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增臣】原创//收麦

 汗滴化雨伴笔耕 2021-02-02


收    麦 

       春天的脚步还未远离,夏季的歌声就悄悄来临了,花儿还在继续开放,空气依然飘香,杏子上市,桃子挂彩,柿子还睡在花的襁褓中,只有枣花羞羞答答还未出门。田野里,已是麦浪滚滚,碧波荡漾,一片金黄,丰收在望,农民们不免喜出望外。

      黎明之光初露,乡村一片清静,空气清新如同净化,有几个老年人早早起床漫步田间小道,晨练身体,呼吸着麦子的香味。年轻人还赖在床上痴想,做着甜甜的梦,一声清翠的鸟鸣划破长空――“算黄算割”,惊醒正在懒睡的人们,告诉他们麦子將要熟了,做好准备吧,一边黄一边收割,不要错过时机。

      当阳光已透过了轻薄的窗帘,一缕粉红洒到床头,我还懒在床上,翻个身,伸个腰,柔柔惺忪的眼,渐渐的没有睡意了,起身来到地头,兴致勃勃,伸伸胳膊踢踢腿,全身都是劲。再抬头放眼望去,沉甸甸的麦穗,微风慢过,如层层水波,随着冉冉升起阳光,金黄金黄的麦田像彩色的地毯。我弯下身子,学着长辈的做法,折了个麦穗,在手掌中研磨研磨,再吹去麦糠,看看麦粒的软硬,然后掰开麦头,看看麦杆还是否带绿。完后,抬头远瞧整片麦田,黄色中有星星点点的绿,约莫估计还得三四天。忽然一只“选黄选割”鸟从头顶飞过,在不停的唱着那熟悉的歌,唱着唱着把我的心思带到了久远的过去。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夏天来临,这个奇怪的鸟就唱着“算黄算割”偷偷溜了出来,大人听到这种鸟叫就开始忙碌起来,早早收拾起起镰刀、叉把扫帚,搬弄着简陋的运输工具,把一切都要准备的停停当当。那时的孩子们也不能睡懒觉,早早起床跟着去拾遗下的麦穗,颗粒归仓。  

     黎明时分,我正睡的香甜,讨厌的“算黄算割”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我不解的问奶奶,她给我讲了个至今难以忘去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山里有个父子俩,懒惰成性,一年到头都不想干活,日子过得分贫苦,眼看到了麦子成熟时没吃的了,父子俩就来到山外准备下场子――割麦,麦子初黄,按说父子俩先找点慢慢先割着,但往常的懒惰已成习惯,父亲对儿子说,‘不急,再歇息三天,麦子就熟好了’。他们哪里知道风吹一天,麦熟一时,三天出去,麦子全熟好了,崖头涧边、平地田野到处都是黄灿灿的一片,已到下场收割的好时候了,但看到烈日炎炎,田间热如蒸笼,儿子对父亲说:‘不急,再等三日,天阴了,咱不给他割谁给割呀?’在这龙口夺食的紧要关头,能等吗?假如一场大风刮过,麦粒全掉地里了。等三天后,地里的麦子全收完了,一粒也没剩下,父子二人不但没有挣到钱,连吃的也没混上,饿死在回家的路上,因后悔,死后变成鸟,警告人们麦子发黄时就要准备着割麦,因此每到麦子发黄将熟时,就从山里出来,一边觅食一边叫唤,“算黄算割”,声声在唤醒人们不要错过收割时间。”从此我记下了这个故事,每当听到“算黄算割”声时,我就知道麦子快熟了,赶快准备收割农具吧。

      现在收庄稼大都是机械化,只有少部分在崖头涧边地还得用镰割。我像往年一样,收拾磨好镰刀,预备好装麦袋子,再检修检修车辆,基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起床来到地头,看到几位有经验的老人在察看情况,他们说还得一半天最好,但我这个人做事心急,看着黄橙橙的麦穗恨不得马上就割,哎,要听老人言,免得吃亏在眼前,还得再等等吧!

       回到家里,吃过早饭,热的迷闷,倒头就睡,很快进入梦乡……,只见地头站满了人群,你争我抢,都想先给自己割,轰隆隆的收割机,张开大大的嘴,生吞活咽把麦子吃进肚里,呼呼地过去了,又呼呼地回来了,不大一会功夫一片麦子收完了,司机一声“放粮”,三轮车就到了跟前,哗啦啦的麦粒,像山洪爆发,蜂拥而下,麦粒肥如豆颗,一亩地一满车,一看就知道亩产超千斤,不由得高兴的喊出声来,丰收了,丰收了……梦给惊醒了。

      眨眼间到了第三天,有人动镰刀了,不过都是割点小片片,五六分地往上都靠车收呢,现在车户也明白,不够一亩地都按一亩地的收钱呢,到了上午,急性子的我不由得抢个头名,顺手就挡了一辆收割机,人家还带着三轮车拉粮哩,经过商讨一亩地连割带拉七十元,那就先割七分地那片吧,我忙拿帐子和袋子来到地头以防备用,很快收割完了,我忙跑到收割机跟放粮,只见扑哧一下放完了,我瞪大眼睛,看看三轮车斗的麦子,抬头看看收割机,司机看我有怀疑,令我上来看看收割机住粮斗,已是放完,一颗也没留下,我跳下车,速快的蹲在地里抱抱麦糠,看是否有遗露的麦颗,没有呀!就收了那么一点,我很吃惊,到粮行一卖,七分地湿湿粮才称了180斤,我不相信,再看下片吧,带收割机来到二亩地头,搭眼望去,齐拔拔的一片,收吧,收割机很快进了地,轰轰轰到头了,等转回来时已经收完了,一声“放粮”,我目不转晴的看着,生怕哪里有遗漏,簌簌两下流完了,少半三轮车斗,不用分说,忙拉到粮行,地磅显视净粮550斤,我的心如同一块石头压住,半晌说不出话来,好呆熟人,没闲湿和脏,一斤一元的粮价,两亩七分地共卖七百三十元,细算亩产二百零五斤,也就是二百零五元钱,我低着头无力的回家了。

      回到家顾不上吃饭,先看看去年的投资:秸秆还田和犁地120元,播种30元,种子50元,底肥150元,除草剂20元,追肥30元,打农药30元,收割70元。隔三差五的农作功夫不算,共计支出人民币500元。10月1左右播种,大概到6月1收获。整整8个月。500-250=250元人民币!倒贴了250元!同志们啊,心寒哪!心塞、心堵、想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即使能说,对谁去说呢?

      后来一问,左邻右舍大概都一样,收成也不好,我这颗悬挂的心才有点平静,不是盼别人不好,而是不被别人笑话。再后来一打听,临村收成比我们好点,但也没有往年的高产,原因是麦子花期刚过,遭到一场黑霜袭击,有杆有穗少子粒,哎,实指望多收个三五斗,也不愧对农民劳苦这颗心,不料人算不如天算,真是有口难言!

      转眼间又该种秋了,指望着老天爷的保佑,能收成好点,现在年轻人都不务农了,部分土地荒芜,再这样下去,可能更多的土地就彻底休息了。

      农民慢慢不种地,未来的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将如何?不免令人担忧……。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增臣,渭南市阳郭镇贠曲人,高中毕业,学过木工,油过家具,做过纸杂活,后自学医学,成为一名大夫,喜欢写一些自己及身边所闻所见、平凡而有趣的事。《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临渭区反邪教合作平台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赞赏账户为平台账户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按作者统计发放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本平台现调整为每周一至周五刊发,周末休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