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正军】原创//家乡的“官路”家乡的桥

 汗滴化雨伴笔耕 2021-02-02


 家乡的“官路”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华县赤水镇辛村地处渭河南岸、遇仙河东侧,受两河之阻隔,地域偏僻,是个死角,但村南却横贯过两条重要的交通线。一条是陇海铁路,距我村仅三四百米;一条是西潼公路,距我村也仅千米之遥。两路横惯东西,南北照应,如影随行。1966年10月,陇海铁路南迁,村旁的那段铁路便遭废弃,仅留下了几处遗址。而西潼公路虽然也于1961年南迁,但原来的旧道至今却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旧道上的赤水桥(即“桥上桥”)和遇仙桥,作为家乡地面的两道风景,至今依然受到过往行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睐。

 遇仙桥(2016年7月摄)

历史悠久的“官路”——“潼关路”

这条西潼公路旧道,原是一条古老的驿道。它东起潼关,西至西安,全长170多公里。周时这条古道称“桃林塞”,秦及西汉时称“函谷路”,东汉至清时称“潼关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我村民众则长期称其为“官路”——大约因其是官家驿道之故吧。

清代以前,“潼关路”为车马大道。它行经关中平原东部南侧的阶地塬区,线路平直开阔,路基比较稳定;除帝王出巡等重大事件时有过不定期的修缮外,历代从未有过大的整治。到了清代,清廷在此驿道上设立了六个驿,自西向东分别为:京兆驿(今西安市碑林区马厂子饮马河一带)、新丰驿(今西安市临潼区)、丰原驿(今渭南市临渭区)、华山驿(今渭南市华州区)、潼津驿(今华阴市)、潼关驿(今潼关县)。清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进军西北围剿时,对包括“潼关路”在内沿途道路,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使路基宽到三至十丈。它东起潼关,横穿甘肃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达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其为“左公大道”。当时在大道沿途遍栽杨柳、榆树及沙枣树,名曰“道柳”, 陕甘民众称其“左公柳”。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的。当时,对“潼关路”的养护,有“雨后除道”的要求。华州知州因雨后没有及时铺垫沙石,导致道路泥泞,曾遭到左宗棠的严厉斥责。

民国十年(1921)九月,冯玉祥出任陕西督军,出于军事及政治需要,曾责令驻军和沿途各县,于当年冬季修筑西潼公路。当时在原车马大道基础上,裁弯取直,降低坡度,加宽路基,平整路面,并对原有桥涵予以整修或加固。历时五个月,于民国十一年(1922)二月完工,全长170公里。从此,“潼关路”属于驿道的历史宣告结束,陕西境内诞生了第一条公路——西潼公路。是年八月,西潼公路客货汽车开车运营,陕西汽车运输业由此发轫。但因当时路面为黄土、沙石,加之初成公路,路基低下,所以雨季泥泞难行,常遭冲毁之患。

民国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1929),冯玉祥率部驻防关中,军车往来不便,又令沿途各县及驻军,征用民夫,对西潼公路西安—华阴县岳庙间的140公里,进行了较大整治,曾使路基宽到9米。后因年久失修,路基又多为民众垦种,所以解放前夕,西潼公路又陷入凹凸狭窄的境地。

解放后,经政府多次整修,西潼公路路基拓宽至12米左右,路况也有了极大改变。

造型奇特的“桥上桥”

西潼公路从西安发端,向东穿越原临潼县及渭南县后,便进入华县境内。华县境内有五条小河,自西向东依自为赤水河、遇仙河、石堤河、罗纹河、房山河。它们发源于秦岭北麓,沿阶地塬区和平原地带向北缓缓而下,最后流入渭河——均为渭河的南山支流。其中赤水河是原渭南县(今临渭区)与华县的分界线,房山河是华县与华阴市的分界线。西潼公路进入华县后,自西向东,拦腰横穿五条河及赤水镇、华县县城、柳枝镇进入华阴;之后穿过华阴后径直向东,直达鸡鸣三省的战略要塞潼关古城(位于现潼关港口镇,1958年已毁)。在它和华县域内五条河流的交汇之处,每处皆有一座古桥。其中最奇特的,当数赤水“桥上桥”了。

赤水“桥上桥”位于赤水镇西端的赤水河上,是原渭南县(今临渭区)和华县的分界桥——桥西属渭南县,桥东属华县。据史书《三续华州志》记载,赤水桥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竣工于清康熙六年(1667)。到了16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由于“河身渐高,桥眼壅塞,水难畅流,以致堤岸屡决,淹没良田无数。赤水南北,几成水乡泽国,居民苦之。”所以道光十二年(1831),清廷在原桥上又砌石增高,另造一桥,成今日“桥上桥”之势。其后百余年来,古桥下层埋于河沙之中,后人知之甚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民众在河床挖沙取石,使河床降低,于是古桥下层逐渐露出水面——开始只是拱形桥孔的顶部,宛若倒扣在河面上的月牙,后来逐渐增多,直至全部露出,使“桥上桥”奇景再现。

今日看到的“桥上桥”,下桥已340余年,上桥也180余年,各有桥孔9个,号称“9孔18眼”。桥全长约70米,宽约5米,桥面铺着大石,凹凸不平。桥面南侧桥孔上方,雕有6尊龙头,北侧对应处有6尊龙尾(史载均为9尊)。

赤水“桥上桥”(2013年3月10日摄)

古桥这奇特的造型,让人们叹为观止。古往今来,过桥的商旅行人、铁骑战车不计其数,如今都成过眼云烟,唯有古桥依然屹立,见证着三百多年来人事休咎与环境变迁的历史。1992年4月,省政府将此桥定为省级重点文物,在桥头立碑加以保护。2013年3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古朴典雅的遇仙桥

从赤水桥往东,穿越赤水镇东行五六百米后,就到了遇仙河。遇仙河上也有一座古石桥,叫遇仙桥。

遇仙桥本是石拱桥,据史书记载,它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四十年(1775)、光绪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895—1899)曾多次补修。遇仙桥全长27米,宽6米。鉴于古桥于1989年已经拆除,所以有关情况,只能从人们的记忆里去寻找。

我记忆里的遇仙桥,是三孔石拱桥。桥面中间高,两边低,上面横铺着石条;两侧是两尺多高的石护栏,上面刻着花鸟人兽图案;护栏间是高约二尺多的石立柱。石立柱通体呈正四棱柱,顶端雕刻着狮、猴、虎等石兽,酷似渭北一带的拴马桩。石护栏两头雕刻着端坐的石人,每侧两尊,共四人。石人皆背靠石栏终端,分别面向东西,正襟危坐,神情肃穆,俨然是古桥的守护神。桥下有四个由石条砌成的桥墩,桥墩间是高高拱起的石拱。石拱共三个,中间的略大,两边的稍小。每个石拱南面(迎水面)的拱顶上方,镶有一尊石龙头。龙头朝南,似乎欲吮吸自上游而来的洪水。北面与之对应,镶有一尊石龙尾,龙尾向北,指示着下游入渭的方向。因古桥上石人、石兽、石鸟、石龙等雕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所以我们当地人便把这座古桥称之为“娃娃桥”。“娃娃”是我们这一带的方言,即“图画”的意思。

也许是出于对故乡桥的钟爱吧,我历来认定,赤水桥和遇仙桥是悠久绵长的潼关路上,造型最为奇特结构最为完美的古桥,尽管我从未全程游历过这条驿道。

“官路”及古桥的历史作用

潼关路作为古驿道,历史上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夏启征伐有扈氏(位于今陕西户县),商与周、崇等国的联系,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东周,往返皆经行此道(桃林塞)。西周建国后,周公东征,利用此道制服东方诸侯,此道后即成宗周镐京与成周王城(今河南洛阳市)间的驿传之路。秦国通过函谷路与晋争霸,后来消灭了魏、韩、赵等国,建立了中央政权。

秦、西汉、隋、唐等在关中建都时期,潼关路是横穿中国东西腹地的轴心干道,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经函谷路出行;修陵墓、阿房宫等,经函谷路“徒送七十余万人”。当时实行“强干弱枝”,经函谷路不断迁徙关东豪富于咸阳、长安。如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西汉初年,楚汉决战于关东,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为“军无见粮”的汉军,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援,才得以战胜项羽。隋、唐建都长安时,需输运江淮财赋以供京师,潼关道水陆两途,成了隋唐王朝的经济生命线。特别是唐代,潼关路是上都长安—东都洛阳间的大驿路,“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交通地位居诸驿路之冠。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由潼关攻入长安,潼关路上“甲骑如流,辎重塞途,千里络绎不绝。” 

宋、元、明、清时期,潼关路为官马大道,是京都联结陕西、西北、西南以至西域的纽带,经历了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锤炼。如北宋时期,与西夏的战争长达百余年,中原的军需物资经潼关路转运至沿边各地。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由大都通达陕西以及甘肃、四川的驿路,皆经潼关路。明代与鞑靼军事政权的长期对抗中,陕西居于军事前哨,潼关路成为中原向沿边输送兵员、粮秣之路。清代,西北西南不断发生动乱,康、雍、乾、嘉各朝,不断调兵遣将,经陕西前往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平定。咸丰以后,太平天国起义军几度入陕,清军忙于镇压,潼关路上的军事行动则更加频繁。为此沿途各府、厅、州、县,先后成立“帮差局”、“官车局”、“公局”、“官柜”、“兵差义局”等,支应兵差,输运官物。

那时候,无论是达官贵显(包括皇帝及文武大臣),还是贩夫走卒,也无论是骑马坐轿,还是徒步跋涉,从长安到中原、从中原到长安,都要经过这条驿道及桥上桥、遇仙桥。正因如此,昔时文臣武将、战车铁骑从“潼关路”蜂拥而过的故事,从来都是我村老人对孙辈津津乐道的重要话题。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于次日凌晨仓皇出逃,沿山西赴西安避难。他们一行浩浩荡荡,于八月十七到达太原,八月二十五经风陵渡过黄河到达潼关,然后沿潼关路穿过华阴县西行,八月二十九(1900年10月22日)进入华州。华州知州李嘉绩一行,到二华交界的柳枝镇迎接。当夜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下榻在临时行宫——州署(今县政府)大院,王公大臣下榻在临时行馆——文庙大院。次日(九月初一),两宫离开华州城,经由我村村南的“官路”、遇仙桥,于巳初时(9—10时)到达赤水镇。当时我村及附近村庄百姓,按华州知州要求,在“官路”两侧设香案、摆供果,头顶香盘,跪在路侧以示迎送(时称“支皇差”)。慈禧一行在赤水镇恒生泰商号(山西商人经办,2006年拆除)用过早餐后,即西行通过“桥上桥”去了渭南县。当时华州知州李嘉绩和百姓跪在桥东送行,渭南知县张世英和百姓跪在桥西迎接。慈禧一行于九月初四(公历10月26日)到达西安,后下谕旨免去潼关—西安官路两侧五里以内的钱粮。

第二年七月二十五(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八月二十四(公历10月6日),慈禧一行沿原路“回銮”。行前搜刮白银70多万两,除御车外另备3000辆大车,满载搜刮的服装、绸缎、珍宝古玩及文书档案随行,并令陕西巡抚征派民夫修治西安以东路桥。路面皆用黄沙铺垫,仿照秦汉旧规,辟中央3丈6尺为“御道”,专供西太后和光绪帝銮驾通过;两旁各宽3丈,供百官、卫队及行李车辆行走。沿途每隔三十里,设行宫以备驻跸休息,设香案摆糖果以供随从官兵享用。八月二十七(公历10月9日),慈禧一行自西向东逶迤而来。前头是整齐的马队,顶盔贯甲,刀枪鲜明。后边是拉着贡品的3000辆大车,及黄伞为盖的32人大轿等。地方大员及百姓,头顶香盘跪在路侧“恭送圣返”。车队在仪仗队簇拥下,浩浩荡荡穿过“桥上桥”、赤水镇、遇仙桥,到达华州。行宫仍是州署。次日离开州城,经华阴、潼关东出陕西,经河南、河北返回北京。据《陕西民国战争史》记载,回銮耗资高达190余万两白银。耗费之巨,人劳鬼怨。

此后数十年间,我村及附近村庄,一直流传着慈禧太后是“大脚”的说法,令看惯了“小脚女人”的汉族百姓,倍感新奇。其实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满族妇女从不裹脚,而作为当朝太后的慈禧,则自然是大脚了。

路桥今日之现状

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引起渭河河床升高及泥沙淤积,严重地威胁到西安及整个关中平原的安全,所以国家不得不于1959年12月—1961年5月,将西潼公路南迁(其中华县段南迁2.5公里),改建到现在的位置,成了新的西潼公路(即310国道)。西安—潼关间的那段旧道,则降级为县级公路。之后,西安—渭南境内的那段便遭废弃,有的成了土路,有的开垦为农田,已不见了当年的影踪。而华县赤水镇—潼关县港口镇间的这一段,却一直受到华县、华阴、潼关三县市的精心养护,其中华县境内的这一段,曾于2006年铺成了水泥路面。现在,这条历史悠久的古驿道,作为连接二华潼三县市的公路干线,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说说“桥上桥”的遭遇吧。“文革”武斗期间,渭南县城的一个造反派组织,为阻止华县一个造反派组织的进攻,于一日深夜把“桥上桥”西段炸开了一个大口子,从而使桥身断裂,行人车辆不能通过。“文革”后虽得以修复,但桥面凹凸不平,留下的低坑至今仍依稀可辨。1992年4月,“桥上桥”由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后,在桥头东曾立碑加以保护。但不久石碑即被车撞倒,只留下了一尊底座,连残碑也不见踪影,后来只得重立了石碑(比原碑小多了)。在桥东两侧,现各有一个水泥石墩,间距3米左右,仅可容摩托、小车通过,算是保护古桥的唯一措施。2016年元月6日,CCTV-10【地理中国】栏目,曾以“赤水叠桥”为题,对赤水“桥上桥”作了全面介绍。

遇仙桥的上一次重修是1989年。当时县政府为解决桥面太窄、坡度太陡等问题,责成县交通局负责重修。工程总投资11万元,由蒲城县建筑公司承建。是年10月2日动工,12月5日竣工,28日剪彩通车。重修时彻底拆除了原来的古桥,将石人、石护栏、石龙头龙尾等全部废弃,建成了现在的样式。改建后的遇仙桥,全长35米,宽9米,比原石桥宽阔平直了许多,功效远远优于古桥,但古桥蕴藏的文化内涵,却全然没有了踪影。可惜具有350年历史的一座古桥,从此成了只有我们这代人印象里才有的记忆。随着我们的逝去,它将彻底地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1989年10月拆掉古桥后新修的遇仙桥 (2010年6月摄)

2014年政府对遇仙河进行重修时,又拆除了1989年的大桥,架设了新桥,使遇仙桥成了现在的样子。

故乡的“官路”故乡的桥,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图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

刘正军,男,渭南市华州区人,渭南瑞中高六六级学生,当过农民、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考入渭南师专,毕业后到市教育局工作,曾任副局长(兼局直属单位党总支书记),系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渭南日报》《天水日报》《都江堰报》《华山文学》等。《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临渭区反邪教合作平台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平台公告

汗滴化雨伴笔耕平台承蒙各位文友支持与厚爱,目前发展良好,为感恩各位,特决定推出三重好礼送文友。

一曰:文之有礼

每周选出最具人气文章一篇(阅读量不少于200且最高),送红包(10元)!

二曰:转之有礼

每周选出转载量最多的文章一篇(转载量不少于20次且最高),送红包(5元)!

三曰:言之有礼

每天选出留言获赞最多的留言作者(留言获赞量不少于30个且最高,内容不能是简单的好、赞等),送红包(2元)!

以上好礼从2018年10月29日起执行。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具体实施以平台解释为准。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本平台现调整为每周一至周五刊发,周末休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