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锭历史发展与鉴别方法

 新用户12044471 2021-02-02

  元 “至元十四年 扬州 两浙运司盐”背阴文“元宝”五十两银铤,重:1909克,中国嘉德成 交价425500元。

  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深受银锭集藏者喜爱。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刻铸在银锭上的文字,其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锭的铸造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有些库银上携有税目,解交地,解交时间等内容,刻铭文有些当时是为了保证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刻铭文有分为阳文和阴文,阴文铭文是在银锭铸造好后才用錾子刻上去,字呈凹形,字体上看很不规则,阳文字体工整美观,内容精炼简洁,字与整体银锭的皮壳,包浆等完全为一体。铭文对银锭价值影响比较大,官铸的银元宝一般上面有县名,银匠的姓名,而私铸的银元宝一般只有一个戳,既商号或银号。通常情况下,官铸的要比民铸的价值高。

  从近年来明清银锭拍卖行情看,该板块已加快了启动步伐,尤其是为数不多的官铸银锭精品更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以2007年中国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古钱、金银锭专场”为例,这次上拍成 交的金银锭共299件,成 交额665.6万元。其中银锭上拍共成 交243件,成 交额为489.6万元。成 交价最 高的是该专场的压 轴拍品——— 一件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铭文详细,制作规范,保存完好,品相极 佳。该银锭是专为国库铸造的银两,极为珍贵,最终以156.8万元成 交;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锭通长142毫米,重935克,也以56万元成 交价位居第 二;一件清代山东“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青城县匠王”五十两银锭,重1873克,以29.12万元成 交;一件金代“明昌三年盐税”五十两银锭,通长143毫米,重1999克,因这种早期关税银锭存世极少,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从而以28万元的高价成 交。

  《明史》记载,此时"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成化以后,田赋、商税、盐钞、匠役以及言俸等项收支中,折银的范围日趋广泛。银两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此时,形式上银两与铜钱并用,但铜钱的价值太小,发行量又不大,不能适应大宗交易的需要,在交易中银两使用的比重逐渐增大。有人估计,隆庆四年(1570)的市场交易中,十分之九以上用银支付,用钱不过十分之一,银在政 府的财政收支中所占的比例更大,万历九年(1581),太仓银库岁入银三百七十万四千二百八十一两,钱二千一百七十六万五千四百文,按钱一千文折银一两换算,此项钱仅合银二万一千七百六十五两,不及银数百分之一。

  银锭,银元宝。元宝,亦称“银铤”、“银锭”、“银笏”、“马蹄银”、“宝银”,也就是所谓的“银两”、“银子”,是我国在1933年废两改元以前的主要货币。因为在流通时须成色鉴定和秤衡重量,故称“秤量货币”。“元宝”一词,始自于元朝。据《元史·杨湜傅》记载,至元三年,杨湜任诸路交钞都提举,请以平淮库的白银熔铸成锭,重伍拾两,名曰“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以后元宝成了银锭的通称。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现在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繁多,大体以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为主。又分为4种:宝银,中锭,小锭和不足一两的滴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