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主岭长寨之战

 四十八顷氏 2021-02-02

觉得不错就给我个"好看"!

内容提要:

     在上一期里,“赤峰记忆”为您介绍了元代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在全宁路(今乌丹镇)修建护国寺的故事。然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很快就沦为了战场……

两都之战

在上一期里,为您介绍了,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有一子叫阿里嘉实利,还有一女叫卜答失里。对于阿里嘉实利这个人,没有什么好讲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只要老老实实地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站好政治队伍,表面忠于皇上,便可以十分舒坦地度过奢侈的一生了。与哥哥阿里嘉实利相比,妹妹卜答失里还要更加的风光一些,甚至可以用“叱咤风云”来形容,其后的“公主山长寨”之战,也跟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德十一年,即公元1307年,卜答失里出生于全宁路鲁王府,也就是今天的乌丹镇。泰定元年十月,即公元1324年,泰定帝将卜答失里许给时任怀王的图帖睦尔,也就是她的堂兄。泰定二年正月,卜答失里随图帖睦尔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就藩。致和元年三月,即公元1328年,答卜失里与图帖睦尔徙居江陵。同年七月,元朝的第六任皇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驾崩于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为争夺皇位,大都(今北京)的元武宗系与上都的泰定帝系发生内战,史称“两都之战”。结果,大都系取得了胜利,权臣燕帖木儿派人迎怀王图帖睦尔自江陵入大都,于九月十三日即位,是为元文宗,改元天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卜答失里亦成为皇后,于天历二年二月受册宝,即公元1329年。

在“两都之战”中,图帖睦尔一派虽然获胜并当上了皇帝,但朝廷当中不乏反对之声。于是,他又让位于其兄周王和世 ,是为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四月,元文宗成为皇太子,卜答失里又成了皇太子妃。可叹的是,和世 只当了四个月的皇帝就被元文宗图帖睦尔给毒死了。同年十一月,再坐皇帝位的图帖睦尔再次立卜答失里为皇后。天历三年四月,即公元1330年,卜答失里还与宦官拜住合谋,将明宗皇后八不沙推入烧羊的火坑中活活烧死。

亲弟弟杀了亲哥哥,亲兄弟媳妇儿竟然对亲大伯嫂子下了如此的狠手,元朝宫廷之争的血腥程度可见一斑!

至顺三年八月,公元1332年,元文宗图帖睦尔在上都去世,但其子却没有继承皇位。原因很简单,皇后卜答失里害怕了!

卜答失里,一作不答失里,梵语意为“佛吉祥”。她和她的母亲祥哥剌吉一样,笃信藏传佛教。因此,元文宗图帖睦尔和卜答失里害死明宗夫妇后,内心非常不安,害怕因果报应,再加上他们的长子阿剌忒纳答剌在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一个月后就死去,更加剧了他们的恐惧。虽然还有一子燕帖古思,但萨满告诉卜答失里说:“儿幼,当大福恐不任。”而文宗也在临终前招来卜答失里、燕帖古思和权臣燕帖木儿,遗命传位于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但燕帖木儿却自作主张,对卜答失里说:“阿婆且权守上位,安王室,妥懽帖睦尔居南徼荒瘴之地,未知有无,我与宗戚诸王徐议之可也。”他的意思是不立远在广西的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改立近在大都的明宗次子鄜王懿璘质班,是为元宁宗。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十二日,卜答失里被宁宗尊为皇太后,在兴圣殿接受朝贺。没想到,同月二十六日,七岁的宁宗懿璘质班却死掉了。

宁宗夭折后,燕帖木儿又想立卜答失里之子燕帖古思为帝,又被卜答失里否决了,她说:“天位至重,吾儿恐年小,岂不遭折死耶?妥懽帖睦尔在广西静江,可取他来为帝,且先帝临崩云云,言犹在耳。”对此,燕帖木儿心里非常的不爽。他迟迟不让妥懽帖睦尔即位,而是让卜答失里临朝称制。但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则由燕帖木儿决定,再上奏卜答失里。公元1333年,燕帖木儿死去,妥懽帖睦尔登基,是为元惠宗,也就是大元的那位顺帝。元顺帝即位时,卜答失里还提出一个条件,要以她的儿子燕帖古思为皇太子。

至元元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元1335年,元顺帝为卜答失里上尊号为“赞天开圣徽懿宣昭贞文慈佑储善衍庆福元太皇太后”。至元六年二月,元顺帝终于等来为父母报仇的时机,与脱脱发动政变,褫夺卜答失里尊号,迁出宫中,流放东安州(今河北廊坊)后赐死。

此时,大元政权已是日落西山,正在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末路走去!

政权末路

元顺帝,即惠宗妥懽帖睦尔,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察合台汗国境内,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生母是圣裔迈来迪。

在扳倒卜答失里等人后,妥懽帖睦尔也曾勤于政事,任用脱脱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至正新政”,包括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当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爆发农民起义后,他逐渐怠政,沉湎享乐,再也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

尽管元朝统治者失去了中原地区,但其政治机构仍然存在,军事实力还很强大,除了青海、宁夏及贝加尔湖、兴安岭、天山等地还在元朝的掌控之下而外,也速占据大都以东永平路和燕山以北的大宁路、全宁路地区,纳哈出盘踞在辽东,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军事武装还占据着陕西行省和中书行省的西部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境内,而且云南行省也在元朝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说,元朝虽然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但是当时大都以北至漠北地区,东起辽东,西至陕甘,仍为元朝的地盘。于是,元顺帝以及之后的元昭帝等蒙古大汗便以此为根据地,组织力量,积极展开了反击明军、重整山河的军事行动。只不过,由于地方军事武装与蒙古汗廷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矛盾且难以调和,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股统一指挥的精锐力量,被明军抓住了机会而各个击破。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明军攻下大都以后西进,在太原打败了扩廓帖木儿,迫使其退往甘肃。第二年,明军又乘胜西征陕西、甘肃,迫使李思齐降明,打败张良弼的弟弟张良臣,得到陕西行省和甘肃南部地区的控制权。在明军于西线大举进攻的同时,蒙古军队也在北平、大同一线组织了较大规模进攻,却被士气高涨的明军击败,不仅无功而返,还失去了上都。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元顺帝仓皇出走,元廷也随之迁往应昌,即今天克旗达里湖西南两公里处。

当时,驻牧于应昌的仍是弘吉剌部蒙古人,也就是鲁王一脉。因此,包括应昌与全宁的驸马和公主的封地,至此又成为蒙古统治者的政治中心。而且,弘吉剌部本来就是元朝的重要军事基地和总后方。这里兵精粮足,既是抵御明军进攻蒙古的基地,也是蒙古在漠南地区防御明军进攻的最后防线。

最后防线

         

元顺帝之所以将都城迁往应昌,当然是希望凭借弘吉剌部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后勤保障,以“恢复旧疆”。因此,蒙古军队频繁南下发动战争。针对蒙古军队举兵南下以收复河山的明显意图,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七月下诏给徐达等人:“中原之民,为群雄所苦,游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至此,明军展开了针对残元政权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旨在统一全国。由于元顺帝驻扎在应昌,全宁就成了残元镇守应昌的前沿阵地。当时,屯兵于全宁的是丞相也速。

为了征讨蒙古汗廷,洪武二年六月,即公元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曾经以步兵八万、骑兵一万的兵力,从大都出发,向上都进攻。据《明太祖实录》和《明史》等相关史料记载,在全宁曾遭遇也速的阻击,但元军不敌明军,也速兵败,逃往辽东。明军退兵之后,全宁才又被残元掌控。

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任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将军、中山侯汤和为右副将军率军北伐。这是明政权首次大规模出征漠北,打击残元势力。明军兵分两路,矛头直指扩廓帖木儿。同年四月,徐达大军在定西,今天的安西,与扩廓帖木儿遭遇,扩廓帖木儿败逃今天的蒙古国境内。徐达俘获其将校军卒八万多人。这时,元顺帝已病死于应昌。获此消息后,李文忠当即率军袭击应昌,五月攻破应昌,只有顺帝的长子爱猷识理达腊与十数骑逃脱。明军俘获了他的幼子买的里八剌以及后、妃、宫人、诸王及众多官属。爱猷识理达腊逃往漠北,在蒙古汗国时期所建的首都哈喇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附近)即位,即昭宗。昭宗重建了统治机构,史称“北元”。

公元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再次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趋和林;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应昌;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取甘肃,征扩廓帖木儿。

明军在野马路川(今克鲁伦河)打败了时任北元宰相的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脱后,也组织了更大规模的阻击。双方交战数次,不敌熟悉地形又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再加上时至寒冬,只好撤退。此次北伐之后,朱元璋改变了原有的用兵计划,转以防御为主。他甚至还主动向北元示好,致书昭宗:“君主沙漠,我主中原”。所以,在之后的近十年时间里,明和北元进入相持阶段。北元势力盘踞在大宁(宁城县西)、高州(元宝山区境内)、红罗山(锦州以西)、全宁(乌丹)一带。在这期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攻伐,但小范围的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洪武七年夏,即公元1374年,明军都督蓝玉攻下兴和(河北省张北县)。李文忠亲率大军攻占高州大石崖,打败北元军队,斩杀宗王朵朵失里,擒获翰林院承旨百家奴等。这时的全宁路鲁王城内府已被农民军焚毁,但鲁王及万户们仍然征集了大批军队,在毡帽山、欢喜岭一带修筑了山寨,建立起了整套的防御体系。此后,又以此为根基,修筑了更为巩固的公主山长寨。凭借着这些防御工事,鲁王将营地驻扎在毡帽山。毡帽山即现在乌丹镇南的鸭鸡山,蒙古语为“阿其乌拉”,即两个山尖儿的山;欢喜岭即是护国寺所在地,即乌丹镇西八公里处的西大山。

结果,鲁王军队终不敌明军,很快落败。毡帽山鲁王营盘被攻破,李文忠斩鲁王,俘获鲁王妃,并缴获了鲁王金印、玉图书等物,班师回朝。鲁王的被斩,宣告了弘吉剌部对赤峰地区统治的终结。祥哥剌吉于1331年4月3日(阴历)去世,距此不过几十年!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 ,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为其上尊号为“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元顺帝死后由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但不久便因明军破应昌,逃奔和林,改元“宣光”。在位期间,爱猷识理达腊也力图中兴元朝,重新起用扩廓帖木儿,击退明军北犯,与明朝形成短暂的南北对峙的局面。宣光八年(公元1378年)四月,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庙号“昭宗”,汗号为“必里克图汗”,由脱古思帖木儿嗣位。

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北元末代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七位大汗。因他的年号为天元,又称为天元帝。《蒙古源流》和《新元史》等史料记载他是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弟弟;明朝史籍则记载他是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据明代王世贞《北虏始末志》记载,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前是益王。他在位时屡遭明朝攻击,最后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被明军击溃,出逃时为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所杀。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虽被追尊为“乌萨哈尔汗”,但“大元”国号不再使用,蒙古帝国的大汗亦不复有汉式庙号、谥号及年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