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动力实体能 2017-12-21

黄帝何来

在上文,我们在认识上把东和车联系在了一起,本文我们从中国人造字方法上进一步认识汉字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生活画卷的凝缩,从而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历史线索。

惊叹中国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从东、车是车轮衍生的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人造字的其它细节,如图: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如果说,将东、车、由、甫与车轮挂钩尚可以理解的话,为什么“甬”也车轮有关呢?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勇,《左传·文公二年》共用之谓勇。杜预注:共用,死国用。共,音恭。 孔颖达疏:以死共国家之用,是之谓勇。《老子》:“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戊,居天干之中央,故我认为勇乃进取、进献之进,又有由衷之义,是由衷奉献。甲骨卜辞中用为祭名,表示诚心诚意的进献。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关注文字背后的中国历史

以上这些甲骨文带给我们的除了文字结构中蕴含的字义之外,就是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生活背景。即大量的甲骨文是背景字,与今文字完全不同。本文要引出的一个人,是中华民族鼎鼎大名的人文初祖——黄帝。

关于黄帝,帝字我在以前的小文中有解释,那是最大巫师的意思,本文关注的是“黄”字。这里需要列举两个历史记载的线索一共梳理、分析。

一是黄帝姓氏的变化

战国《世本》:黄帝居轩辕之丘。汉《大戴礼记》:黄帝居轩辕之丘。

汉《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晋《帝王世纪》: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以上四条是最早关于黄帝名号的记载,黄帝从“居轩辕之丘”到“名轩辕”发生根本变化,“居轩辕之丘”意味着“轩辕”早于黄帝,黄帝最多属于轩辕氏一脉;“名轩辕”意味着“轩辕”专属于黄帝,否定了“轩辕”与黄帝的时间差。

二是黄字颜色的由来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唐《史记正义》:黄帝,中央含枢纽之帝。

晋《帝王世纪》 以土承火,位在中央,故曰黄帝。”唐《史记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以上四条中,黄帝最早是与“中央”有关,后来发展到黄帝的黄字是土地的颜色。

所以,关于黄帝的问题就集中在了轩辕、中央、颜色上面。那么,我们就通过对比各时期的黄字来分析。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从这些有代表性的字形看,甲骨文时期的字形最为稳定,说明甲骨文字形距黄字的本形,甚至本义最近;金文时期字形有了细节变化,大样是一致的;篆书时期字形最为滥觞。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字形中“圆的部分”几千年以来保持一致;二是甲骨文的字形,几乎就是今文“中央”二字的合文。

对于“圆的部分”,我们可以说:就是车轮,它既是车字的一部分,也是东字的一部分。

对于“中央”一词,我们可以说:“中央”的中,就是车轮的车轴,即中轴,是车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中央”的央字,认识起来比“中”字复杂,但是,一经对比就清晰多了,如下图: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所以,黄字本身就含有车轮、车轴、车轩、车辕,黄字就是一个古代车的象形,黄字就是另一种写法的车字。

这说明“黄帝造车”并不是传言,而且,黄帝造的车很可能是结构比较完备的畜力车,甚至是象征着身份等级的车。车之所以在黄帝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发展缓慢,应该与道路和路况,牲畜的畜养、繁殖等有关,特别是与黄帝战胜炎帝、击败蚩尤之后的广大氏族部落的空前团结、长期和平有关。因此,制作复杂、各种花费很大的车,在生产力低下并长期和平的年代,很可能会蜕变成为数不多的象征身份等级的“待遇车。”

黄帝与黄色

至于黄与颜色之间的关联,我是这样想的,在黄帝相继战胜炎帝、蚩尤两大部落族群之后,大范围的部族融合出现了,以黄帝为首的新族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势力范围,对于本族群或外族群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哪哪都是黄帝的领地,加之这片区域地貌特征均是黄土地,渐渐地原本是象征势力范围的土壤特征,就被赋予为颜色了,使黄帝与黄色关联在一起了。最终,黄字成了颜色,却失去了本义。或许车最早的发音就是黄,而黄字本身也是背景字。

中国造车的历史

从黄字与轩辕之间关联,我们明显的看出那时的车结构已经比较完整,这自然使我们联想到中国造车的历史就更长远了,到底有多长?甲骨文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甲骨文东字前文已经阐述过,它是轮轴原理的象形,那么,在轮轴原理之前就类似于辘轳,在辘轳再往前就是圆木了。因此,真正可称为车的是必须具备轮轴特征的,即甲骨文东的样子。而甲骨卜辞中很真实地出现了祭祀“东母”、“东女”的占卜,故我怀疑中国人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发现并制造出了符合轮轴原理的工具。比如说至少是像制陶用的慢轮这样平躺着的轮轴工具。如果我们看到云南傣族制陶使用的慢轮,就会知道慢轮与石碾子、车轮的关系了,见下图:

甲骨文新释读32——黄帝的真实2

由于,前文《嫘祖考》已经研究了“嫘”字即是妇女与蚕茧抽丝的象形,也就是说在“嫘”出现的时期必然掌握了绕丝技术,即纺车这样竖着使用的轮轴工具。“黄帝造车”与“嫘祖始制丝”的碰撞恰巧说明那一时期中国古人对轮轴工具的应用已经很熟练了,由此上溯至母系氏族并非没有可能。在我们知道甲骨文“东”就是轮轴工具之前,考古学者推测我国的纺车出现在战国时期,实际上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发达的纺织业了,纺车已经出现了官用的大纺车和家庭用的小纺车。《诗·小雅·大东》第二节:“小东大东,杼柚其空。”不知多少年以来,“小东大东”一直被解读为东方的小国、大国,杼是纺织用的梭子,柚同“轴”,但是,现在可以说,“小东大东”是“小轮大轮”,即小纺车和大纺车。《诗·小雅·大东》第四节:“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这句里的东、西可当作方位词理解,说明东部的纺织技术其实要比西部的发达。

至此,传说中的黄帝不仅中华民族对是一个至圣先贤人物的记忆,而且,也是对那个遥远而又辉煌难忘的历史年代的深刻刻画,只不过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字比语言的传承更加高深而已。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字真的是如此令人敬佩的相生相伴,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存活了几千年的历史,爱我中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