于创新的吕梁人民充分发扬吕梁精神,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出光伏扶贫新路子,实现了村集体收入从破零到不断发展壮大、贫困户收入不断增加、产业链不断延长、合作组织逐渐变强、美丽乡村逐步实现五大变化,为全省乃至全国产业扶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7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吕梁调研时指出,“光伏扶贫从这里起步,在全国推广。”

光伏蹚出脱贫新路

一片片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犹如一朵朵蓝色的“向阳花”,在屋顶、荒地、山坡、棚顶上奋力生长,拼命吸收着能量。“昨天已经走了35.1度电,差不多30块钱的收入,晒晒太阳就有钱进口袋,真是个好事情。”石楼县义牒镇留村村民贺瑞明怎么也想不到自家的屋顶太阳能板变成生财之道。这是吕梁市委市政府为老弱病残等深度贫困群众定制的脱贫措施。省委省政府根据吕梁深度贫困问题比较严重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实际,为吕梁量身定做了光伏扶贫等“三个一”扶贫行动计划,吕梁干部群众积极创新光伏产业建设、运维、分配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村级电站联村建”的模式。

吕梁已经累计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462座、集中式扶贫电站7座,总规模596MW,全市6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了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惠及1129个贫困村、300多个非贫困村的13万贫困人口,全市共结算光伏扶贫收益6.7亿元,开发农村公益岗位6.9万个。光伏产业带来的阳光福利让群众受益无穷。无论是荒山荒坡、河岸谷地,还是屋顶牧场,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了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万事开头难,吕梁要作光伏扶贫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创新智慧。2016年国家和省下达我市10个贫困县(区)光伏扶贫指标总规模 133.95MW,占全省总规模的23%,规模指标和帮扶户数都居全省之首。吕梁的光伏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原则,将适合开展“光伏+”项目的电站全部设计为1.5米以上高支架,推进电站综合效益最大化。2016年2月16日,吕梁市政府与晋能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提出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和集中建设、集中结算的“五统一、两集中”模式,采取村级电站、联村电站、户用电站和集中电站四种建设方式,率先在方山县建成当时全国最大的联村电站,开创了“村级电站联村建设”的先河,方山、临县、兴县、岚县、石楼县先后实施光伏扶贫项目。2017年6月27日,岚县梁家会的华润岚县30MW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成为我市首个实现并网的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吕梁探索形成的光伏电站“四有四无四通四保”经验在全国光伏扶贫工作视频会上受到表扬和肯定,制定的《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为贫困村做好二次分配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光伏带来阳光福利

“我今年80岁了,就在这里种中药材,每天能挣100块钱。”兴县蔚汾镇千城村村民胡油儿这样说。兴县蔚汾镇千城村积极引导村级合作组织牵头领办“光伏+”项目,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合作社”模式,由村集体成立的合作社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进行中药材透骨草的种植,成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光伏扶贫发电,全市1129个贫困村平均收益3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公益性服务有了资金保障,为各贫困村新开发保洁、护路等公益岗位1.4万多个,推动了就业和脱贫增收。

临县曜头村54岁的村民刘改平,每天早上都要去位于该村的牧光互补的临县朝阳农牧有限公司去干活。她说,“今年一个月能到手的工资是两千一到两千四百元,有了这些收入,脱贫不成问题。”53岁的石楼县灵泉镇马村联村式光伏电站管护人员温香弟说出了她的肺腑之言,“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公益岗位让我每月有了1000元的收入,另外我还在这里务工,算下来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这不仅让我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晚年生活也有了保障。”

方山县麻地会乡后则沟村村民乔贵香,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劳动,村里安排她维护自来水、路灯等公共设施的特殊工作,每年可以从村集体经济的光伏收益中获得2000多元。方山县马坊镇赤坚岭村的郭栓平是五口之家,三个成年人都是残疾人,光伏扶贫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光明。光伏发电收益的70%按人均年3000元标准补助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像郭栓平这样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30%用于无集体经济收入的贫困村发展公益事业,支持贫困村整体脱贫。2020年,吕梁光伏收益每天达到123万元,总计4.6亿元;全市还新增公益岗位近5万个,每人年均收入5000元以上。

光伏延伸增收产业

在光伏扶贫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市探索出牧光互补、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游光互补等多种形式,为脱贫增收拓展了新路径。华润岚县30MW光伏扶贫电站项目采用“畜牧+种植+光伏”模式,兼顾种植业、养殖业与光伏发电,成为全市首个“畜牧+种植+光伏”示范项目。这种蝴蝶效应推动吕梁逐步形成了方山县的光伏+中药材种植模式、临县的光伏+养殖及光伏+食用菌种植模式、中阳县的光伏+蔬菜大棚模式、兴县的光伏+低秆作物种植模式、岚县的光伏+畜牧+种植模式、石楼县的光伏+畜牧+小杂粮种植模式。截至2019年底,全市光伏扶贫收益2.2亿元,分配到村金额1.8亿元,惠及1311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户5.9万人增收脱贫。石楼县113个贫困村村集体光伏收益平均达到50万元以上。

临县朝阳农牧有限公司投入6500万元,用牧光互补的模式,依托厂区现有土地资源,建立“棚上绿色发电、棚下生态养殖”的产业模式,现在装机容量2兆瓦,年可发电240万度,可实现光伏收益235.2万元。舍饲养牛、牧草种植、光伏发电三大产业,实现年利润500余万元,直接带动了白文、石白头、三交等3个乡镇6个村、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保底收益可达3000元。方山县刘家庄18MW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量2342.5万度,年平均收益2300万元,可覆盖63个贫困村,解决深度贫困户3600户。光伏区种植了柴胡、黄芪等中药材及牧草,并依托南阳沟景区,将光伏电站和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优化了产业结构,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增收。离石区信义镇归化村是典型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率先建成400KW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在141户农家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供暖一体化系统,又为实施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该村400KW电站每年将产生电价补贴收入538325元以上,65%给予深度贫困人口(49户、93人),户均年增收7141.04元以上,25%归村集体,村集体年可增收13.45万元,剩余10%则用于电站的运营维护,每年5.38万元。

一座座光伏电站化身一个个阳光银行,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提款机,为解决老弱病残等深度贫困群众兜底脱贫和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吕梁正在把光伏扶贫作为重点工作不断推进,让光伏更多造福人民群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