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 异流并进

 老沈阅览 2021-02-02
                                 ■胡宁

我们常用“百家争鸣”来描述战国时期的学术文化状况。一个众星闪耀的辉煌时代不会凭空到来,百家争鸣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汉书》认为,诸子十家源于周朝官守,即所谓“诸子出于王官”说,并将儒墨道法等与特定的官守一一对应。应该说,倘若去掉机械对应关系,言诸子源自官学、学术下移,本为历史的真实。争鸣的背后是深刻的共性,犹如同源之水、异流并进。

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高举仁义的大旗,崇尚“王道”,希望有“仁人在位”;主张君主“取于民有制”,保证农民有必需的生产资料,“有恒产而后有恒心”。

墨子面对“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以及列国攻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想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呼吁人们相爱相利而不再相害相贼,倡导“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老子认为,混乱的根源在于执政者施为过多、政令过烦,人们的心机思虑也越来越复杂,主张因顺自然、反对造作,甚至希望社会回归“小国寡民”的状态。

韩非子从绝对的性恶论出发,认识到伦理道德要受到经济状况、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国家治理所能依靠的只能是法规制度,从而将“法”“术”“势”熔于一炉。

值得注意的是,诸子学派都通过教育活动传播思想、扩大影响。

传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门徒,典籍中可考的确有数十人。他去世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礼记》说子夏“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其声望之大几乎能与老师孔子并肩。

荀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三为“祭酒”,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道家虽然主张“自隐无名”,但“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朱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真的不求闻达,影响焉能至于此?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历史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