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204):兵车之会——释“车”(車)

 秋琰 2021-02-01

朱英贵

据说“车”这种交通工具不是华夏祖先发明的,但是大约在三千多年前,制做工艺较为成熟的“车”就已经传入了中原地区并为商王朝和周王朝所利用了,因为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多种形体的“车”字了。

一、中国古代的“車”

车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最早的车出现在大约5000年前的中东地区与欧洲,当时的车是四轮的,但长期以来,拉车的主要是牛而不是马,由于早期的车比较笨重,适合用牛来拉。西方最早出现的是四轮车,后来有了双轮车;车轮有实心的,也有带辐条的;有牛拉的,也有马拉的;牛车主要用作运输货物,马车则主要用于战争、狩猎等。

考察中国古代的车,并未发现古人有乘坐四轮车的,而且在中国,马车的出现则显得比较突然。商代的车是有辐的双轮马车,显然十分成熟。这种成熟的车应该有其较原始的形态样式,而这种原始的形式在中国却找不到。因为车发源于西方,其历史比较悠久,所以车及车轮的形式都显得丰富多样,而传到中国的车就显得式样甚少。

 古代的兵车

中国上古时代的“车”有“兵车”与“乘车”之分,据《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记载: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束马县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通过这段话可知,齐桓公曾三次参与“兵车之会”,六次参与“乘车之会”,而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中国上古时代的“车”经常用来作战,兵车驰骋沙场,乘车为官员贵族提供出行之便。

 古代的乘车

后来由于骑兵的出现,“兵车”才退出了战场,于是除了运送货物之外,“乘车”供贵人乘坐的功能逐渐加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中国人在不断地改变着车的结构与功能,先是令其专门用于宫廷,弃马用人来挽车而行,人力扶持,前呼后拥,号称为“辇”;之后,达官贵人竞相效仿,后来竟然弃轮改用人抬而行,借以抬高乘坐者的身份,号称为“舆”。

这些都是咱们国人的发明,在“车”脱离作战功用以后,中国人看中的已经不是“车”的速度,有轮有马跑得快,而是“车”的气势,有轩有辕才威风。“辇”和“舆”的利用都是皇权身份的标志,后来发展到“官轿”、“舆驾”那就更是一路顺风了。真可谓先秦将士兵车之会,汉唐皇族出舆入辇,明清以降官轿盛行,车的权力色彩日益抬升。

  二、“”(车)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车”是个简化字,它的正体写法当为“車”,让我们先来看“車”字的字形源头及其形体演变(参见下图):

 “車”(车)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車”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第一个字形含有两个车轮、一个横向的轮轴、两轮之间的竖线条代表车舆(车箱)、前端有车辕,这是一辆完整的车形。第二个字形画了两个车轮、一个横向的轮轴以及车轮两端轮轴上的防止车轮滑脱的辖(车轭),在横向的轮轴两轮之间有一个方形范围表示车厢,没有画出前端有车辕。第三个字形则是在第二个字形的基础上省略了表示车厢的符号,并将其横向的形体改为纵向。

“車”字的金文字形也有繁简之别:前一个金文是在第三个甲骨文字形基础上略有繁化,增加了两轮之间与轮轴交叉的直线条代表车舆(车箱),并画出前端较为复杂的车辕构造。后一个金文则是在第三个甲骨文字形基础上略有简化,减少了一个车轮,只画出一个车轮以及两端的辖(车轭)。

“車”字的小篆字形进一步线条化,是对后一个金文形体结构的直接继承,只保留了一个车轮及其相关的设施。今文字的“車”字则是由小篆字形隶变与楷化而成的,至于简化字的“车”已经破坏了它的构字的理据,不再像一辆车了。

“车”的本义是一种在陆地行驶的有轮子的交通工具,人类发明制造了车,延伸强化了腿脚的功能,使人类能够快速至远而不疲惫,运载重物而不艰辛,驱车作战而易于制胜。

《说文解字》卷十四車部:“車,輿輪之緫名。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凡車之屬皆从車。”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車”,就是有车厢有轮子的那类交通工具的总称。据传说是夏后時代奚仲这个人造的。它是一个象形字。大凡跟“車”的意思有关的字都可以用“車”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将“車”解为“舆轮之总名”,并说它是象形字,这是不错的,然而说“夏后时奚仲所造”,这里的“造”应该是兼有制造和创造之意。如果单说“車”的制造年代,传说是夏后時奚仲所造似乎还说得过去;然而若说“車”是华夏祖先发明创造的,终归于史无据,难以在正史中找到可信的记载。

三、“”(车)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车”的本义是陆地行驶的有轮子的交通工具(陆路轮行交通工具),是古代最常用而便捷的交通工具。据《考工记·舆人》载:“为车。大车、柏车、羊车,皆两辕,驾牛;田车、兵车、乘车,皆一辀,驾马。大车,平地任载车;柏车、山车;羊车、善车也;田车、兵车,乘车,通谓之小车。”

这一段话对上古时代的“车”的种类(大车、柏车、羊车、田车、兵车、乘车)、形制(两辕、一辀 / 驾牛、驾马)、功用(平地任载车、山车、善车、小车)等都作了较为具体的解释。

“车”这种交通工具历代都在使用,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又如唐·白居易《卖炭翁》所云:“晓驾炭车辗冰辙。”由于古代的“车”多为两轮车,故将“两”字添加一个“车”字旁,造出一个新字“辆”用作称呼“车”的量词。

“车”字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古代的车经常用作军事运载工具用来作战,故引申为特指战车、兵车。例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再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又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甫《兵车行》)这几例中的“车”都是指的战车或兵车。

由此又可引申指车士,驾车的人。例如:“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锄商获麟。”(《左传·哀公十四年》)孔颖达疏:“《家语》说此事云:‘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锄商。’王肃云:‘车士,将车者也。子,姓;锄商,名。’今《传》无‘士’字。服虔云:‘车,车士,微者也。子,姓;锄商,名。’以子为姓,与杜异。”再如:“韩厥必不没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国语·晋语五》)又如:“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其二泛指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不一定属于交通工具)。例如:“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后汉书·宦者传·张让》)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再如:“今观凡器之运转者皆谓之车,则车字有转运之义。如桔槔汲水曰车水辘轳,挽舟过堰曰车坝,纺纱具曰纺车,飏谷具曰风车,缫丝具曰缫车,圬者敛绳具曰线车,漆工漉漆具曰漆车,规工曰车旋,皆以其有机轴能运转也。”(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

由此又可引申指推动船体前进的叶轮。例如:“江南战舰自十五车以下,已制造得十余只,海鳅、桌船之类二十余只。”(宋·李纲《与吕安老提刑书》之六)再如:“先教一半去各船上学踏车,着一半学放弩箭。”(《水浒传》第八十回)又如:“此后起义军又打造了多种样式的车船。每船可载兵千人,用人踏车,可进可退。”(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六节)

其三,再进一步引申,可以将利用轮轴旋转做的功也叫做“车”,这就是动词意义的“车”了。例如:“用水车车水”,“用车床车零件”等,这两例中的第二个“车”字就都是用作动词的“车”。再如:“麋角与鹿角不同,麋角如驼骨,通身可车,却无纹。”(宋·洪皓《松漠纪闻·补遗》)又如:“其珊瑚枝梗,其哲地论斤重买下,顾请匠人剪断,车旋成珠,洗磨光净。”(明·马欢《瀛涯胜览·柯枝国》)

由此又可引申表示用水车戽水。例如:“草地雨长应易垦,秧田水足不须车。”(宋·无名氏《春日田园杂兴》诗之八)再如:“因见一众农夫,在那里脚踏车轮,灌水入田,车起的水在沟渠中急流迅逸。”(《后水浒传》第三六回)又如:“只要我车下的水,平稳流动,浸润着我一片可爱的秧田。”(刘半农《扬鞭集·老牛》)

其四用作以车来计量单位的量词,作为计算一辆车所载的容量单位。例如:“门外米禾皆二十车,薪刍倍禾。”(《仪礼·聘礼》)再如:“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词)又如:“披风沐雨的张家口,时代写就你多美的容颜:车车毛皮,车车山货,堆堆钢管,堆堆青砖。”(李锳《张家口》诗)

其五,古人借指人的牙床。例如:“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杜预注:“车,牙车。”其中的“辅车相依”是说牙床和颊骨互相依存。再如:“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唐·韩愈《与崔群书》)又如:“忧来唯觉衰,可验唯齿牙。动摇有三四,妨咀连左车。”(宋·梅尧臣《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诗)

其六用作象棋的棋子名(读作。例如:“吕祥蓂连忙叫道:‘小莺姐姐拦不得,有个马后炮哩!’话未说完,秦小春随即用炮把车打了。”(《镜花缘》第七四回)再如:“”()又如:“苗先生提一步车,威胁住周伯伯两个过河不靠拢的卒子。”(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三章)

根据上面对“车”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车”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车”字在常用成语中保留最多的含义是作为交通工具的“车”,大致有三类情形:

其一是指作战的车,例如:有个成语叫“兵车之会”,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会盟,齐国都带有军队,史称“兵车之会”。这个成语出自《穀梁传·庄公二十七年》:“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还有个成语叫“车无退表”,“表”是标志的意思。意思是兵车没有后退的标志(相当于今天说“这辆车没有倒挡”),引申为军队决不退却。

其二是指民用的车,例如:成语“杯水车薪”的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源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而“闭门造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语本出自宋·朱熹《四书或问》第五卷:“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还有个成语叫“安步当车”,它的意思是安详地不慌不忙地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语本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其三是与“马”对举的车,例如:“车水马龙”这个成语是说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源自《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有个成语叫“车殆马烦”,语本出自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殆”通“怠”,是疲乏的意思;“烦”是烦躁的意思,形容旅途劳顿。还有个成语叫“宝马香车”,意思是名贵的马,华丽的车,特指考究的车骑,语本出自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禊堂春。”

五 、“车”的历史沿革

   说解完了“车”字的字形字义之后,让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车”的历史吧:

目前所能见到的国内最早的车的历史形象,除了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都有车的象形字之外,便是公元前14世纪前后商代中晚期的实物了,在河南安阳殷墟先后发现了十八辆殷商时代车的实物遗存,但由于深埋地下年深岁久,出士时车的木质结构已全部腐朽。考古工作者根据黄土中保留下来的朽木痕迹对它们进行剥剔和清理,经过复原,使距今三千多年的商车完整地再现在人们的面前。 

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又接受周公的建议,修建洛邑,开凿道路,制造车辆,发展交通。西周的车辆有了重大改革。车驾二马的叫“骈”;驾三马的称“骖”;驾四马的名“驷”,其中驾辕的二马叫服马,两旁拉车的马叫骖马;驾六马为“六騑”。 

   车马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陆路交通工具。数千年来,它们曾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过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劳动生产还是战争,或者是政治活动,“车”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与装备,其数量的多寡与质量的优劣。经常成为衡量某一时期的社会发达与落后、国势强盛与衰弱的重要标准。据《六韬·虎韬·军用第三十一》记载,在周代,马车不仅是王公显贵出行游猎时代步和炫耀身份的工具,还是战争中主要的“攻守之具”。

到了统一的秦代,战车仍是主要的作战工具,秦兵马俑坑就出土驷马战车100多辆。同时,车作为日常乘行工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秦统一后,实行“车同轨”制度,车辆制造进入标准化阶段。

先秦时期,车分为立乘与坐乘两种类型。早期的车车厢很小,只能站立乘行,后来车厢逐渐扩大,出现了可坐乘的安车。秦陵出土的两件铜车马均仿自真实车马,比例为真车的二分之一。一号车为立乘的前导车,长2.25米,高1.52米。单辕双轭,套驾四马。二号车为坐乘的安车,全长3.28米,高1.04米,车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驾驶室,后室为乘主坐席,车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为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铜马。

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西汉武帝以前,独辀车尚与双辕车并存,及至西汉中晚期,双辕车开始逐渐普及,东汉以后便基本上取代了独辀车。这一变化过程,从考古发现的西汉晚期与东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汉墓壁画上有大量双辕车形象这一点上,可得到证实。汉代的双辕马车因乘坐者的地位高低和用途不同,可细分为若干种类。结合出土的汉车实物、模型以及形象图,与文献记载对照,确认有:斧车、轺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若干种。

无论是乘人的马车还是载物的牛车,皆须在较宽敞的道路上行驶,而不适于在乡村田野、崎岖小路和山峦丘陵起伏地区使用。因此在西汉末东汉初,一种手推的独轮车在当时的齐鲁和巴蜀地区应运而生。东汉和三国时期出现的独轮车,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北伐时发明的“木牛流马”其实就是一种独轮车。

唐宋时代,轿子逐渐流行,客观上抑制了载人车辆的发展。乘轿时,虽前呼后拥,极为风光,但从机械科学角度看,以人力的非轮式机械代替畜力的轮式机械,无疑是技术上的一大退步。中国古代造车技术也因此长期停滞不前,最终被来自西方的四轮机械动力驱动车辆(汽车)所取代。

至于咱们中国嘛,从一开始的三千年前的马车就是引进的,之后从没有什么发明与贡献,还曾一度弃车用轿,倒行逆施。至于后来的火车、飞机(飞车)的发明就更是跟中国人无缘,就连自行车都是引进的技术,照猫画虎地造点永久、凤凰、飞鸽之类。

但有一项倒是咱们中国人的发明,那就是“官车”,结束了皇权王朝,当官的不能坐轿子了,于是便将“轿子情结”移情到“官车”上来了。首先是将小汽车改称为“轿车”,这绝对是咱们中国人的发明,国外没有轿子,哪里会有“轿车”?其次是将“官车”按等级划分,划分的标准有二:第一是车子的排量,第二是车子的价格,因各地各单位不同,划分标准也多有差异,比如说同样的处级干部,在北京可能有上下班乘公交车的,而在一些小城市不但有专车,而且还有专门配备的司机。

时代发展到今日,简直就是车的世界,每座城市的街面上,每日都是车水马龙:公交车、出租车、摩托车、电瓶车络绎不绝,时有豪车耀眼,时有官车疾驰……数千年前的老祖宗决不会想到: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现代社会还为车的行驶制订了相当繁琐的交通规则,红绿灯、斑马线、专用道、限速、限号……公路建设永远跟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宝马香车谁作主?安步当车有行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