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寿寺门子

 祥宏讲夷坚 2021-02-03

宋代段子:著名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曾经隐身于唐代的天台国清寺,传说他们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是最后暴露了身份的圣者;这故事也说了一位隐身在福州万寿寺的圣者。俗语讲神龙见首不见尾,此之谓也。

【原文】


福州万寿寺,绍兴初,有一獠子自鬻,充守门之役凡累年。启闭洒扫,昼夜不少怠,在寺仆中最为勤饬。

主僧议修堂殿,度须五百千。正拟精择亷干者出外求化,獠知之,入白曰:“在山门已久,无所陈力,愿为常住办此缘。”一寺皆指以为狂。少顷钱至,方大惊异。或扣所从来,笑而不答。

后主僧诣山庄莅收禾稻,獠卒于门房。寺为殓瘗毕,始报主僧。主僧曰:“两日前,吾见其人策杖过此,不作揖而去,谓其有所不合,不知其亡也。”命发瘗视之,但衣服存耳。(余轲说。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异僧符||寺僧治猴||僧化犬赋||梅州异僧||眉州异僧||诺距那尊者||邛州僧||王七六僧伽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高宗绍兴初年(绍兴元年是1131年),福州万寿寺来了一个獠子(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他自己卖身做寺庙看门的仆役,一干就是不少年头。他整日的工作就是开关山门,洒扫寺庙院落。他日夜忙活,从不休歇,在寺里这些仆从中,这位门子是最勤快的。

有一回,寺里主僧跟大家商量要修缮殿堂,估计需要五百千的费用。众僧正筹划仔细挑选一个廉洁干练的人去外面四处募化资金,这门子知道此事后,进来禀告说:“我在山门待的时间不短了,也没出什么力,我愿意为寺庙的常住僧众办这件事。”听了这话,整座寺庙的人都说这门子太狂妄了。主僧并未拒绝,没多久,这钱就到位了,这样一来,人们才大感惊异。有人问门子这钱是从哪儿弄来的?门子笑而不答。

后来有一次,主僧去寺属山庄收稻谷,这位门子在门房去世了。寺里把他收殓埋葬,后事办完才有人去报告在山庄的主僧。主僧说:“两天以前,我还见他拄着拐杖从这里经过,没跟我作揖就走了,我心想估计是跟寺里什么人闹矛盾,你们都不知道他跑了!”

回到寺里,主僧让人打开门子的坟墓一看,发现里面只有衣服。(这事儿是余轲说的。)

【祥宏点评】:福州万寿寺,有可能指福州著名的东禅寺。福州历史上有“东南西北”四个禅寺,现在的西禅寺还很有名。东禅寺已不存在了,据说东禅寺的规模等同于现在福州第一寺——鼓山涌泉寺。它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在北宋,东禅寺一度被称为“崇宁万寿寺”;獠子,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也是过去俗称的“南蛮子”。这让人想起唐朝时,六祖慧能跑到黄梅县拜见禅宗五祖,五祖就说:“你是个獠子。”这故事暗示,能被称为“獠子”,估计来历非凡。从不少佛教故事来看,一些名山大寺往往有圣者隐身,平时干一些洒扫、做饭的杂事,比如著名的寒山拾得(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曾经隐身于天台国清寺,这位门子则是在万寿寺。他是谁呢?不知道;山庄、农庄,这些都是寺产,这些土地的出产是寺庙的收入。历史上,很多大寺庙都有大量寺产;门子去世被埋葬后,他专门来示现给主僧,打开坟墓只有衣服,这都是圣者的行迹,可能是为了加固僧人们的道心。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3-从《夷坚志》看宋代的净土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