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嫁巴林的三位公主

 四十八顷氏 2021-02-02

据史料统计,清朝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和亲”之策,将很多格格甚或是公主下嫁给各蒙古王公贵族。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年间,共有27个格格和3位公主下嫁到巴林草原。在本期里,主要为您介绍其中的三位公主吧。

孝庄文皇后

        头几年,曾热播过几部与孝庄太后有关的电视连续剧,让这个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的清初女政治家着实地火了一把,也被狠狠地戏说了一把。

         孝庄太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二弟的后裔,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为贝勒寨桑之次女。

         后金天命10年2月,13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了皇太极,为侧福晋,其姑哲哲为大福晋。皇太极即汗位后,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当时没有东宫福晋,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后来,随着布木布泰姐姐海兰珠和林丹汗遗孀陆续嫁给皇太极,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下降了。在皇太极生前,布木布泰的地位并不显赫,仅居后宫的第五位,受到皇太极专宠的是她的姐姐宸妃海兰珠。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布木布泰受封为永福宫庄妃,三年后生皇九子福临。

         崇德8年8月9日,皇太极突发脑溢血而死。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悄悄地展开了。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掌握正蓝旗)和努尔哈赤最钟爱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掌握镶白旗,亲弟多铎掌握正白旗)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但最后的胜利者却是这个“老五”,她让她的那个只有6岁的儿子福临坐上了龙椅。其中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出退让,但布木布泰的幕后活动和政治手腕更是功不可没。顺治去世后,布木布泰又全力支持孙儿康熙帝。她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了十二分敬意。康熙21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给老祖母尝鲜;22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这是雍正皇帝对布木布泰的评价。

        布木布泰享年75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布木布泰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一男即福临,三女则为天聪3年正月初八生皇四女雅图,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6年2月12日生皇五女阿图,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天聪7年11月16日生皇七女,封为固伦淑哲长公主。

        其中,淑慧公主即下嫁到巴林草原的首位大清公主。

        福临继承皇位后,母以子贵,女以母贵,淑慧公主因母亲晋为皇太后,也由和硕公主晋为固伦公主。

固伦淑慧公主

        在前面已经提到了,皇太极去世后,孝庄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皇位,她自己登上皇太后的宝座,实行了一整套的政治算计,其中下嫁淑慧公主到蒙古草原就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

        清顺治5年2月,从京都通往蒙古草原的一条古道上,出现了一队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彩帜鲜明。

        固伦淑慧公主,清太宗皇太极之女,清世祖福临的姐姐,清圣祖玄烨的亲姑,孝庄文皇后的亲生女儿。如此显赫的人物,出嫁的场面当然是隆重得无以复加的了。别的陪嫁且不用说,光跟随公主来到巴林草原的陪房户就有三百之数。这些人大多是手艺人,号称七十二行。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兴建殿宇和土木住房、排街列巷,耕田种地,还有银匠、铜匠、木匠、泥瓦匠、皮匠等。

        传说,淑慧公主初来巴林时,她的夫君多罗郡王色布腾已经有元配夫人了,名叫查干达日。无奈之下,色布腾只好将查干达日隐藏起来。但公主耳目众多,很快就查觉到了此事。她当时就哭了,无论谁来劝说,都被轰了出来。过了三日,固伦淑慧公主走出帐篷,朝着京都的方向焚香跪拜道:“母亲啊,您的女儿阿图我虽然没有多大的能耐,但阿图我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阿图我愿意为皇朝出力,谨记母亲的话,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为皇家大业万死不辞!”接下来,她召见了查干达日,表示今后共伴夫君,辅佐额附,治理地方,安抚蒙古民众。

        顺治17年,淑慧公主出资兴建巴林桥,当地人都称为公主桥。

        满清入关后,信仰的萨满教逐渐为关内汉族信仰的儒释道三教所替代。满清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必须用宗教的力量推动其统治政策。公主于康熙元年提倡喇嘛教,在床金地方修建庙宇,叫床金庙,由库伦请来一个叫朝伦德旺鲁的喇嘛掌教,又于康熙六年1667年在巴彦尔灯苏木兴建西大庙,圆会寺。庙殿百余间,印梵文金字“甘珠尔经”与“丹珠尔经”各一部,内蒙古博物馆于1962年用汽车运往呼市。她还从青海请来额尔德尼嘎布其,封为巴林右翼旗扎萨克喇嘛,令其掌管全旗的教权。除此而外,还制造金佛、金塔多尊供奉于寺内。为了兴建此庙,公主的积蓄耗费殆尽,可见用心良苦。

         圆会寺建成的这一年,巴林右翼旗额驸多罗郡王扎萨克色布腾病故。36岁的公主办完了丈夫的后事后,举办了寺庙落成典礼。

         此后的一个时期,漠南东部蒙古盟旗有了什么情况,都要向公主禀告,由公主裁决,甚至有的可以不再奏请京都。皇帝有了什么旨意,也由公主传谕,保证了蒙古王旗的稳定。

         顺治帝去世后,孝庄文皇后又利用鳌拜稳住了朝野,立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为帝,即康熙。在康熙14岁亲政时,一举扳倒了权倾朝野的敖拜,这些政治事件固伦淑慧公主都参与其中。据《巴林蒙古王公世系表》记载,玄烨登基时,正是固伦淑慧公主将其抱上大殿的。

         据记载,康熙24年,即1685年,孝庄患病,公主虽年56岁了,仍日夜兼程回到北京,探视母亲的的病情,亲手煎汤熬药,护理不离左右。太后也多次嘱咐康熙,要多多关心这个姑姑。康熙承祖母之训,表示一定“迎养以乐暮年,毕姑一生,皆朕之事”,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据《蒙古游牧记》记载:……康熙12年,1673年,上诏谕侍卫武格曰:“太皇太后甚念淑慧公主,可将朕所乘轿,驰逸往迎。先是太皇太后圣体违和,比公主至,喜甚,进膳如常。”康熙39年2月公主薨,谕曰:“公主系朕姑,太皇太后在时特蒙眷爱,曾经托朕亦面允公主,待姑年迈,迎至京师,凡一切应用之物,朕皆承理,以终天年。及病笃,见朕亲临视疾,含笑而逝。”

        固伦淑慧公主于公元1700年逝世于北京,享年69岁,在巴林草原生活了52年,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她运回巴林草原安葬。公主去世后,康熙十分伤心,三诔祭文,分别在逝去之时、行殡之时和灵车发往巴林之时,字字都是肺腑之言。

         固伦淑慧公主逝于正月初十巳时,遗骸葬于当年8月24日之辰时,初葬白音汉山葛根绍荣,迁葬于凤凰山前,再葬于查汉摩伦河西巴颜昆都伦山,即今天的查干沐沦,巴颜昆都伦山即今天的额尔登乌拉山,陵地前后各有一小山,前照巴颜和硕山,后依道木图山。其墓,形如轿顶东向,围有短垣,前有祭殿三间,门殿三间,中设座位供具等,东西配殿各三间,陵园周围有砖墙,殿后有圆形坟垒数个,据说正在大垒是公主的,祭殿前有御赐石碑一座,毁于文革。

         建陵时,为了看守陵墓,派壮丁40户驻守,就是现在树林子的住户,也叫珠尔沁,意思是看守陵墓和管理香火的人。咸丰六年,又专为初一、十五念经的喇嘛们兴建了珠尔沁庙。

        从前,蒙古族民众对公主十分的信仰,每到春秋祭时,都前来祭祀,比如1946年秋祭时,参加人数达七百多,祭祀用的羊乌察达五百多盘。

        固伦淑慧公主三子:鄂齐尔、格呼尔图、纳木扎。

固伦荣宪公主

        “朕抵承训言,弗敢失坠,更缔婚媾以垂永好。”此语出自康熙御赐固伦淑慧公主祭文,事实正是如此。

        康熙30年,康熙又将次女荣宪公主嫁给巴林右旗台吉乌尔衮。公主下嫁时19岁,额附乌尔衮22岁,固伦淑慧公主还健在,时年62岁。以辈儿论,荣宪公主与乌尔衮是同一个辈分。 

        康熙29年,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在今天的克旗境内爆发,康熙亲征,巴林部乌尔衮率军参战并因作战勇敢而立下战功。据传康熙曾召见过乌尔衮,见其一表人才,心中欢喜,遂将亲生女儿和硕荣宪公主嫁于乌尔衮。

         荣宪公主下嫁聘礼也甚为丰厚,金银绸缎自不必说,随嫁陪房就有240户,也是各种匠人俱全。他们来到巴林以后,在王府附近定居。此时,这里已有固伦淑慧公主带来的300户陪房,这在当时来说可谓一个不小的数目。据史料记载,巴林部建旗之初,巴林右旗分得户口800户。这两次陪嫁人口占当时全旗人口的一半以上,并且集中在一处居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聚落。在这个聚落里面,有王爷府等高大的砖瓦建筑,在当时的蒙古草原可谓奇观壮举。这让住在蒙古包的人们赞叹而仰慕,将这里称作益和板兴,即硕大的房屋的意思。经数百年的名称演绎,渐称“大板”,即今日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所在地。 

         荣宪公主初嫁巴林时,受封和硕荣宪公主,一直到康熙48年,才被封为固伦荣宪公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荣宪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并非因额娘晋为皇后,而是得到了朝廷的褒奖。

        公主下嫁的第三年,鄂齐尔王爷去世,在谁承袭扎萨克的这一件事上旗之上下有过争论。鄂齐尔有三子,长子那木德格,在鄂齐尔去世那年31岁,次子是乌尔衮,三子叫桑利达。按照正统承袭应是长子,但乌尔衮身为额附,理应由他来担当,且有战功,才貌双全智勇过人,人们都希望乌尔衮袭爵任巴林右翼旗第三世扎萨克。荣宪公主在这一点上明智克己,极力劝说台吉和旗民,并在上报朝廷承袭的文书上划掉了乌尔衮的名字,换上那木德格的名字。这一举动在当时为人们所称颂,并在御赐她的碑文上有记:“奉苹藻以流徽,无惭妇道;协珩璜而著美,克尽母仪。”

         其时,沙皇俄国不断袭击大清国,入侵东北战略要地雅克萨城和喀尔喀蒙古所居的色楞格河流域,煽动喀尔喀蒙古脱离清朝,入俄国国籍。俄国还借南方吴三桂发动“三番之乱”的机会,加强对北方蒙古地区的侵扰。为了痛击反叛,打破沙俄的梦想,粉碎叛军进攻,巩固北部边防,康熙皇上经常巡视塞外,并在北方兴建行宫,行围木兰围场,曾经驻跸巴林。为此,荣宪公主和额附乌尔衮在巴林右旗王府所在地大板修建康熙行宫。行宫仿照京都四合院的格局,优美壮观富丽堂皇。康熙驻跸此处,大为高兴,给荣宪公主亲笔题写“金枝衍庆”匾额。这与御赐固伦荣宪公主碑文上的“辉分玉叶,派衍璇源”是同一个含义。

        荣宪公主一生笃信佛教,承祖母固伦淑慧公主之志,为传播佛教,在原龙王庙的基础上扩建殿宇,增塑神像,建成娘娘庙。后来又建了一座玉皇庙。清康熙45年(1706年),公主又出资在行宫东南侧不远处修建另一座庙宇,这就是荟福寺。 

        康熙34年(1695年),乌尔衮率巴林兵到乌珠穆沁作战。康熙43年(1704年),乌尔衮嗣封王爵后,统领昭乌达盟蒙古11旗军多次出征。康熙50年(1711年),乌尔衮王爷奉命率部往阿尔岱山一带驻防,遏止蒙古厄鲁特旗策旺阿拉不担入侵。康熙55年(1716年),出任昭乌达盟长,以副将军身份统督内属国23旗戍务,率军征讨策旺阿拉不担连续6年。固伦荣宪公主每次都亲自送额附出战,旗内的政务都落在她的身上。 

        荣宪公主处理旗内政务十分谨慎,不敢稍怠。每事必亲自过问,发布指令必签张押印,至今公主水晶印章保存在巴林博物馆。公主处事公平,疾恶如仇,在巴林流传着巧审右梅林一段佳话。传说,一日,公主到旗内查干坤兑一带视察下情,听说右旗梅林侮辱了一个平民的女儿,公主十分气愤。但为了弄清此事,令王府卫丁将右梅林缉捕归案。公主心想,若是我审,他必不肯直说,于是让那个地方的坤都达审理。右梅林自恃甚高,根本不把坤都达放在眼里,让坤都达把那个女子找来,当面调戏,并当众述说奸污女子的事情,喝问谁人敢管。右梅林正大耍威风喧闹之时,荣宪公主从后面出来,喝令鞭一百,罚银千两九九牲畜,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先行革区官爵,再上报朝廷。公主此举,大快人心。自此以后,旗众对公主敬若神明,称二公主嬷嬷。 

         康熙48年,荣宪公主听说皇父患病,日夜不停赶回京都,亲自照顾皇父饮食睡眠,料理煎汤熬药,早晚问安,关心备至。在公主殁后,墓志铭上专门记载此事,“圣躬不豫,公主视膳问安,晨昏不辍,四十余晨未尝少懈怠。”皇上病愈之后,对公主降旨褒奖说,“公主克诚克孝,竭力事亲,诸公主中尔实为最。”于是将荣宪公主由和硕公主晋固伦公主。 

        荣宪公主晚年,额附乌尔衮多年出征在外,又患痼疾,十分思念,时常萦绕于怀放心不下;又因儿子琳布酗酒赌牌很不听话,公主虽然多方教导,但屡教不改。这样一来,思夫忧子,奄奄成疾,于雍正6年(1728年)4月21日病故,享年56岁。

        公主亡故以后,雍正派大臣到巴林料理丧事。因提前没作准备,只得将公主灵柩停放在圆会寺内,择巴林陶白山阳坡修筑享殿,构筑地宫,雍正7年(1729年)8月19日辛酉落葬。 

和硕和婉公主

         写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固伦”和“和硕”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们之间会有如何的区别的呢?

        据了解,清太宗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仿明制,满清皇帝的女儿也开始称做“公主”了,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为“固伦公主”,“固伦”是满语,意为“天下、国家、尊贵、高雅”;妃子所生之女或皇后养女称为“和硕公主”,“和硕”同样是满语,意为“一方”。这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但偶尔也有例外。

        从那以后,满清公主不能再称为“格格”了,“格格”是皇家贵族小姐婚前的统称,顺治17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为格格。公以下之女称为宗女。若为侧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

         在这里提到的这位和硕和婉公主,其实是清高宗乾隆之弟和亲王弘昼之长女,母福晋乌札库氏,雍正12年(1734年)6月24日出生。乾隆初年,和婉公主被抚养宫中,晋封为“和硕”。乾隆15年(1750)2月嫁到巴林右翼旗,额驸是郡王琳沁之长子德勒克,陪房4户,在北京赐宅邸花园。

         额驸德勒克于乾隆21年(1756年)袭封巴林辅国公、在内廷行走。乾隆48年(1783年)晋贝子,不久又晋理藩院额外侍郎。乾隆59年(1794)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