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辫子三百年简史,留不留辫子是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1-08-03

剃发与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逃人,被称为“清初六大弊政”。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可以说,近三百年的时间,相比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剃发始终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而始终贯穿清朝的历史。

中国古代汉人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除了必要修剪,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而在东北兴起的满洲人的风俗与汉人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剃发留辫,将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在朝鲜使臣申忠《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载:“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日本商人竹内藤《鞑靼漂流记》记载载:“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海外散人著《榕城纪闻》:“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1644年(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攻陷北京,明崇祯帝上吊自杀。清朝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协助下入关,随即对占领地区推行剃发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洲人发型。因为发式在古代汉文化中占有重大意义,故引起不少汉人激烈反抗。

清兵入关之前,为了易于辨识顺逆,便强迫被征服或投效的汉人剃发,如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皇太极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薙发”。较早投效满清的汉臣如李永芳、孔有德、祖大寿、洪承畴等也都剃发。

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入山海关,即令城内军民薙发。即入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

五月一日,摄政王多尔衮率兵过通州,知州投降,多尔衮“谕令薙发”。五月初二,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正式下达剃发的法令。此后数日又多次颁布命令,要求汉人薙发作为效忠的标志。

薙发令引起汉人极大的反感,甚至因此改变了对清军的态度。为此,多尔衮不得不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薙发令。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天下未定,抵抗者众多,南明政权仍在,故而暂时妥协。

为了保持发饰,许多人因此反抗满清,或者宁愿一死。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清兵在南方的镇压,多因剃发而起。

1645年(顺治二年)五月,清兵进军江南,占领弘光政权首都金陵,统治初步巩固,多尔衮于五月二十九日重颁薙发令,并在江南地区力推剃发令。

剃发令要求各地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流传,在福建还流传着“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说法。有记载称满族将领令剃发匠背着担子在街上巡视,看见蓄发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强行剃发,稍有抵抗,就当场杀掉,把头悬挂在竿上示众,所以后来的剃发挑子后面都竖着一根竿子。

因为薙发令的颁布,江阴人民以“头可断、发绝不可剃”的口号对抗清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顺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阴城破,清兵大屠杀三日。嘉定人民以“为我保此发肤”的口号,抵抗清兵二十余日,城破后清军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

有人提出,孔子家族衣冠已经延续了三千年,希望他的后人孔闻謤能够保持不变,免受剃发。多尔衮答复:“孔子是圣人中,最能顺应时势的人,像孔闻謤这样违法,玷污了他祖先合乎时宜的中庸之道。姑且念在孔闻謤是孔子的后裔,不处死,但革去孔闻謤的官职,永不叙用。”

不过,在早期的削发案件中,剃头是关键,但蓄辫子未成为满人强制施行的目标,成了一个不太引起满人关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斗争,清朝还是作出了妥协和让步,从最初以暴力手法转为采取顺其自然和潜移默化的手段,主张比较开明的“移风易俗”政策。康熙年间对于“剃发”虽然没有丝毫让步也没意图撤销命令,但并没有效法顺治年期普遍的血腥手法。比如: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可以旧梳原来的发髻。

康熙年间,郑成功与清朝多次谈判,剃头问题始终是明郑与满清双方关注的条件之一。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束发起兵。

太平天国,太平军蓄发并以此作为反对满清王朝的旗标。在反“清妖”的檄文《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宣称清政府对汉人犯下种种残暴罪行,并以一段文“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表示剃发使汉人变为禽犬。清朝则将太平军称之为“发逆”、“长毛”。

清亡之前,率先剪辫的是海外华人及留学生。主张维新的康有为也向光绪帝建议过剪辫。留学生回国,便将剪辫的风气带回了国内,主要流行于新兵与学生中,但此种做法在当时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满”之嫌,没有更多的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有些留学生回国之后,甚至不得不装上假辫子。

慈禧太后执政时期,在保守势力的坚持下,1907年5月6日首次下达禁止剪辫的严厉命令,经学部奏准,严禁学生、军人剪辫,其中学生“一经查出,即当咨明学部,分别惩处”;军人“如有不遵定制,改用他装,以及剪去发辫等事,无论官员、兵丁,均即斥革”。但形势变了,此时清政府已经无力像清初那样控制人民的发型,即使在清政府内部,也出现了赞同剪辫的一股势力。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1912年宣统帝退位,清律废除,大多数中国人剪去辫子,只有少数人仍坚持留辫,如保皇派张勋率辫军、学者辜鸿铭等,以表示对清朝的效忠。也有一些民众害怕剪辫会被官府斩首,不愿剪辫。

正所谓: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