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南充 南充

 冬歌文苑 2021-02-03

南充  南充

赵建平||河北  

南充,是一座闻着向往、居者愉悦、来者依恋的城市。我七年前去过一次,至今仍回味无穷。

“中国果城”——南充,南依大巴山,怀拥嘉陵江,这里有嘉陵江最柔美的身段,有巴蜀大地最秀美的丘陵。“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是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绸都”——南充,从秦砖汉瓦中走来。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在成渝城市圈中熠熠生辉。山的坚韧,水的灵动,人的勤劳,孕育出嘉陵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南充,是一座人文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陈寿万卷著三国,纪信忠义开大汉,落下观天定春节,相如长赋传千年。在这里,诗圣杜甫留下了“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画圣吴道子绘就《三百里嘉陵风光图》。

南充,是光耀千载的红色沃土。这里人杰地灵,是开国元勋朱德、民主革命家张澜、共和国大将罗瑞卿和为人民服务光辉典范张思德的故乡。

纪信忠义开大汉

在南充的西山之巅,一座仿汉代的建筑拔地而起,直指云霄,这就是南充“开汉楼”。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打江山的时候,南充纪信曾两次救护刘邦。第一次是在鸿门宴上,范增见项羽转怒为喜,使项庄舞剑,欲杀刘邦。刘邦见势不妙,起身入厕。危急关头,纪信和樊哙、陈平、靳强力保刘邦,从间道持剑盾步走四十余里,返回灞上,脱离险境,转危为安。

第二次,刘邦兵困荥阳城,粮草殆尽,而求和无望。在惶惶待毙的危急时刻,“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史记·项羽本纪》如是记载。

古人诗云:“酒酣斫剑气如云,屠狗吹箫尽策勋。汉室功臣谁第一,黄金合铸纪将军。”纪信的一生,没有什么出彩的大事,就最后这慷慨赴死,义求刘邦,就已功盖韩信、张良、萧何三杰,实开汉业,彪炳史册。

魏明伦先生曾盛赞纪信的人格和诳楚成汉的历史功勋。“疾风知劲草,患难识真诚。大智献策,大勇献身。士为知己者死,传统美德;马为策己者驰,军人天职。堂堂壮士,昂昂战马。同驾高车以诳楚,共蹈烈火而捐躯。壮士忘酬报,战马托死生。拯炎汉于垂危,换狂澜于既倒。苍天不生纪信,纪信不救刘邦,楚汉春秋必然另写,鹿死谁手变数大矣!” 
  刘邦感其忠烈,便将纪信的家乡从阆中分出,赐名“安汉”,以赏纪信存刘安汉之功;在上林苑,修建大型庙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纪信,后遂成庙会。文景时期,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以护佑刘汉王朝,千秋万代,江山永固。

纪信舍身救刘邦之举,历代赞颂,皆以忠义誉。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果州太守杨济在县南修开汉楼,并书刻“忠义之邦”四字金泉山赛云台石壁上。自此,南充便被誉为“忠义之邦”。

沧海桑田,时光变迁。清朝西充县令李棠《题纪将军庙》的一诗,亦表达了今人的感念。“汉业艰难百战秋,焚身原不为封侯,敢于诳楚乘黄幄,遂使捐躯重泰丘。隆准单骑从此脱,重瞳双眼笑谁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万古留。”

陈寿万卷著三国

才下开汉楼,又登万卷楼。万卷楼,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少年成长和晚年归隐之地,位于南充市西山风景区。

据载,陈寿少时好学,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

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千秋笔写千秋史,万卷楼藏万卷书。作为三国迷,我慕名登楼而来。只见由赵朴初题写的“万卷楼”金字巨匾熠熠生辉,耸立在万卷楼庭院中央的陈寿青铜塑像形态逼真,手抱竹筒,神韵飞扬。纪念堂中陈列的《三国志》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画、表格、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地介绍了陈寿坎坷经历、著书史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令我叹为观止的是,楼内四壁彩绘的十六幅以《三国志》史实为容的三国壁画,堪称国内一绝。南北廊轩中以《三国演义》故事为内容的仿汉代拓片型的线刻壁画,以及各地书法名家为万卷楼创作的书画楹联,令游客赞不绝口,漫步廊内,犹入三国之境。

承祚倘无三书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万卷举世得仰一名楼。“破万卷书求索宇宙人生真谛;修三国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我凝望着万卷楼盛赞陈寿的楹联,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思考历史、思考人生、思考宇宙的真谛。

落下观天定春节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欢庆丰收、喜望来年,一年中最放松、最欢快的时候,可谓中华民族的“嘉年华”。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到了南充我才知道,有位“春节老人”叫落下闳。

落下闳,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南充阆中人。他创制《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他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他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据载,他在家乡阆中蟠龙山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改制了观测仪器浑仪,近代天文学史家朱文鑫说:“自汉落下闳作浑天仪,始立仪象之权舆”,后来的天文历法家如贾违、张衡、祖冲之等人,则是在落下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的。

落下闳在实测的基础上,考订历代重大的天文数据,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即《太初历》一年的开始,依照春、夏、秋、冬顺序,至冬季阴历十二月底为岁终,使农事与四季的顺序相吻合。他改革了置闰方法,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中国的阴历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确立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日制度是落下闳又一伟大功绩。

落下闳确立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民间习称“过年”,民间也就有了“春节”的说法。所以,我们也就尊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

落下闳在天文学、数学、农学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已经被学术界公认,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从此,落下闳真正成为一颗璀璨星座永恒闪耀在浩瀚星空中。

千古流芳相如赋

初识司马相如,源自卓文君写的那首别具一格的《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后来,我又被她《白头吟》那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所惊艳。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让我对司马相如有一全新认识的,还是辛弃疾的这阙《摸儿鱼》。

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初名犬子,因慕战国蔺相如,改名为相如。年少时好读书舞剑,任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喜好辞赋,司马相如遂辞官至梁,为梁王门客,与梁王文学侍从枚乘、邹阳等人同游,作《子虚赋》。

汉武帝即位后,读到《子虚赋》,深为赞赏。便召见司马相如,拜其为郎。后为武帝作《上林赋》,武帝遂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司马相如曾奉命出使西南,对中原和西南边疆地区民族之间的融合,起过积极作用。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九篇,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等六篇,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最著名的是《长门赋》,据说是受了失宠的陈皇后的百金重托写成的。武帝读后,大为感动,陈皇后遂复得宠。

司马相如的赋重铺排夸饰,极富文采美和音乐美。汉赋经他揉和各家特色,创造建立起固定的散体大赋,成为后来诗赋的典范,汉赋从此成为一代鸿文。

文章西汉两司马,这是班固对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文学成就的评价。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这是历史对其最中肯的评价。

开国元勋总司令

南充仪陇,朱德元帅的故乡。来南充,必定要瞻仰。

早在青年时期,朱德就表达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远赴云南陆军讲武堂前,又立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誓言。后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成为滇军名将。

他目睹国家“四野萧萧风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的悲惨境地,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希望曙光。他在马克思的故乡,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南充到南昌,“八一起义”一声枪响,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朱毛红军”,从井冈山会师到万里长征。从浴血太行到解放全中国,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崇高事业。“朱毛红军”,传遍中国大地,威震敌胆。“朱毛”搭档,在党和军队中树立了表率和标杆,成为党内团结的象征。

从南充到北京,他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成为德高望重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后来又称赞他是“人民的光荣”。周总理称赞他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历史评价,朱德总司令当之无愧!

可以告慰总司令的是,新时代的人民军队,又经浴火重生,如凤凰涅槃,在强军思想的指引下,正向世界一流军队阔步前进。

在仪陇,我写下一首《江城子》,表达我的崇敬。“巴山蜀水好儿郎,苦寒窗,不寻常。讲武学堂,救国寻图强。南昌首义跟定党,聚星火,会井冈。智勇驱倭功万载,安定邦,吐华章。
一生戎马,威名誉八方。元帅德高人敬仰,军徽亮,日月光。”

我对朱德元帅的崇高敬仰,是从小学课本里那篇《朱德的扁担》开始的。收录在《星火燎原》丛书里的《朱德的扁担》,作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朱德的军事著作和诗词,我读过不少。我最感动是他的记叙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是他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下的,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在简明平实的叙述中,流露出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

在仪陇,我得知朱德生母钟夫人是一位有着能干娴熟、和蔼善良、支持革命等优良品质的家庭主妇,对待子女严格而慈祥。童年时代的朱德受母亲精心教养,与母亲情感笃厚。

文章的很多段落,我现在还能背诵。比如“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比如“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尤其是背诵最后一段,当时特别感动。现在的我,经过部队培养,与部队感情深厚。我的母亲送我参军,现在却离我而去。母亲的伟大都是一样的。再一次诵读那感人的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缅怀。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不朽士兵张思德

张思德出生在南充,牺牲在陕北;生长在巴蜀,战斗在中国。他是南充这片美丽的土地养育出来的英雄战士。仪陇孕育出元帅之首和士兵典范,他们都是四川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张思德,18岁参加红军,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四方面军南征北战、历经长征、到达陕北,在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工作,最终因烧炭时炭窑崩塌而不幸牺牲,年仅29岁。

张思德的一生,最大的闪光点就在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他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亲题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做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并在演讲中给予高度评价,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此后,张思德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古罗马著名学者塞涅卡说过:“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我感觉这句话非常适合张思德。

说起元帅和士兵,我想起在连队时,上级下发的“将军写给士兵的信”丛书。其中一本《在军营里学做人》,作者是著名军旅作家马誉炜。马誉炜将军曾担任过卫戍警卫部队的政治部首长,培育出高铁成等新一代张思德传人。

马誉炜将军写给士兵的第八封信,就是做张思德那样的人。马将军真切坦诚、深入浅出,句句循循善诱、耐人寻味,春风化雨般解答“当初为谁扛起枪为谁上战场,当初为谁打天下为谁赴国殇”。教育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是靠山人民是土壤,人民是咱生命的根人民是脊梁,人民养育咱恩情不能忘,为人民服务要牢记因为咱是共产党。”

我在卫戍区警卫师的好朋友赵超,他们就是张思德的传人。他曾经给我唱过他们的师歌:“精锐的队伍光荣的兵,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忠诚。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从西柏坡走进北京城,我们守卫在党中央身边,做党和人民的盾牌利剑……”

与赵超交流,谈起《在军营里学做人》一书,他非常有感触,他说正是这本书教会他,要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个有文化品味的人、一个大度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我在南充的战友杜松廷告诉我,现在的南充,新风扑面、清风送爽、雄风乍起,他们正奔跑在实现“大城梦”的新征程上。我在连队带过的阆中籍战士刘金城,也向我发出了重游南充的邀请。

魅力南充,期待着下一次再会。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赵建平   笔名:莒子,别号:公子剑,网名:闲云野鹤。齐鲁出生成长,荆楚求学深造,燕赵从军闯荡。携笔从戎十四载,转业河北审计厅。热爱文学,笔耕不辍,常有文章见诸报刊杂志和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