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爷爷讲他在华县给皇上抬轿的经历

 华州文史荟萃 2021-12-07

邮箱:3125136050@qq.com


听爷爷讲抬皇上的经历

作者 刘仲兴


我爷说,他抬过皇上。1952年暑假,我爷去临潼治病,让我陪着他。我们首先得从家步行30里路到赤水火车站,再乘火车到临潼。

赤水车站 刘焕民拍摄

当我们行至赤水火车站南的西潼公路时,我爷指着公路说:“这就是官路,我在这里给皇上抬过轿,从这里抬到东边刘寡妇家村外,然后交给渭南县的人抬。”

我说:“你说反了,是从刘寡妇家村外抬到赤水河桥上才交给渭南县人的。”

我爷说:“那年我23岁,不到24岁,人家说皇上从北京要到西安去,派各县年轻力壮的男人到官路上去抬轿,我被选上了,各村都选上不少人,都是年轻小伙子。各人自带干粮,到塬下集合。塬下各村的人先到东边华县、华阴县地界等候,皇上的轿到了以后,从华阴县民夫手中接下皇轿,不能落地,五里路一换,换下的人要跟着轿走,走到十里路时,再交给下一轮接班的人。

“塬下的民夫是前一天赶到华县、华阴县交界处接的轿,走到华县少华镇天黑了,就把皇上和皇太后抬到刘寡妇家去住。抬轿的民夫在村外等了一夜,那时是七八月天气,不算太冷,大家都睡在巷道内。

“刘寡妇家是富户,比咱现在划的地主还要富,光客人歇脚的庭房就有10大间。华县的老爷派人事先都准备好了,光做饭的厨子就有40多人,吃饭桌子就摆了50多张。

少华镇老房子 刘焕民拍摄

“那天,我们塬上的人是赶天黑进的村,村内到处是灯火,巷子把轿停满了,场面子上都是停的轿子,有专人看守,到底有多少轿子我也数不清,除轿子还有马车,上边都装着箱子。全村人都给官马供出草料。

“我们抬轿的没睡好,那些管事的更没睡好,不停地巡查,不停地能听见骡马打响鼻的声音。

“天微微放亮,管事的就把我们叫起来,按个子高低,八个人一组,也有四个人一组的,个子高低要一致,有病的不要,不停咳嗽的不要,走路腿有毛病的不要。早晨,村中人提了几桶开水,让民夫吃干粮喝水充饥。

“太阳出来老高了,还不见皇上出来,那些当官的都穿好官服等在门外,谁也不敢先走,也不敢先坐在轿子里。满村都是人,穿官服的数不清,拿着长刀管事的人也数不清。

“后来皇上出来了,皇太后走在前边,皇上走在后边,专门有人扶着上轿,所有人都跪在地上,不准抬头,谁抬头就要杀谁。我也不敢抬头,低着头只看见了皇太后和皇上的脚和鞋。皇上走到皇轿前,抬轿的要打轿(即把轿从后边向前倾斜),让坐轿的人进入轿内,我站起来打轿时,偷看了皇上一眼。

“皇太后和皇上上轿以后,后边的官员很快都进入轿内,上车的上车,上马的上马。我们八个人要同时起轿,不能倾斜。走路要平稳,不准摇摆,绝对保持平稳。抬轿的人不准说话,不准左右张望,轿旁有太监监视,稍有闪失就要用鞭子抽打。路旁跪满了老百姓,都低着头,不敢观看。走了不知多长时间,换了两次抬轿的,总算抬到赤水河边了。走到赤水河桥中间,渭南县的民夫接肩换人,我们立即跪到路两边,等大队人马过完后,管事的说可以回去了,我们才起来各人向各人的家中走去。大家都默默赶路,因为规定,不准说抬皇上的这事那事。”

赤水桥上桥 网友提供

我说:“爷,都过去50年了,现在解放了,你说没事了,也没有人管了。”

我爷说:“过去50多年了,今年我都70岁了,我一直没讲过,皇上长啥样我也没看准。”

后来,我上历史课时,老师讲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来西安,那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情。

原文来源:《崇盛风雨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