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忆赤峰”系列之三:车过广平淀

 四十八顷氏 2021-02-02





车过广平淀



     [引题]:这是一片十分特殊的土地,不但有故事,更有诗,还有那么一个虔诚的族群……


沙行未百里

春节将至,民间有祭祖的传统。

我也要回到家乡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苏木四十八顷嘎查,祭拜长眠在那里的爷爷和奶奶。汽车出赤峰市区,经松山区,很快驰入翁牛特旗境内的沙漠地带。显然,这里的积雪要比市区厚很多,道路两旁的沙坨子连绵天际,却也被几天前的那两场大雪捂得严严实实,如同望不到尽头的银色驼队,在宽敞又平坦的柏油公路两边悠然前行。

沙行未百里,地险已万状。

逢迎非长风,狙击殊博浪。

昔闻今乃经,既度愁复上。

幸无涨天灾,日月免遮障。

这首诗是北宋进士苏颂的大作《和过神水沙碛》,诗名听起来有些古怪。所谓的“神水”,即指土河(现老哈河)和潢水(西拉沐沦河)的合流处,也就是那个著名的“白马青牛”传说的发生地。因为这两条河事关祖先,所以被契丹人称作“神水”;沙碛,则指现翁牛特旗东北部、奈曼旗西部偏北、敖汉旗东北角之沙漠地区,辖辽永州和辽降圣州(一说城址在敖汉旗玛尼罕五十家子)。而这,当然与我眼前的这片沙漠以及我的家乡有关。

在北宋与契丹交好的那段时间里,苏颂曾经两次出使大辽契丹帝国,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年前的赤峰印象。但现在读起这首诗,还是如此的亲切,仿佛是一个长辈在絮叨着属于他的那些陈年旧事。我们甚至可以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出使契丹的北宋高官们设想一下,在沙漠里走了不到百里,便已是险象环生了,越来越不好走了。对于没有在沙漠中行走经验的中原人来说,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这里,“博浪”即“博浪沙”,传说为张良指使力士椎击秦始皇之地。实际上,在穿越这片沙漠之前,诗人应当是有心理准备的,可现实就是现实呀,远比想象骨感得多,这才有了“昔闻今乃经,既度愁复上”的感慨。尽管如此,他们还算幸运,没有遇到沙尘暴之类的坏天气。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遇到坏天气,情形可就糟糕透顶了,那才叫遮天蔽日啊,“幸无涨天灾,日月免遮障”。

据史料记载,苏颂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叫广平淀的地方。那么,这个广平淀又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我将目光移向车窗外的大漠深处,那里有一座城,叫永州。

大小沙坨深没膝

大小沙坨深没膝,车不留踪马无迹。

曲折多途胡亦惑,自上高冈认南北。

大风吹沙成瓦砾,头面疮痍手皴圻。

下带长水蔽深驿,层冰峨峨霜雪白。

狼顾鸟行愁覆溺,一日不能行一驿。

吾闻治生莫如啬。

北宋使臣在千年前的赤峰行程还没有结束,只是这一次不再是苏颂,而是彭汝砺。彭汝砺与苏颂一样,同为北宋进士,其《鄱阳诗集》有使辽诗六十首,为辽使诗之最。显然,彭汝砺的此次使辽途依然艰苦万分,正如他在这首《大小沙坨》诗中描述的那般:在沙漠中行走,很难分清南北,即使是有契丹人引路也很难找到目的地广平淀,只能站在高高的沙冈上才能辨别方向。儿时的经历让我能够想象得出,在寒冷的冬季,孩儿们的手脚都长了冻疮,却仍然留恋老哈河的冰上游戏。老哈河由西南向北流过,如同一条玉带逶迤在大漠之间。但您千万别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惑,这河的冰面上有冰窟窿,在霜雪的掩盖下不易被发现,连狼走过都要小心翼翼,飞鸟也怕落进去溺死。最后一句出自《老子》:“治人事天莫如啬”,老天爷,你还是不要太吝啬了,宽待苍生一些吧。

据考证,小沙坨在辽上京道永州南土河中游以南,大沙坨在土河以北至潢水地区。永州城作为辽代皇家猎场和官牧地的中心城市,建于981年,和一位伟大的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史料记载,永州是承天太后萧绰时所建。萧绰,小字燕燕,生于953年,在969年被辽代第五代皇帝景宗耶律贤选为贵妃,不久升为皇后。因辽景宗有病,常常不能临朝,萧绰就协助夫君处理军政大事。982年,景宗去世,其长子耶律隆绪继位。隆绪时年仅12岁,萧绰临朝听政,总摄军国大事。而辽永州城址据《辽史·地理志》称位于潢河、土河二水合流处。史料又称,永州城建成后,为辽代历任皇帝所重视。大辽契丹皇帝在此处理国政大事,接待外来使臣,习武打猎,操练军队。这里不但是皇帝朝拜木叶山的行宫,还是接待宋朝使者的国宾馆、上京道的“观察哨”,统管长宁、义丰、兹仁三县,户数为6400,丁数为12800,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现经文物部门调查,确定永州城城址为土筑方形,南北方向,南北长520米,东西宽545米;城墙保存基本完整,墙基宽约10米,残部高约1-——2米;南北两墙正中各设有城门,宽约10米;城西南有护城河一条。

翁牛特旗白音他拉镇汉译为“美丽的甸子”,永州城遗址就在这块“美丽的甸子”的东南方7.5公里处。

上下沙坨道路遥

 大约在十几年前,我曾与几个朋友游览过辽永州城遗址。那一天,当我站在矮矮的城墙遗址上向城里望去,顿生“沧海桑田”的悲凉之感。因为这座显赫一时的永州城早已风光不再,早已被时光的沙尘封闭成几个高低不等的沙土包,间或能发现几条掩蔽在沙土下的残垣,但那也已不是什么大辽的风景了。因为据调查,清代曾在城址内建过寺庙,当地人称之为“老达拉罕庙”。城中一最高的沙包上立水泥制石碑一座,上书“赤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州城址 一九七五年二月公布”等字样。“北纬 43°15’'51.9”,",东经120°28’'35.9”",城中海拔319.4±7米,,永州城西南城墙处(最高处)海拔323.6±6米……”这或许是那次探访最有价值的一组数据了。在时任白音他拉苏木领导的帮助下,我们用GPS测得了永州城遗址的经纬度以及海拔等数据。

四更起趁广平朝,上下沙坨道路遥。

洞入桃源花点注,门横苇箔草萧条。

时平主客文何缛,地大君臣气已骄。

莫善吾皇能尚德,将军不用霍嫖姚。

经过千难万险,彭汝砺等北宋使者终于来到广平淀,也就是大辽契丹皇帝“坐冬”的捺钵之地。他在感慨之余,遂作上面的下这首《广平淀》诗。在这首诗的前面,彭汝砺还作题记,描述了当时的见闻:”“谓虏地险,至此广大而平易云。初至单于行在,其门以芦箔为藩垣,上不去其花,以为饰,其上谓之羊箔。门作山棚,以木为牌,左曰紫府洞,右曰桃源洞,总谓之蓬莱宫殿,曰省方殿。其左金冠紫袍而立者数百人,问之,多酋豪;其右青紫而立者数十人。山棚之前作花槛,有桃、杏、杨柳之类。前谓丹墀,自丹墀十步谓之龙墀殿,皆设青花毡。其阶高二、三尺,阔三寻,纵杀其半,由阶而登,谓之御座。”

原来,广平淀就在上京道永州潢水与土河之间形成的三角洲地带,土河北侧。因此地广大而坦平,有水源,故而为大辽契丹皇室所青睐。“四更起趁广平朝,上下沙坨道路遥”,旧时一夜分五更,四更天就得起床了,只为了到广平淀的龙墀殿上朝。因广平淀四周全是沙漠,坐落在沙窝子里,因此地面上也便是沙土,一步一陷,走路十分的困难。这里的“路遥”实非真正的路途遥远,而是心理上的感觉,对于不习惯走沙路的中原人来说,更是如此。“洞入桃源花点注,门横苇箔草萧条。”北宋使臣们来到契丹皇帝上朝的地方,走进芦苇编成的围墙,门也是用芦苇编织成的,显得十分的萧条,只有右边的桃花洞点缀着几朵花。“时平主客文何缛,地大君臣气已骄”,说的是契丹人在平时待客的礼节很多,但在上朝时却一反平时的谦和与斯文,因疆土广大而骄气十足。因此,“莫善吾皇能尚德,将军不用霍嫖姚”,我们大宋朝的皇帝一定要注意以德睦邻,免除战争。这里的“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句意为避免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边将不需要战将了。暗夸北宋以金钱和布帛换取了和平,使宋辽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马屁拍得啪啪响哟。


昨夜先朝木叶山

归心似箭!

我坐在汽车里,车窗外是坦荡无垠的沙地,坦荡得找不到一根树,无垠得让人莫名的地伤感起来。在这思维万千之间,我忽然想到《中国历朝记事本》讲:“广平淀,东西二十多里、南北十多里,地势平坦,四处一望都是沙漠,树木大多为榆树、柳树。由于这个地方被沙漠包围,冬天气候很暖和,皇帝多在这儿过冬。”其具体位置在永州城东南三十里处,即现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苏木镇之北侧。闹了半天,广平淀就是我的家乡呀!另据史料记载,广平淀也叫白马淀。只是,由于生态的变化,此“淀”应为彼“甸”喽!

至此,有关木叶山的争论似乎也可以有个结论了:《一统志》记述木叶山在潢水与土河汇流处。清末《蒙古游牧记》也载有:“老哈河即古土河,会潢河(今西拉沐沦河)处在今喀喇沁左翼西北三十里,与翁牛特旗左翼(今翁牛特旗)接界,木叶山当在其旁。”彭汝砺在1091年出使契丹时也曾作诗云:“使者东来说契丹,翠舆却自上京还,绣旗铁甲兵三千,昨夜先朝木叶山。”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契丹兵马的护送下,乘车从上京到木叶山拜见大辽契丹帝国的皇帝时的场面。这说明上京距木叶山有一段距离,需军队护送,恰是进入翁牛特旗的一个佐证。因此,现翁牛特旗境内的海金山应当就是大辽契丹帝国的木叶山了。那是一座金字塔般的大山,孤零零地立在天边了,看起来是那样的缥缈,那样的神秘。而且,方圆百里之内,只有此山够派,还算雄奇吧。

肃肃层城里,巍巍祖庙清。

圣恩覃布濩,异域献精诚。

冠盖分行列,戎夷变姓名。

礼终齐百拜,心洁尽忠贞。

瑞气千重色,箫韶九奏声。

仗移迎日转,旆动逐风轻。

休运威仪盛,丰年俎豆盈。

不堪惭颂德,空此望簪缨。

这首诗叫《观北番谒庙》,作者王卓,五代时人。北番指契丹,王卓曾经观看过契丹人拜谒祖庙的场景。

《辽史》记载:“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契丹人信奉原始的萨满教,偶像崇拜。他们相信灵魂不死,相信祖先和的灵魂与他们同在。当时,建城所需工匠大多为汉人和渤海人,这些人又大多是由契丹人发动战争掠夺而来的战俘或强迁户。所以,当城市建成以后,契丹人为了保护自己,守卫森严,因此这才有“肃肃层城里”的和“巍巍祖庙清”。祖庙为契丹人的祭祀之地,建筑高大巍峨。其后两句则表示契丹人对祖先崇拜的真诚之心。其中的“异域”是从王卓的角度称呼,即指契丹。接下来,诗人十分细致地描述了大辽契丹帝国祭祖时的场景,南北大臣、命妇们均穿戴整齐,仪仗冠盖排列有序。而“戎夷变姓名”则是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因崇拜汉高祖而改姓刘,而其后族则改为萧,以汉相萧何为荣。“百拜,”言礼数之多,虔诚的态度。仪式结束后,全体再拜,以表忠贞之至。“瑞气千重色,箫韶九奏声”,礼拜上香时产生大量的烟雾,在太阳的照射下呈现出各种颜色,瑞气千重。古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说,传说韶为舜时的乐曲,以箫来伴奏,在此以韶箫泛指祭祀乐。“仗移迎日转,旆动逐风轻”道出了契丹人拜日进而尚日的习俗,因此仪仗随着太阳转,燕尾一样的旗子随着风在轻轻飘舞。最后四句是王卓的感想,认为没有必要动用如此盛大的仪式来祭祀,因为只要年景好,祭品便会丰厚。如果没有好风气,再多的大贵族参加祭祀也是没有用的,也不过是空造场面罢了。“簪缨”是达官显贵们的冠饰,在此指代高贵官名流。王卓虽在诗界没有多大的名气,却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幅宏大的《契丹祭祀图》。

此时,当我望向车窗外,木叶山已在身后,家乡却在眼前了!


“诗忆赤峰”系列之三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