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葱的急救妙用史话

 谷山居士 2021-02-02

葱的急救妙用史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陈腾飞

    葱不仅是日常的食材,亦是药物。以葱入药,由来已久,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将葱载之于中品,记其效云:“葱实,味辛温,主明目,补中不足。其茎,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这段记述使我们对葱的功效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对于葱丰富的急救作用,远非这段论述所能概括。

葱白内服

张仲景以葱入药三方

     后汉时期,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将葱入药,共有三处(《金匮要略》旋覆花汤亦用葱,但不是治疗急症),其一为白通汤,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其二为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其三为白通加猪胆汁汤,用于服白通汤后,利仍不止,而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且注明“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这三方主治的病症中,所见的脉象分别是“脉微”“脉微欲绝”“厥逆无脉”,病情越来越严重,均是严重的循环衰竭状态,如果不急救之,危在旦夕。如果服用药物后,脉搏缓缓地恢复,说明病人还有救过来的希望,如果服药后脉突然变得很急骤有力,就像现代ICU急救时静脉推注了一支肾上腺素一样,则提示病人的心脏功能已经完全衰竭,疾病无法挽回。

葛洪的急救方——葱豉汤

     葱白内服,用于通阳,以救伤寒阳气将脱、寒邪暴盛,张仲景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到了西晋时期,急救医学家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其中有葱豉汤,由葱白和淡豆豉二味组成,这是治疗外感病初起的名方,为后世医家所习用,蒲辅周先生常用葱白三寸后下。外感病虽然不如《伤寒论》中三方所治的病危急,但也足以使患者短期内无法正常生活劳动,是常见的急性病、急症。

葱白外用

     葱白外用,亦可治疗多种急症。

其一,治疗寒邪暴客三阴经。

     《急救危症简便验方》记载,治疗冷极唇青,厥逆无脉,阴囊缩者,可以用葱白二斤细切,麦麸二升,分作两份,炒至极热,用重绢包之,乘热熨脐,左右上下,周身擦之。如葱冷,又换热者熨之,须更换炒热,轮熨不已,俟大小便通利,有回阳之意方佳。

     此病症是寒邪侵袭于三阴经,故用葱白热熨以通阳救急。这种病症,现在很少遇到了,但古代生活艰辛之人,常常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很容易出现寒邪直中,从“厥逆无脉”“阴囊缩”的症状来看,病人已经出现休克。病势危急者,可与葱白内服之法并行,其法将葱白数根,捣碎,加酒煎煮后服用。

其二,治疗小便不通,小腹胀满欲死。

     在没有现代的塑胶尿管、导尿术未普及之前,尿潴留是个要命的急症。可用连须葱白一斤,捣烂炒热,加些麝香,分成两份,以布包之,轮流热熨下腹部。另一种用法,是用葱一大握,皮硝一合(约500克)一起捣烂,摊在青布上贴脐,用热瓦熨之。

     如果这些外用的方法仍不能奏效该怎么办?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葱管导尿”了。唐代药王孙思邈使用此法急救尿潴留患者,至今传为美谈。这种急救法则是取葱管中空而软的物理特性了。急救书中记载,“治小便不通及转胞危急者,用葱管插入玉茎内三寸,吹之即通”。但葱管质软,粗细不匀,成功率到底能有多高,值得存疑。明朝已经改用鹅翎管导尿,此物质地较硬,施术时想必很痛苦,但比起葱管,其成功率应该高出许多。

其三,治疗跌打损伤疼痛。

     葱白炒热外敷以止跌打损伤疼痛不止,更是被各急救书籍广泛转载。明代薛己更将此法直接称作“神效葱熨法”:用葱白细切,杵烂、炒热,敷患处,冷则易之,肿痛即止,其效如神。除了治疗跌打损伤这种剧痛,还可用于治疗一些小痛,如鸡眼疼痛,用葱剖开,将有汁沫边,贴鸡眼上包住,贴数次即消。

葱涎和葱汁亦可外用救急

葱涎

     清朝的温病大家王孟英曾治疗一位年逾古稀的半身不遂患者,这个患者除了肢体不遂之外,还丧失了痛觉,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王孟英处以化痰通络之品,患者服用后经络稍通,腿即知痛,而且疼痛剧烈到难以忍受。王孟英令家属给患者局部涂葱蜜以吸其热邪,痛渐止。此处的葱蜜大概就是葱涎,我们俗称“葱鼻涕”。另一种可能,王孟英所用葱蜜为葱汁和蜂蜜调和之物,在明朝太医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有“葱蜜膏”用以治疗无名肿毒疼痛,由葱、蜜、胆汁三物组成。

     葱涎外用还有一个医疗作用,虽与急救没有直接关系,但也算是非常有趣的医疗作用了,古代在用艾炷施灸法时,要将艾炷粘附在穴位之上,有的人用唾液,而更卫生方便的是用葱涎,现代则会用凡士林。

葱汁

     葱汁滴鼻尚可治疗鼻出血,也算是一种急救之用,其法“取葱白一握捣汁,入酒少许,滴两三滴与鼻内,即觉血从脑散而止”。

     葱每日出入厨房,竟有如此多的功效。作为食物的葱,鲁人是其知音,鲁地有煎饼卷大葱作为日常主食,泰山脚下尚有一酒店竟以“煎饼卷大葱”作为名字,而鲁菜厨师又由煎饼卷大葱,派生出了烤鸭,享誉国际。

     作为药物的葱,其知音则属清代的太医了,在太医们集体著作的《药性通考》中,特意收录了“葱”,而且将陈士铎对于葱的精彩论述进行了完整摘录,现录之以为本篇之结尾:

     葱,味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入足阳明胃经,及手太阴肺脉。疏通关节,祛逐风邪,理霍乱转筋,治伤寒头痛,杀鱼肉之毒,通大小肠,散面目肿浮,止心腹急痛,去喉痹,愈金疮折伤血出疼,捣烂炒热,傅之血止。安娠妊,塞衄血,除脚气奔豚之邪,疗蛇伤蚯蚓之毒,功专发散,食多神昏。病属气虚,尤勿沾口。可为佐使,而亦可为君臣。大约为佐使者内治也,为君臣者外治也。外治宜多,内治宜少也。葱有益而亦有损。益者,通气而散邪。损者,昏目而神夺也。北人喜食葱,往往坏目,习俗使然,不能禁耳。葱善通脉,仲景夫子所以制通脉汤也。盖葱空中而善通气,通气即通脉也。温其里之寒,解其表之热,故脉之不通者即通。世人疑用葱以散邪,则失用葱之意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本文作者:陈腾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