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帽和蒙古靴

 四十八顷氏 2021-02-02

图:网络

文:甯波

排版:了然斋工作室

扫码查看更多内容

在前两期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头衣”和“足衣”,特指蒙古帽和蒙古靴。实际上,在蒙古帽的形成过程中,还有咱赤峰人的一份功劳哟!



其帽如我大帽

实际上,任何民族的服饰,都要适合本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这是通例。千百年来,蒙古民族在蒙古高原从事畜牧业经济活动,让他们的衣食住行形成了与其他农耕民族十分迥异的体系。几经改朝换代,蒙古族服装的模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相对稳定,没有离开过高原,没有离开过马背,没有离开过他们的牛羊。

蒙古族的“头衣”与汉族大体相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巾,一类是帽子。那么,古代的巾到底是什么样子,与现代人扎的围巾相类似吗?据蒙古学者介绍,在过去,蒙古族男女喜欢一年四季用巾缠头,头巾的头后有垂穗儿。在蒙元时期,头巾分为有翅儿的和有角儿(棱)的两类。比如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妇女在头上缠巾,分为两种:年轻姑娘用一方粉绸子缠在头上,再在额头上打个结儿,后面留个愈拖愈细的筒儿状,而老年妇女的头巾则比较厚大沉重,用深蓝色的布,在头上缠好多圈,如同布依族男子的那种大包头,只是没有角儿。

“其(蒙古人)帽如我(明朝)大帽,而制特小,仅可以覆额,又其小者止可以覆顶,赘以索,系之项下;其帽之沿甚窄,帽之顶,赘以朱缨,帽之前,赘以银佛,制以毡或以皮,或以麦草为辫绕而成之,如南方农人之麦笠然,此男女所同冠者。”关于蒙古人的帽子,明朝人萧大亨曾在其著作里这样描述道。另据蒙古国的一位学者说,几百年来,蒙古帽的帽顶有尖化的趋势,最上面绾个算盘疙瘩,以此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垂下许多条红缨,两面缀两条带子。他还说,这个算盘疙瘩代表太阳,红缨代表辐射的光芒,两条飘带代表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阳光里。这种说法在形制上与萧大亨所记有相似之处。

在《元史》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据说蒙古帽本无沿儿,有一次忽必烈大汗在打猎时,把爱妃车伯尔(弘吉剌部人,现克什克腾旗人)带在身边。车伯尔见忽必烈在雪光下只能眯缝着眼睛,还要不时地伸手打眼罩观察猎物的踪迹,便灵机一动,做了一顶带沿儿的帽子。忽必烈戴上这种带沿儿的帽子后感觉非常的方便,十分高兴,下令在全国推广。从此,草原上就有了这种有沿儿的帽子。

如此说来,在蒙古帽的形成过程中,还有咱赤峰人的一份功劳哟!

贵夫人的礼帽

现在,草原上流行的帽子大约有将军帽、瓜皮帽、草原帽和阿拉善帽。

将军帽:多为演员和好汉三技表演者的礼帽,下面是标准的圆形,往上收时渐渐成平顶,其梢又尖锐起来,顶着一个算盘疙瘩。将军帽是男人戴的,不可太艳;

瓜皮帽:男女皆宜,剪裁跟将军帽相似,只是瓣瓣较多,顶上比较秃,算盘疙瘩安得低稳。如果加耳扇,要两大两小,两个大的一样大,两个小的一样小,不能像将军帽那样四块瓦片装饰物平分,顶上一定要有红缨,多用一束浓厚的红线构成,不能用别的颜色;

草原帽:这是牧民们最常戴的一种帽子,裁剪较为容易。它不用绕头一圈量头的大小,只取头顶到下巴的距离安排面料即可,绸缎、布料均可。将两个差不多的长方片对在一起,顶子窝成圆的,向后脖颈斜裁下去,前面脑门之外稍微收回去一些,两块从中间缝起来就行了。里子参照面子的大小裁出,做出来是个斜桶状物,后面镶边的部分要用布在背后裱上一层。为了好看,一般要用纱绸和颜色相近的绦子镶一圈宽边儿,再在上面镶一圈细一点的道子,还要在宽边里面缀个吉祥图案;

阿拉善帽:前额和后脑勺上有小半圆的扇儿,两边有大半圆的耳扇,钉上貂皮或水獭皮。帽子的外面用绸缎裹起来,脑门前用珍珠穿成楼阁或蝙蝠的图案。边缘用丝线镶起来,男女皆宜。

197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查队曾从四子王旗一古墓中发现了“固姑冠”的实物,像一个长筒,一尺多高,用桦树皮制成,外面蒙着花缎,还镶嵌着珍珠,顶端插有孔雀翎。据专家考证,这是蒙古汗国时期弘吉剌部贵族夫人的礼帽。

在史料中,“固姑冠”还作“顾姑冠”的帽子,应当都是蒙古语的音译。现在,这个蒙古语词汇在日常口语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就是“梳头结婚”的意思,指古代女子戴起固姑冠出嫁的风俗。关于固姑冠的具体形状,史料当中的记载很多,姑且举两个例子说明吧:“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青红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青红绒饰之。”这是在南宋赵珙《蒙鞑备录》中的记载;还有一种是记载在鲁不鲁乞《东游记》里:“(蒙古族)妇女们也有一种头饰,他们称之为孛哈(固姑冠的音转)。这是用树皮或他们能找到的任何其他相当轻的材料制成的。这种头饰很大,是圆的,有两只手能围过来那么粗,有一腕尺多高(原注18至22英寸),其顶端呈四方形,像建筑物的一根圆柱的柱头那样。这种孛哈外面裹以贵重的丝织物,里面是空的。在头饰顶端的正中或旁边插着一束羽毛或细长的棒,同样也有一腕尺多高。这一束羽毛或细棒的顶端,饰以孔雀的羽毛,在其周围则全部饰以野鸭尾部的小羽毛,并饰以宝石。富有的贵妇们在头上戴这种头饰,并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个兜帽上。这种帽子的顶端有一个洞,是专作此用的。她们的头发从后面绾到头顶上,束成一种发髻,把兜帽戴在头上,把发髻塞进兜帽里面,再把头饰戴在兜帽上,然后把兜帽牢牢地系在下巴上。”这种头饰很长,以至于“出入庐帐须低徊”,坐车时要拔下来,交给对面坐的侍女拿着,以故杨允孚诗中有“香车七宝固姑袍,旋摘修翎侍女曹”之句。明朝《永乐大典》记载的固姑冠比初期更加的奢华,但民间较简陋。

现在,我们可以在赤峰新城车伯尔民俗园里看到忽必烈爱妃车伯尔的雕像,“车伯尔”又称“察必”,头戴高高的固姑冠。

有钱花在头上

蒙古民族是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漂泊不定,财产都会带在身上和头上。所以,蒙古人的穿戴十分的讲究和华丽,俗话说:“蒙古人有钱花在头上。”衣服不仅是蔽体保暖的,更是要装饰美化的。因此,蒙古人的服饰无不沿边与镶嵌,各种附带的实用品皆要装饰,工艺非常的复杂细致。蒙古族女人也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女人一样,以针指之艺炫耀于乡里邻居,非常的受重视。其中甚者,客人来了不看五官长相,专看人家靴子上的花纹。

在冬天,鄂尔多斯蒙古人喜欢穿牛皮靴或香牛皮靴,套毡袜。他们的靴子头尖圆而不翘起,靴带和靴靿相接的地方以及靴脸上都夹进绿色夹条。靴底用裱了一指厚的衬子纳成;乌珠穆沁蒙古族的靴鼻子比较秃,皮靴后跟的里面在冬天时要多衬一层毡子,用麻线或棉线纳出鸡爪子纹和后包跟紧紧地贴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度过寒冷的严冬,使靴帮子结实,不易折断,同时也是为了好看。如果脚底磨烂了,女人们会用毡或布做新底,用麻绳或丝线纳出,绱在帮子上。

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布靴也叫马鞋,这个词可能是从汉语中借来的。做布靴是对女红的一种考验和炫耀,脚尖和脚跟、靴帮和靿子上都有刺绣和纳出的花纹,有云纹、回纹、草纹、万字及蝙蝠、蝴蝶、鱼虫、花卉等等,即使是牛皮靴的这些部分也有装饰。比如香牛皮本身就有压出来的各种花纹,夹条上常有连续的图案,脚头和脚跟上也常有云纹或连成一体的图案。

软底皮靴结实,轻巧,穿在脚上舒服,用牛马驼皮制作,还有专门做给小孩子穿的童鞋,用自熟的羊皮或兽皮做成。摔跤手穿的靴子跟平时的没有什么区别,但为了防止在摔跤时滑脱和踢起来得劲儿,要用一条结实的皮条捆上几圈儿。这种皮条子叫“靴捆”,长可六尺,宽约两公分,一头拴铜环、铁环或打个死结,在靴子上缠三到五圈。当乌珠穆沁蒙古人摔跤时,“绊踢”的技巧用得十分普遍。为了保护小腿,便将装砖茶的竹箱拆开,把竹子削成竹篦儿,从踝骨开始,一直缠到膝盖以下,这就是“包腿”。

当蒙古族小孩子长到六、七岁时,就要骑上快马参加比赛了。大人们会给他(她)专门做一种参赛的帽子,实际上是一个帽圈儿,前高后低。高出的部分渐上渐窄,变成一个三角,顶端点缀红缨,中间画一个五星或缀个玉块,或在红缨帽子上安一个小镜子,远远地就能把光线返回来。上身穿一件尽量轻便的汗衫儿或小披风,颜色特艳,跑起来迎风飞扬,宛如长出翅膀,脚穿小皮靴。比赛时,大人们会早早地等在终点,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马蹄袖是手套

在前几期里已经为您介绍了,蒙古人身材魁梧,所穿的袍子特别宽大。而且“腰暖一根带”,扎上那宽大的腰带能抵挡风寒,不得腰腿病,还能保护内脏。正所谓:“袖子是枕头,里襟是褥子,前襟是簸箕,后襟是斗篷,怀里是口袋,马蹄袖是手套。”蒙古帽子的四块瓦保护着两耳和最容易冻伤的后脖前额。蒙古靴子套上毡袜,靿子又长,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也不怕,稍微沾点儿水也湿不透。船形立筒靴,乘马纫镫十分方便,在草原上行走,据说还能减少阻力。立筒靴还能保护脚后跟和小腿,不被镫盘绳磕着勒着。

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以鄂尔多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复杂的,旗与旗之间都不尽相同。蒙古族头饰的名字很有趣,一个叫“达罗勒嘎”,一个叫“细勃格”。“达罗勒嘎”有“压迫”和“镇压”的意思,“细勃格”则是“用泥抹住”的意思。之所以有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叫法,与蒙古族历史有关。据说,在伟大的成吉思汗出生时,蒙古各部落之间正征战不断,除了互抢对方的财富而外,还要抢夺女人和孩子。为了防止俘获的女人逃跑,便给她们戴上金银首饰。这些头饰有十几斤,戴在头上走不快,还会丁叮当作响,容易被发现。至于“细勃格”嘛,可能源于游牧民族为防风沙而往脸上抹一些原始的护肤品,如契丹人的“佛妆”。宋人彭如砺诗云:“有女夭夭称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说的就是契丹女人面涂黄妆,即“佛妆”。还有一种可能是为了避免被俘虏,女人会用泥将脸抹住吧。

在蒙古族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男子炫耀力气,女子炫耀手艺。针线不好的姑娘,会愁嫁的。因此,教育女儿做针线活儿是每一对父母必须尽到的义务,家教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蒙古民歌里唱道:“还没结出葡萄的葡萄树哟,还没学会针线营生的幼小年华哟……”在婚宴上,母亲向亲家母介绍女儿的时候,要十分谦虚地说,女儿的针线营生未曾学会,请亲家你多多担待吧。正因为如此,蒙古族刺绣非常的精美,烟口袋都是艺术品。

蒙古女子拿针线的手法与汉族不同,汉族用右手三指捏针,朝里往外缝,蒙古女子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拿针,从外往里缝,顶针戴在食指上。每当秋天打完草以后,牛羊马等牲畜的奶源枯竭,牧业生产的劳动量减少时,蒙古族女人们会坐下来做针线活,一做就是两三个月,每天在羊油灯下,做得很晚。有时,临近的几家还要互相帮工。冬天马上到了,男人和孩子们都等着穿衣戴帽,不赶工是完不成的。在夏天熟好的皮子,到了秋天必须用完,蒙古族妇女是十分辛苦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