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垂在国人脑后两百多年的辫子 竟还有人为他叫好 称是继承民族文化

 爱历史 2021-02-02

1644年5月2日,清兵占领北京的第二天,便发布“剃发令”,要求所有归顺的者必须剃发,如果不剃发则要定刑问罪。但当时清兵因胜负未定,又遇到各地的激烈反抗,只好暂时停止了剃发令。

此后1645年6月5日,当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败再败,清兵攻入苏杭,已经定都北京的清王朝认为天下已定,于是由礼部发出了更为严格的“剃发令”,“向来薙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不几为异国之人乎?”要求各地自令到之日起十日内为限,所有官民须尽数剃发,“遵依者即为我国之民, 迟疑者同逆命之寇, 必置重罪。”还出台了“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的残酷连坐法令。于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便成为了彼时民众一个艰难的生死抉择,也由此引发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三十一日”等一系列的血泪历史。

根据清政府的要求,所有男子均需剃光头顶周围的头发,不能留一丝死角,只在顶部留如金钱大小的一块,再将这块剩余的头发编成辫子让其自然垂下,因辫子又细又短,因此得名金钱鼠尾。从此以后人们不得不过起了“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的日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金钱鼠尾被人们认为奇丑无比,清政府允许人们留的头发面积逐渐增大,脑后的辫子也慢慢地变得更长更粗,最初的“金钱鼠尾”也渐渐的变成了我们后来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牛尾巴和阴阳头。清政府通过高压政策,迫使人们不得不“剃发梳辫”长达200多年之久。

因为脑后这根辫子,前往海外的国人备受嘲讽,一度被外国人称为“豚尾奴”

随着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省均将剪掉标志着汉人臣服满清的辫子视为革命的标志,代表着摆脱对满人统治的民族认同也代表着推翻封建君主制迈向共和的政治认同。

1912年3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辫发之制,悉丛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当时的民间团体也对剪辫进行了大力宣传,称“辫发之制,始自满奴,豚尾之讥,著于万国。嗟我汉民,以衣冠文明之胄,从彼夷狄之俗......自应一律剪去辫发,以雪前此之耻辱面表,示我民国独立之精神”"尤望我同胞诸君,从此不俟劝告,自行剪除,勿留此亡清之纪念物。”

但尽管清朝已亡,许多人因为过往习惯,早已经忘记了满清入关时剃头留辫引发的种种惨剧,也忘记了拖在脑袋后的辫子是民族屈辱的象征,反而对这个“猪尾巴”表现得恋恋不舍,不愿意轻易剪去。

1912年元旦,北京举行民国成立纪念会,当有留着辫子的人进入会场,当人们对他劝告准备剪掉之时,竟然哭爹喊娘的抱着自己的辫子发疯一样的狂奔夺路。许多人在当时费尽心思地不愿意剪掉那根辫子,将辫子盘起来藏在帽子里,藏在衣服里面。甚至还有如同张勋这样的公然跳出来反对剪辫。

在当时便有不少人以所谓“自由”的名义反对剪辫,这里面最为主要的就是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他们对作为八旗子弟的自己从此断了铁杆庄稼,对清王朝的覆灭痛心疾首,对民主共和充满了仇恨,甚至日思夜想着某天能够复辟。因此对于脑袋后的辫子,不同阶层有着自己不同的思想和心理根源。

不过最终在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悬挂在中国人脑袋后面两百多年的辫子最终被剪了去,男人脑后留辫也就此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一种陋俗,并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

但没想到的是,在推翻满清一百多年后,中华民族在党领导下迈向伟大复兴的今天,竟然还有人站出来为这种陋习叫好,就因为笔者昨天因某相声演员徒弟照片里留着的金钱鼠尾说了下自己的意见,竟然有人叫嚣笔者是在挑拨民族关系。看来对于许多人来说,剪掉脑袋背后的辫子容易,要剪掉他们心中的辫子太难。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可不是要让你去继承糟粕,也许今天有的人真的忘记了百年前辫子带给中国的那种撕心裂肺的伤痛和耻辱,也许他们真的想要的是铁杆庄稼和跪在地下的奴才。

-------------------------------------------------------------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