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 | 一个深山老苗医和他的6个苗族大学生

 三苗网 2021-02-01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很多大山里出来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父母供养一个孩子读完初中或是高中就已经非常不容易,考上大学的更是难得。

而在贵州深山就有这样一个老苗医,他凭借一己之力,用30年培养出了4个本科生和2个研究生。

这些孩子有的开公司当老板,有的进入了法院,有的成为了外科医生,也有的继续在科研的路上深造学习,一家子人才齐全,九妹听说了也是大写的服气!

听过有农村的孩子读到初中就辍学的,也听过女孩长到十几岁父母就催嫁的,对比之下,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老人,能有这样的魄力培养出6个大学生?

这个老苗医叫杨子庭,来自贵州黔西县沙井乡,九妹第一次听说他的事迹,源于跟他大女儿杨春梅的意外相识。这个善良美丽的杨姑娘每年都会给山里的孩子捐书捐物,资助贫困的孩子上学,让人非常钦佩!

|大女儿杨春梅公益助学捐赠现场

你或许想不到这个娴静温柔的杨姑娘,就是6个孩子中开公司当老板的那个。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商业底子较弱,所以经商的人很少,能开公司当老板的女企业家更是少之又少,但这个杨姑娘做到了!

杨春梅23岁大学毕业后,继承父亲的苗医传统,从事健康养生行业十余年。2015年她成立了贵州华立康科技有限公司,五年精心打磨苗医药养生,一直广受喜爱。

|大女儿杨春梅华立康科技公司所获锦旗

杨春梅说自己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是4个妹妹和1个弟弟,父亲能把他们培养出来也是历经千辛万苦,非常不容易。

“父亲家本是苗医世家,一直行医治病,家中不算清贫。但到我们这一辈,因为有6个孩子要养活,他早早就到城里发展谋生,而我就从小带妹妹们在老家上学……”

她和很多人80后农村女孩一样,都有过背水、挑水、背煤和吃包谷饭的经历。由于姊妹众多,他们也早早懂事,学会了独立、节俭,经常一块钱掰成几块钱花。

虽然家境贫苦,父亲外出长期留守,但父亲从小一直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必须要读书,必须要完成大学以上的学历,未来有自己的事业和工作才能成家。

父母亲常说:“家里孩子六个,必须有‘任务’——老大开公司,老二学西医做外科手术医生,老三要当老师,老四必须学法学,老五,老六可以自由选择……

所以,他们姐弟几个都没有早早的结婚生子。

对此杨春梅还调侃说:“我是大学毕业了就工作,27岁创业而后才在30岁那年把自己嫁出去,嘿嘿……在农村,我们几姊妹都是典型的老姑娘了!”

|大女儿杨春梅青年时期苗装照

父亲是个非常勤奋有目标的人,他把祖辈爷爷们留下来的中医书籍和苗药方子勤奋研究探索,不断提升他的技术,治疗了很多疑难杂症,也赢得了几十年的好口碑。

记得2020年7月,父亲的亲弟弟遭遇了一场重大的车祸,据说当地医院3年来都没有接到过这么严重的伤者——颅内骨折,全身粉碎性骨折,还伴随有肺部感染,脚底全部撕裂……深度昏迷不醒,抢救过程中,主治医生一度五次建议截肢

医生说:“这个人要么不会醒来,要么三五年醒,醒来不是植物人就是疯癫……”

父亲弟弟就这样在重症监护ICU病房,18天没有好转,病危通知书下了9次。加上奶奶又病危,杨老父亲就下定决心赌一把回家自己治疗,治疗好了对一家人就是好事,实在治不好人走了也甘心,不用这么遭罪。

父亲结合家族的苗医药方和多年中西医结合的行医经验,亲自上阵给他治疗了一个多月。

万幸的是一个月后,他不仅保住了命,还能走路,能吃能睡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大脑失去了记忆,现在还在慢慢恢复中。

|苗医·杨子庭

杨春梅说小时候确实家里很穷条件很差,但也见证了父亲从事苗医药这份技术的进步,和病人对父亲医术的认可,这也愈发坚定了她传承苗医的决心。

|摄于杨春梅华立康苗医养生馆

2011年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而是选择留在贵阳这座城市发展,励志要立足于这座城市,并且拥有自己的企业,未来能够有更多苗药养生产品让更多的人去体验。 

“事业无论大小,心中有梦想一定要拼尽全力去实现……”杨春梅说。

|创业初期杨春梅

|摄于杨春梅华立康苗医养生馆

记忆里父母亲经常唠叨:“我们可能给不了漂亮的家,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只要是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绝对不少一分”。

当然,他们六姊弟也是争气,按分工去逐个去实现了每个人的任务——老大开了公司,二妹当了外科手术医生,三妹是外语老师今年在考研究生,四妹法学毕业如愿的在法院工作,五妹在继续上研究生,六弟上大三。

“我们不能懈怠,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走得更远,拥有更广阔的竞争空间。”

杨春梅说在农村特别是我们苗族,在偏僻的边远山区,可能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完成学习,经常被人看不起。

印象里一直深刻地记得很多人跟父亲说过“养那么多女儿干嘛,女儿都是给别人培养的,有几百万辛苦培养这些娃娃,多买几套房才是最明智的……”

父亲为了培养6个孩子,他们家从村里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变成倒数第一最穷的家庭,二十多年在外都是租房子住。这么多年来一家人吃喝拉撒读书全靠父亲一个人,妈妈的任务是管好孩子,六姐弟的任务是读书。

|杨子庭夫妇

“我记得爸爸经常兜里没有一分钱,因为钱全部分给我们读书,小时候爸爸生意不景气的时候,妈妈还做过一小段时间的工地,但从来没有想过让我们放弃学业,我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业……”

因为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创业这些年来,当自己有能力做一些公益的时候,杨春梅经常给边远地区特别是苗族同胞的孩子们捐献新课标书籍,让那些想读书孩子们有更多的书看,丰富知识,未来去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

|杨春梅为孩子们捐出的书籍

杨春梅说“希望自己能尽点微弱的力量来回报家乡,帮助更多的孩子未来能走出大山去到更广阔的地方,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建设祖国。”

一晃30年,今年父亲五十八岁,母亲五十七岁,他们几姐弟都想让父亲休息,不再辛苦,可父亲母亲说:“只要能动,就一定要做做事情。”

直到今天父亲还在教导他们,时代在变化,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人也不断在进步,就不能停止脚步。

所以杨春梅也打定主意,只要弟弟妹妹有能力读书,不管是研究生博士生,自己都会和父亲一起培养他们。

一个家庭要发展,必然是齐心协力,各负其责,相互支撑和扶持,相互成长,相互成就。

|姐妹4人

|杨春梅和正在读大三的弟弟

看到这个大家庭的蜕变历程,我不禁想到了犹太民族圣经上《塔木德》上的一段话:

“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有学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犹太圣典《塔木德》

经济的贫穷只是一时的,怕的是认知的贫穷,让一个家庭的命运陷入的死循环,而唯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在苗医杨子庭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家庭教育观,更看到了一种宝贵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

这世间的疾病分很多种,而他身体力行,给了我们一味很好的教育良方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的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