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喀喇沁旗有一块“无字天书”

 四十八顷氏 2021-02-02

近日,记者偶然获悉,在喀喇沁旗马鞍山景区附近有一块辽代的“无字天书”,遂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却发现了……

从“有字天书”说起

其实,要想搞明白这块辽代的“无字天书”,还得先从辽代的“有字天书”说起,即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与著名的东巴文、仙居蝌蚪文、夜郎天书、岣嵝碑、巴蜀符号、仓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一样,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不解之谜。

契丹文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创制的一种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公元920年,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授意之下,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了大字,应有三千多个字符。后来,一个叫耶律迭剌的人受回鹘文的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创造了小字。小字为拼音文字,较大字简便,“数少而该贯”,即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小字约五百个(一说三百多个)发音符号,主要用于碑刻、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

金灭辽后,契丹文字继续使用,而且在女真制字的过程中起过很大的作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从创制到废止,契丹文前后共使用了二、三百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灭亡,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里收录了几个描画的契丹字。

从出土的契丹文哀册和碑刻来看,契丹文分正楷、行草、篆书等字体。其中,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词抬头或空格。原字有一个书写形式,代表几种语音或一个语音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此,同一个词或词素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是中国文字史上著名的难题。

时至今日,契丹文也只破译了一少部分,且只能表意,不能发音,是一种死文字,称其为“有字天书”应当是恰如其分的。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那个创制了契丹小字的耶律迭剌。因为,这个人对于本文至关重要!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下文的一切了!

据辽史记载,公元911年5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废除契丹选汗制,剥夺了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等四位弟弟的参选资格。耶律剌葛遂联合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策划谋反。但因耶律安端的妻子粘睦姑告密,耶律剌葛等人遂被他们的哥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逮捕。此后,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登山杀牲,对天盟誓,方被赦免。

第二年,在契丹于越耶律辖底(耶律剌葛叔父)的带领下,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耶律滑哥等人再次谋乱:7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领兵征伐术不姑部,并以耶律剌葛领兵攻打平州(今河北卢龙);同年10月,耶律剌葛攻陷平州,旋即领兵阻挡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归路,以此强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参加可汗改选大会。不料,耶律阿保机的确高人一等,不予对抗,反而按照传统选汗方式,续任契丹大汗。万般无奈之下,耶律剌葛不得不率领诸弟主动请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不予追究,耶律剌葛第二次谋乱失败。

公元913年3月,耶律剌葛再次率领诸弟叛乱,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未参与的情况下,预先举行契丹可汗大选,耶律剌葛被推选为契丹可汗。耶律剌葛当选可汗之后,马上派遣耶律迭剌、耶律安端袭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营帐,同时派遣耶律寅底石袭击述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妻)的行营,夺走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和祖先的神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当然不会束手就范,一举擒获耶律迭剌、耶律安端,并收编叛众骑兵一千人,而后率部追击契丹可汗耶律剌葛。与此同时,述律平在契丹援军的支持下,率部追击耶律寅底石,夺回旗鼓。同年4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皇后述律平会合,率部对叛军围追堵截,夺回神帐,擒拿耶律寅底石。耶律剌葛望风而逃,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不予追击。5月,耶律剌葛所部思乡情绪日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趁机再次率部追击,一举擒获耶律剌葛,并将其囚禁起来。公元914年1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将耶律剌葛处死。

在辽史中,耶律迭剌又称独昆,还称匀赌衮,是辽太祖阿保机的同母胞弟。在阿保机创建契丹国的过程中,迭剌出了不少力,制定典章,南征北战,后来还成为东丹国的左宰相。《辽史》卷六十四之《皇子表》第六记载,匀赌衮“性敏给,太祖曰:‘迭剌之智,卒然图功,吾所不及,缓以谋事,不如我。’回鹘使至,无能通其言者,太后谓太祖曰:‘迭剌聪敏可使。’遣讶之,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但聪明人往往会被聪明打败,“与兄剌葛谋反,剌葛遁,迭剌与安端降,太祖杖而释之。神册三年欲南奔,事觉,亲戚请免于上,又赦之。”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污点”,耶律迭剌的儿子耶律允虽“不是寻常之器”,“与辽嗣圣皇帝为从昆弟”,但一生没有做过官,并且死得很早。

耶律允去世时,他的儿子耶律琮还是一个孩子。

15岁就当上了先军监师

耶律琮又名合住,有的历史文献中称其为曷术,汉名琮,字伯玉(一说佰玉),生于辽太祖天显四年即公元927年。

耶律允早逝,家道中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耶律琮少有大志,不苟言笑,不近时俗,时时想着复兴家业,光宗耀祖。为了爬上应有的官位,他发愤读书,以至夜不遑昧。终于,在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争中原时,15岁的耶律琮被任命为先军监师。如果按照一般人的仕途线路,耶律琮从此应当可以平步青去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的官道于一年后戛然而止。在以后的穆宗和世宗二帝时,耶律琮依然没有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得志,而是过起了琴棋歌酒的游乐生活。直到辽景宗耶律贤嗣位之后,耶律琮才又突然青云直上。保宁二年,耶律琮即被授予崇禄大夫、检校太保、右羽林军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一年以后,又升为右龙虎军大将军,成为皇帝的亲近之臣,拱卫大辽的栋梁之材。保宁五年(公元973年),耶律琮又被委以持使郡符,授推忠奉国功臣、昭武军节使,利巴等州观察处置使、特进、检校太傅兼涿州刺史、西南招安巡检使、漆水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不久,又加封其为左卫上将军。到保宁八年,耶律琮的官衔已经一大堆了:推忠奉国功臣、镇国军节度、华商等州观察处置使,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使持节华州诸军事,行毕州刺史、上柱国、漆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三百户,“处三公之首,为帝王之师”。

那么,耶律贤为什么会如此的重用耶律琮呢?有专家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是他在职期间,多为西南边务,经常和中原汉族接触。汉族的悠久文化和先进技术,不能不引起这位契丹重臣的重视。所以,他把中原文化和科学技术引进契丹国内加以利用和推广,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上合朕心,下符民意的;第二,在他就任涿州刺史的时段内,曾多次提出南北议和的主张。《契丹国志》记载:“辽边臣贻宋雄州守孙全兴书请和,全兴以闻于宋太祖,许之。”而据《太平治迹统类》记录,这封书信正是耶律琮写给孙全兴的。在这部书中还有:“合住智而有文,畅晓戎政,镇范阳时,尝领数骑径诣雄州北门,辞气慷慨,左右壮之,自是边境数年无事,识者以谓:‘合住一言,贤于数十万兵。’”

综上所述,耶律琮的确非凡人也!

在这里,记者还想多一句嘴的是,耶律琮之所以备受重用,除了他一贯主张和平交往,提倡安边政策而外,更是因为他的思想和做法适应了契丹贵族的所需。彼时的契丹人建国日久,失“铁”过多,早已没有了民族的刚性,再也没有了太祖和太宗时的雄心大志,只求奢靡,娱乐至死了。

此即所谓“上行下效”、“领导喜欢的,才是我们应当喜欢的”吧。

出人意外的是,如此位极人臣的耶律琮在耶律贤的朝廷上也只摸爬滚打了八年,就致仕归田了。地位虽高,显然已经失意了,被高高地挂起来了。那么,正值壮年的耶律琮为什么会被架空呢?只能去展开你的丰富想像了。或许,功高盖主,能被圈养起来已是格外的开恩了!

从此,一生只当了九年官的耶律琮心灰意冷,只好从佛教中求得短暂的心灵慰藉,“无为之理,大崇有相之因”。终日参禅不辍,连衣食都有了节制。

公元979年,辽景宗保宁十一年,仕途如过山之车的耶律琮去世,享年只有52岁。

前文提到的那块“无字天书”,即在耶律琮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喀喇沁旗西桥镇雷营子村境内。

据说,此处原为耶律琮的庄园,死后也就在此“入土为安”了。

两尊武吏石像不见了

6月20日上午,天气不错,记者决定去寻找那块大辽的“无字天书”!

据1985年12月30日出版的《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二辑记载:“耶律琮墓在喀喇沁旗宫营子乡(原属西桥公社)宫营子村铁匠营子屯西南约一公里鸽子洞沟西阳坡的一块台地上。左右有小山环抱,背靠陡峭的山峰。墓地选在倾斜度略小的一处椅形山坡的正中央。”

几经周折,记者总算是来到了这一处“幽静深邃的好地方”!现在的耶律琮墓位于一大片果树林里。距离墓地约一百米的正前方,除了多出一堵新砌的矮石墙而外,还有一块新立的小石碑。从这块小石碑上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2013年,国务院已将耶律琮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远望去,这座辽墓非常符合汉族人选择墓地的讲究,即“两边有抱,后面有靠,前面有照,照中有泡”。由此可见,耶律琮受汉族文化影响之深,竟然连自己的最后长眠之所也须遵循汉俗喽!

可惜的是,在民国初期,此墓即已被盗!

在《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二辑中还记载着:耶律琮墓的正前边正中树立一通石碑,龟蚨、碑身、螭首都较完整。碑首前额正中阴刻楷书“观音经碑”四字,正、背两面都是汉字译写的梵文。正面有些尚可辨认,背面因受多年西北风的剥蚀,字迹已全部剥落。观音经碑后面置有石羊两对,石羊后面置石虎一对,再后面置武吏石像一对,再后置文官石像一对,文官石像后面,是一长阔各约二十米的平台,平台后面就是墓址。

专家还说,这是保留较完整的一组辽墓石刻。

记者看到,现场的情况与上述描述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一尊文官像已无头,没有发现那两尊武吏石像。偶遇一当地人,他说他也不知道那两尊武吏像去哪儿了!记者回报社后,经网上搜索,有人发帖称那两尊武吏石像已在2010年被盗。从其所发图片观察,武吏石像要比文官石像完整得多,尤其是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在耶律琮墓的不远处,还有一个小山包。记者在山包的顶上,发现一巨大的石雕龟蚨,龟背上的碑槽很深。据了解,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耶律琮的墓志铭石碑还树立在这座龟蚨之上。但现在,碑已无存,只留龟蚨。好在,喀旗文管所曾抄录过碑文。据了解,在抄录时,有的碑文就已经浸漶不清了,但基本上还能看出全文的内容。碑铭不仅记叙了耶律琮的生平事略,还对《辽史》等有关文献起了不小的校正与补充,解答了历史上的某些存疑,是研究辽史的宝贵文物。与碑文对照后发现,《辽史》卷八十六列传十六对墓主人的记载太过简单了。

至此,是到了该为大辽“无字天书”之谜“揭盖子”的时候了:它就是那通“观音经”石碑。据当地人讲,往那碑上浇水会出现“天书”。其实,那些所谓的“天书”就是契丹文字。历经千年风吹雨打,那些石刻文字早已模糊不清,浇上水后能看得清楚些罢了!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还看到,耶律琮墓地的石羊都没有嘴巴。当地有传说,说是那石羊非常神奇,每到晚上就会活起来,还跑到田地里偷吃庄稼。于是,人们就把石羊的嘴巴给削去了。

听完这个传说,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