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俗称“发痧”,是 发生在夏季的一种急性病证 若不急治或治不得法,其死甚速。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又分“伤暑” 、“暑风”或“暑厥”。 【病因】多因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作业,温热秽浊毒气侵入人体,使气血凝滞而发热。轻者为“伤暑”,重者为“暑风”或“暑厥” 【症状】卒然头昏、头痛,心中烦乱、无汗、眼发黑、恶心、倦怠、四肢发冷、面色苍白、指甲与唇口乌青;甚则口噤不能言、神昏、转筋抽搐;或壮热、烦躁,或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或腹痛剧烈,欲吐不出。 【疗法】 配穴方一 取穴:足十趾尖、隐白、大敦、足窍阴、涌泉。 方法:先用十滴水灌服,再行足针。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寸长的毫针直刺,其中足十趾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大敦、隐白、足窍阴行中刺激,用泻法;涌泉行平补平泻法。再用古铜钱蘸麻油从内庭至冲阳穴进行刮痧,反复刮,以青紫为度。每日2~3次,中病即止。 主治:中暑。症见突然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呼吸气粗、昏倒在地、四肢厥冷、酸软,小便自遗 附记:引自《中国足针疗法》。屡用效佳。一般3次即愈。 配穴方二 取穴:厉兑,足窍阴、八风、内庭、大 都,足十趾尖 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寸长的毫针直刺,行中刺激,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其中,足十趾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日2~3次,中病即止。针前先灌服十滴水。 主治:中暑(暑热伤神),症见头痛头昏,面红气粗,身热烦渴,汗出不畅、恶心呕吐,甚则突然昏倒、神昏抽搐、烦躁不安 附记:引自《足针疗法》。屡用效佳,一般2~3次即愈。 配穴方三 取穴:太溪、侠溪、照海、涌泉。 方法: 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寸长的毫针直刺,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日2~3次,中病即止。 主治:中暑(气阴两伤)。症见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汗出如珠如油,四肢厥冷,或两颧潮红,二便失禁,昏迷不醒。 附记:引自《足针疗法》。一般轻度中暑,只要脱离高温区。在阴凉处适当体息,多次饮淡盐水即可。重度者应立即进行足针治疗,可促进疾病恢复而愈。若效果不佳者,应积极配合西医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配穴方四 取穴:太溪、内庭、足窍阴、足跟、足十趾尖。 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寸长的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行中刺激,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其中足十趾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日2~3次,中病即止。 主治:中暑。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屡验,效佳。必要时应配合药物治疗为妥。 ………………宸滔……………… ![]() |
|
来自: 藍博灣 > 《足针疗法治百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