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 盆 银 水 耍 南 充 ——四川省南充市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纪实(之二)

 松滋新镇 2021-02-03

王夏在朱德故居前

第二章 蜀听三国

在南充听三国故事,似有“金盆”嗡嗡回响之声,这哐哐的金属重音,如铁马金戈在“盆”内厮杀一片......南充市,在三国时期,是蜀汉政权的京畿辅地;是桃园三结义中排行老三、五虎上将、汉桓侯张飞的镇守之地;是蜀汉名士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将军马忠及安汉侯王平的生卒寄养与励功之地;是与迁、固并史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研习、著述与千古流芳之地。在这古老的大地上,蜀汉政权经历了足足一个“甲子”的兴亡沧桑。蜀汉是公元3世纪中叶偏安中国西南一隅的汉室朝廷。蜀主刘备是正宗汉室脉系。我们在这里近距离听读三国故事,有着如数家珍般的迷念与兴奋,有着数典祭祖的神圣与悲壮…… 

万卷楼:万卷诗书志三国

一部二十四史,载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部,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司马彪合著的《后汉书》并称前四史,被历代史学家视为史学名著、备受推崇。

《三国志》是一部撰写魏、蜀、吴三国鼎盛时期的传记体国别史、断代史。全书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计36、7万字。它完整地记录了汉末至晋初100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作者陈寿以史家的巨眸审视了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产生的重要人物;对不可靠材料进行了严格的甄别以弃伪。其记事翔实、叙事简略、文词简炼,描述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晋尚书郎范上表称:陈寿作《三国志》,词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三国志》遂得以流传。崔浩评曰:(陈寿)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玉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

坐落在南充西山风景区的万卷楼,即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治学著述之地。古书云:“南充城西有果山,此处有万卷杰出”……万卷楼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唐代在万卷楼前建甘露寺,一并形成古建筑群落。万卷楼宇内有三大展馆,保存了汉晋以来大量的珍贵史料、文物、三国故事浮雕、壁画,色彩古艳,栩栩如生。

陈寿旧居构建于万卷楼下,庭院低回,青石泉鸣,小桥横溪,涓涓长流,接西河一衣带水,绕西山奔涌而出,恰如三国文化之源头……西山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层林溢彩,鸟语花香,掩隐着万卷阁,并与万卷楼飘逸的书卷味调和出浓烈的、肃穆的、净雅的氛围……陈寿旧居内整体呈现出魏晋时期耕读家庭的风物文华,徜徉其间,有着深邃的历史穿越感——

陈寿,蜀汉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出生于安汉县城(今南充市顺庆区),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卒于洛阳。陈寿出生时,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对峙,战乱频仍。其父为蜀高级统兵将领马谡参军,因街头失守,获髠刑被逐出军营。回到安汉老家。为将陈寿培养成堪负大任之才,父母不惜花费家资,于西果山为陈寿修建了读书之备的万卷楼。并聘当地名儒,担任塾师。陈寿不负双亲殷殷重望,尊师重道,勤学善思……18岁赶赴成都,就读太学。拜蜀中大儒——谯周为师,研习儒学经典《尚书》、《春秋》、《史记》、《汉书》。谯周因材施教,答疑解惑。陈寿聪慧敏识,过目而明,且擅长撰著,文词华艳……

陈寿入仕后,仕宦生涯艰难坎坷。初为卫将军姜维帐下主簿,典领文书,办理日常军务;继升迁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皇门散骑侍郎,位极显贵。后终因后主荒嬉误国,宦官黄皓专权,姜维与黄皓结怨,祸及陈寿。陈寿因此仕途受挫,累年不得升迁。

公元264年,蜀汉灭亡。陈寿返归故里。埋首于万卷楼中,把父亡之悲、黜废之怒、灭国之痛,深深地埋进书山,沉入瀚墨……陈寿在蜀汉老家,万卷楼丛,度过十年寒窗,为饱学治史受尽了孤独与煎熬……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汉以来百年战乱干戈止息。陈寿不顾体虚羸弱,穿行于血渍未干的中原大地,四处搜寻历史人物之遗闻轶事、民间传说及歌谣话本;踏访三国名人之遗迹,考核旧史所达人物姓氏、年里、官爵、性质等;不舍昼夜地大量收集整理三国时期国别档案;争分夺秒抢救史籍与人物活本……历经十年艰辛,于太康10年,完成煌煌巨制《三国志》初订本。后累经修订补正,直到客死洛阳……可以说一部《三国志》熬煞了陈寿三分之一的生命年轮。为此,上苍给陈寿准备了65个春秋。

在万卷楼庭院正中,有一尊陈寿怀抱竹简,手持毛笔的青铜雕塑,其形态儒雅,气度豁达,神韵傲放……在庭院展厅,高悬着“并迁双固”的巨扁,有楹联曰:

千秋笔写千秋史,万卷楼载万卷书

原来,万卷楼才是《三国志》的真正源头,才是三国文化的正本清源。

1993年10月,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陈寿故里——南充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及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在一起进行了多层面的三国文化学术交流与探源。基于大量的实物佐证,诸如万卷楼、张飞庙、谯周祠、王平墓、瓦口关古战场遗址等,最终确定:南充为三国文化的正源头,万卷楼为“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永久会址。”

这是人类历史对陈寿一儒的最高奖赏。

敌万楼:狂飙为我从天落

公元219年,关羽被东吴大军败走麦城。继而,被曹营宿将马忠枭首临沮。这一惊变,使得蜀汉巴西太守张飞身首异处,历史又一次证典“骄兵必败”和“勿罪小人”,并给人们以沉痛训诫。

公元221年春,刘备为给关羽复仇,举兵伐吴。令张飞由阆中率军会师江州(今重庆市)。张飞得令,命麾下将领张达、范强负责置办白甲、白旗,三军挂孝出征。上限三日内完成。如若完不成任务便取张、范人头。张、范误听误会:以“白”为“百”,自知无论如何三天也造不出“百”套盔甲、“百”面大旗,必自取头颅于飞。出兵前夜,张、范合谋:先取了张飞首级!于是星夜出逃,欲予东吴邀功行赏去了......

巨武陨落,雄威不再。张飞死后,首葬云阳,身葬阆中。巴西郡民念太守之德、之勇、之功、之恩,将张飞“身冢”,封土堆高8米,围城南北长42米,东西长25米的椭圆形墓园。其冢上遍植灌木、修竹、花草,而今已成古树参天、竹林成荫、花荣草茂之景。

公元260年,后主刘婵追谥张飞为“一等候”——桓侯。阆人又于张飞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唐时称张侯祠;明代称雄威庙;清代称桓侯祠;时人称张飞庙。

张飞庙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及张飞墓冢、墓亭组构。正是“土宇几更,墓园如故”——张飞庙虽累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现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群落。其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达2200平米,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凭吊张飞庙,跨过山门、立于眼前的是一幢巍峨矗立的明代重檐歇山式屋顶建筑——敌万楼。上有四瓣镶成梅花方形巨柱,屋瓴翘角飞天、气势撼云、精构细造、匠心别具。屋檐下悬挂着三块金字匾额,上书:“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灵庥舄奕”,是极赞桓候生前死后对国之忠勇、对郡之甘奉、对敌之凶悍、对民之拂照......让人深深地沉入史海,勾勒出1700年前张飞于战阵中的雄威图画和作为郡守的爱民壮举——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暴发,掀开了东汉末年中国百年战乱的序幕。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张飞排行老三,字冀德生于涿君,燕人也。相传古代涿郡某处大森林,出现一条巨大无比的蟒蛇精,祸郡害民,张飞得知后,便孑身闯入林海,在同蟒蛇精经过急烈搏斗后,终将蟒蛇精掐死。张飞扛着蟒蛇精死尸走出密林,竟发现自己扛着的原来是一只奇特怪异的兵器——“丈八蛇矛”浑然入世。

正是握着“丈八蛇矛”这柄神器,燕人张冀德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才有了张飞扫黄巾、战虎牢、守下邳 、唱长坂、平葭萌、攻宕渠、夺瓦口,立马八濛的英雄史诗,才有了张飞刺邓茂,三英战吕布,大喝长坂坡,平手降马超,智取瓦口关,杀得张郃弃马攀岩落荒而逃......

丈八蛇矛于张飞乃神赐之物,总是形影相随。张飞挥动着丈八蛇矛,那黑色的锦絮在空中飞舞,如惊雷滚地,锃亮的矛尖犹如响蛇吐信,矛尖所指便有一名劲敌刺死在丈八蛇矛之下,令敌闻风丧胆,睹物魂飞身外,闻声肝胆炸裂。故尔,张飞与关羽并有“万人敌”之誉,所谓万人敌:即一夫敌万或万夫莫敌......

真实的张飞并非一介武夫,遇事鲁莽;而是知情重义,足智多谋的虎臣良牧:如刘巴初降,张飞立马到其家中拜访,虽刘巴不齿于张飞,面对张飞的殷勤一言不开,张飞恼羞成怒,气愤以极,但也没有怒形于色,没有抱怨刘巴一句,处若谦谦君子,做到礼让三分;再如刘备入蜀后,诸葛亮携张飞、赵云进军西川。张飞率大军到达江州,将州守将严颜据城不降,张飞将城池攻破,并生擒严颜。张飞对严颜大喝“大军到来,你为何不降,还敢于燕人大战?”严颜回到:“你们无理侵夺我们疆土,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头投降将军!”张飞大怒,令牵出斩首。严颜面不改色,大声说道:“斩首就斩首,你逞什么威,发什么怒?”严颜据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将其释放,并引为上宾,收为部将,后人评;张飞这一智举,有国士之风。又如,张飞守阆中,为巴西太守时,曹操令张颌领三万精兵进犯巴西,兵至宕渠,寇犯百姓,张飞率巴西郡军民合力抗击。两相对垒五十余日,阆中形势日渐紧张。一日,张飞率领万余精兵主动进攻被掠城池宕渠并用一小股军卒引诱张郃深入瓦口关,张飞率部从天而降,奇袭张郃,张郃大军因山道狭窄,前军后军不得接应被张飞打得大败。张郃为了逃命,只得弃马攀山,落荒而逃郑南。张飞以谋败颌,巴西自此获安。

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若奔马,手起矛落,以一敌万。阎页、梁殊评价张飞说:“骁勇多权略,攻必取、战必胜”一介武夫焉有百战百胜而不损一戈一矛之勇谋?其兄关云长赫赫多战功,然一次被曹操生擒,一次被吕蒙围困,最终被马忠割首。张飞无论是在三国战争的战略上,还是在蜀魏战争的战术上,或是临阵杀敌以勇力与战法上,都不曾有过败绩,实为中国冷兵器时代的一尊战神。

公元214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张飞把郡府和帅帐设在阆中,他一面保境安民,一面郡事料理。张飞在阆中驻守长达7年,他课民农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扩大商业;他重视教育和对民俗民风进行化育,使阆中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葛洪对张飞高度赞扬说:谓勇力绝伦者,则上将之器,洽闻治乱者,则三九之才……

张飞牧郡7年,古阆中是如斯安宁,阆中古原民是如斯幸福,而今共产党在阆中署理70年,阆中无灾害,无动荡,物阜民丰,市盈吉祥。阆中人感觉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阆中的和平与发展,那是来自张三爷的神秘的无形庇护......为纪念这位虎臣良牧走在阆中的街头巷尾,人们不时可以看到:有一队差人高举“肃静”的牌子,敲打着铜锣,由一位老汉牵着一匹高头大马,“张飞”手持丈八蛇矛威风凛凛跨马而来,前后有10多名随从,身着古代将士盔甲,跟班巡城——这是阆中古城一种日常的街头表演形式,将1700年前张三爷灵活再现,它既表达出阆中人对张三爷的深情怀念,更是营造出阆中古城一种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氛围。

哐当哐当的铜锣声,由近及远,由远及近……

谯公祠:劝蜀降魏须正名

在一部宏大的三国故事中,很少有人知道谯周这个名字,江湖上也很少流传谯周的故事。只有到了蜀地南充,这位“蜀中孔子”、蜀汉“光禄大夫”、晋封“阳城亭侯”才从“史面”凸现出来。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即今南充市西充县槐树镇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儒学巨子、天文术算大师。其弟子陈寿所撰《三国志》这样描述: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惟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词理渊通,为世硕儒……

最早的谯周祠为魏汉建筑。祠后为谯周墓。谯周任蜀汉“光禄大夫”时,曾长居安汉(今南充市顺庆五里店谯贤铺)。晋泰始元年(公元270年),卒于益州。其子谯熙遵父遗嘱,将灵柩运回安汉安葬。谯周墓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徙于城西40里;明嘉靖四十三年,仍归葬于县署后;明万历初,移葬县署西北隅;上世纪60年代被毁;上世纪80年代墓址再移……2006年,谯周墓新迁南充西山景区原五虎殿位置。并于同址新修谯公祠。谯公祠由山门,廊轩、正殿组成。掩映在西山万木从中,风景如画。祠园庄重肃穆,仿佛是给千百年来荣辱随骂、功过无定、褒贬不一的谯周还以一个历史的正面定位。昭示出谯周毕生所为正是顺应历史大潮、完全符合儒家积极用世、善人全国的行走大道与崇高精神。新祠气象显示:谯周乃真汉臣,非逆贼;真君子,非佞人;汉硕儒,名千古……

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让谯周9次出场。而每一次出场,谯周不是自降就是劝降;不是安邦就是反战;不是劝谏后主就是针砭权臣。谯周总是以鸿儒般的博学、术算家的推演、蜀汉国土的眼光、护国安民的心肠、战略权谋的机变、鞭辟入里的舌篁,为华夏民族的大一统进程撩开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不为,孰为可为?斯人不颂,孰人可颂?

谯周第一次出场,是刘备进军西川、兵临成都城下,谯周劝主子刘璋投降刘备。刘璋被谯周说服。成都免战,万民无恙。益州利益集团跟随刘璋降了刘备,其利益未见削弱。到了诸葛亮执政后期,其利益愈加丰满。焉能说谯周劝降仅仅是为了保全了自己?而是保住了成都政治、经济、商业、民生等过往业态,使成都市井及民商避免了一场深重灾难与危机。并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迎来了蜀汉时期的空前安定与繁荣。所以说:谯周的这一次弃暗投明,是公开的、正直的、光明的、积极的。谯周不是弃刘璋而投降刘备,而是劝刘璋投降刘备。史实进一步证明:刘备主蜀,是中国西南地区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蜀汉政权作三国鼎足之一极是有其存在的基础和理由的。可见谯周的这次出场不乏具有推动蜀汉政权建立的根本作用与进步意义。历史应该给谯周以“识时务为俊杰”、免内战、成蜀汉的第一道光环。

谯周再次出场应该是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谯周得到这个消息,旋即前往奔丧。时后主刘禅下诏禁止大臣前往吊唁。但因为谯周行动迅速,抢在诏示之前得以到达。这既表现了谯周决绝果断、行动敏捷的国士风范,又体现了谯周与诸葛孔明之间深厚的士宦交情......诸葛亮任益州牧时,慧眼识才,任命谯周做劝学从事。可以说,谯周是因为得到诸葛亮的赏识、提拔,才有他的仕途进步。谯周第一时间为诸葛亮奔丧吊孝,证明了谯周是何等的知恩图报、知情重义之人。

谯周的第三次出场,乃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后主立刘睿为太子。谯周被调到太子府为仆他后封为家令。时后主刘禅经常外出游玩,沉醉于声色犬马,并大肆扩造乐宮、后宫。谯周见帝心荒淫,蜀汉危矣,便上疏后主,劝谏后主应尊先帝刘备之遗德,励精图治。后主见其贤良厚德、封谯周为中散大夫,仍侍奉太子。

谯周连续多次出场,应是公元257年前后。谯周与位高权重的尚书令陈袛展开了精彩骂战。并把他与陈袛在朝廷上的骂战录成文章,这就是著名的《仇国论》。

蜀汉后期,宦官黄皓专权,排斥异己。正直的大臣及群僚都被排斥挪位:有处死的,罢黜的,有委以虚职得不到重用的。陈袛能言善辩,极尽阿谀,与黄皓结成死党。谯周儒学道统名气很大,但不在蜀汉政治中心,斗胆与陈袛公开骂战,主要是其由衷体恤蜀汉国民之痛苦——早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年,益州便常年招丁慕勇,导致壮士血沃沙场,老丁无力耕种田垄,民不聊生,乡村凋蔽;到了姜维时代,蜀汉更是穷兵黩武,连年战争,使得蜀汉国库空虚,百姓税负加重;而后主及王公大臣,愈加荒淫无度......东吴使者薛珝回呈孙休说:“(蜀汉)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可见,谯周对陈袛开战,源于一种仕大夫对国家安危的政治责任;源于对国民艰难困苦的心痛与哀惋;源于对蜀汉权力中心人物的政治短视和腐败堕落的担忧与愤恨......《仇国论》是一位爱国良臣的刚正之作。谯周对宦官与佞臣的怒骂掷地有声。谯周无视权贵、为民请命的汪洋姿势气吞山河。《仇国论》是一部千古国骂,是后世良臣治国、监国的范本,谯周应同盛世唐朝的谏臣魏征一样同彪青史。

谯周最具重大意义的出场是在东汉景耀6年(公元263年)冬。魏国大将邓艾挥师南下,攻取汉中。蜀汉后主受宦官黄皓蒙蔽,未作成都城防调度。邓艾战取阴平,长驱直入,迫近成都。而这时姜维大军远在剑阁。成都城一片惶恐慌乱。后主临朝,问计群臣。君意是:投降东吴还是迁都南中。根本不提战与作何战法的问题。朝堂之上死寂般的哑然,群臣无计......

这时身着朝服、腰束革带、羽翎纶巾的谯周昂然走进大殿,带着苍茫的声音,劝说蜀主刘禅降魏!

针对有人提出投降东吴的主张,谯周坚决反对。他说:魏能灭吴,吴不能并魏,明矣。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职,何与一辱?

而对另有大臣提出迁都南中,谯周反驳道: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人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小,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继而陈述: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有征,兵努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积怒,此患国之人也......

面对有人进一步担忧:邓艾恐不受降。怎么办?谯周分析说:方今东吴未宾,事世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谯周还以“文王养民、得以为王”;“勾践与民生息,得以灭吴”的生动史例,以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成的史治苦果,痛心疾首地陈述了“自丞相六出祁山、姜维连年征战、数十年来蜀汉民生凋残、民怒沸腾、国库空虚、经济萎缩” 等蜀汉政权的种种险象。指出及时降魏是蜀汉君臣子民自保无虞的最佳选择。错过这一历史机遇、将使成都、使益州、使蜀汉坠入万劫不复的灾难渊薮......谯周心潮起伏,面涌波涛,慷慨陈词,壮烈悲歌,掷字千钧,声震庙堂,这是蜀汉“光禄大夫”在江山社稷濒危时的旷远神思;这是汉儒人臣大忠大勇的良策奇志;这是发自蜀汉君臣内心深处的第一种声音;这是万兆黎民渴望已久的万顷福祉。因蜀汉有了谯周,成都免屠城;因华夏有了谯周,三国聚合一统。在谯周卒后十年,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三国统一,实现了一代硕儒谯周的终极预言。中华民族的历史巨足铿锵前行……

王夏在朱德青少年居室书书阁

第三章 红色经典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朱毛为代表的工农红军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封建军阀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以中国共产党人取得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后改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国共两党去共迎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抗日战争而握手言和。毛泽东在《菩萨蛮·大拍地》一词中这样描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1949年,共和国成立。国民政府被逐出大陆,逃逸台湾。中华大地经过70年的修复装点,留下了一处处回味历史可歌可泣的红色景区:南充仪陇,正是“朱毛”一体中的朱德总司令的故乡。从川东北大山深处走出的这位佃农的儿子,站在20世纪历史的潮头一声怒吼,竟然改变了史河的航道。于是南充仪陇便有了“朱德纪念馆”这一红色的景区符号;南充市所辖营山县、南部县、仪陇县、阆中市这一片广大区域:公元1932年代,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铁马金戈踏马横扫之地;是四川省第二个赤色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万里长征(红四方面军两次翻越雪山)的始发地……于是,南充阆中市有了“红四方面军纪念馆”这一红色的景区符号;南充市还是被毛泽东称赞的“为人民利益而死而重于泰山”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的故乡;是民主先驱与斗士张澜的故乡;是共和国公安部长罗瑞卿的故乡……于是,南充市又有了“张思德纪念馆”、“张澜纪念馆”、“罗瑞卿纪念馆”一连串红色的景区符号……这些在20世纪南充大地上发生的伟大的历史事件和诞生与成长起来的优秀历史人物一并凝结成南充大地上深厚而经典般的红色文化,让来者去凭吊,去瞻仰,去纪念,去颂扬,去感染、去吸吮他们忠勇的血性、正义的气质,道德的力量和为民族为国家为苍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至伟精神——

朱德同志纪念馆:人民的光荣

马鞍镇是一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川东北古镇。素有中国“西部第一客家古镇”之称。座落在镇东南的琳琅山:气势雄伟,中峰兀出,五条山梁呈五角姿式均匀分布。从高空鸟瞰,恰是一枚硕大的五角星,人们誉赞为“五星琳琅”;无独有偶,在琳琅山南麓的坳褶中,有一块天然锤镰石。锤镰石的底座呈自然弧度,形如镰刀。镰石上平放着一块酷似锤子的巨石,与镰石孪生一体。镰石镰孤长约8米,镰石、锤石叠高约5米,镰锤石合约300吨重,独立于一块绿茵茵的草坪上,与山麓断开。彷如天降。五星琳琅与天降锤镰实属罕见的自然奇观,暗合中国共产党党旗军徽……琳琅山满山苍松翠柏,修竹野篁。听山,林涛阵阵,泉水咚咚;走山,山势错落,曲径通幽。朱德同志纪念馆、朱德诞生地、朱德故居、朱德父母故居、朱德父母墓地、朱氏祠堂、丁氏庄园座落其间,构成人文“名”“绝”,自然“奇”“秀”,人文与自然相映媲美的5A级原生态风景区。

朱德同志纪念馆于1978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指示: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居建设好。纪念馆经过扩建,融合了古典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主体建筑达到了3760平米……

纪念馆大门正上方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馆名。

在纪念馆序厅中央矗立着一尊仿青铜朱德雕像。总司令手握望远镜,目光深邃,凝视前方,身后是一匹奋蹄腾空的战马;背景是井岗山、太行山、黄河壶口瀑布浮雕;铜雕座基上,毛泽东手迹“人民的光荣”雄浑劲拔,阳雕镏金,顿使馆藏主题升华……

1886年12月1日,朱德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一个佃农家庭。他在少年时奋发读书,青年时孔武英豪,中年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毛泽东一起缔造人民军队,缔造人民共和国……终其一生功盖人环,德泽天下,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崇敬与拥护,是人民爱戴的领袖。毛泽东高度赞誉朱德:

“人民的光荣”——已成为20世纪的历史传说。

红四方面军革命纪念馆:红旗漫卷西风

2016年,初冬,川东北万山飘红。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正式批准南充阆中红四方面军革命纪念馆进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名录。这恰如冬日低空罕有而沉闷的冬雷,在川东北大地上隆隆轰响——

阆中红四方面军革命纪念馆,原为阆中红军烈士纪念园。1996年开始修建,馆园主要分为嘉陵击水区、星火燎原区、山河铭义区、金戈铁马区、碧血千秋区和英烈园。2009年扩建后,新增三大主题雕塑、红军广场、革命之梯、一旗五徽、功勋墙、红军烈士名录墙、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和场景,收藏、展示红军烈士文物400余件。纪念园区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000平米。无论是园内设施,还是馆藏内容,足有资格进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名录。多少年来,南充老区人民翘首以盼,历史终于慢慢苏醒……

1932年9月,鄂豫皖苏区终于禁不住敌人的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转移:一路渡汉水、经上元、达西乡、翻越大巴山,入川建立川北、川东北革命根据地。

1933年6月20日,红73师一部在李先念的率领下进入阆中东北边界的三庙场(今三庙乡)。然后分兵两路:一路直插阆中的峰占观(今峰占乡);另一路抵达鹤峰寺(今鹤峰乡)。这是最早进入南充境内的红四方面军;与此同时,红11师一部兵力在师长倪志亮的率领下,突至阆中老观场(今老观镇)附近。老观镇有敌田颂尧的部队和一个民团。红军派代表秘密与老观场地下党取得联系,举行农民暴动。7月6日,暴动成功。民团被灭。田颂尧一个营从老观场退至鸡山梁。红军三战鸡山梁,大获全胜,并得到大量补给。此后,红11师扩编为红30军,军部设在老观场。并以此为中心,建立红军医院、建立红军造船厂、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在阆中,红军转战三年,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战斗故事,诸如:夜袭老君山、强渡南津关、再度嘉陵江……为了红旗不倒,苏区永存,为了革命胜利,约3万余阆中儿女与敌血战。在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有11000多名红军战士随队长征。其中女红军500余人。据统计,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阆中籍红军战士有册可查的逾7500人。而今,仍然有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等多处红色遗迹可供凭吊。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张国涛、徐向前、王树声、许世友、李先念等在旺苍木门召开军事会议:布置仪南、营渠、宣达三大战役,在川东北展开了摧枯拉朽的土地革命战争。

——在南充仪陇县,当年红军书刻石质标语就多达500余条。经过80年的风雨剥蚀和各种地质灾害及人力破坏,今尚存119条。读着这些石刻标语,诸如:“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拥护共产党”;“苏维埃是穷人的政府”、“拥护苏维埃”;“实行土地革命”、“平均分配土地”;“扩大红军”、“赤化全川”;“参加红军保护父母妻子”等等,仿佛所到漫山遍野的红军呐喊,仿佛看到漫山遍野草木皆兵。它是那样具有革命性、真理性、鼓动性、战斗性,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红军必胜,人民革命必胜。

——在南充南部县,赤色革命更是如火如荼。在红四方面军到达前后,南部县便发生了撼动封建统治基础的升钟起义。这次起义,给红四方面军建立川东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南部,是著名的川盐产地,有盐乡之称。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全县就有4000余口盐井,日产70万斤食盐。占领南部,这对于受敌人高围封锁、物质匮乏的川陕苏区就是希望,就是钱仓、米仓、药仓。为此,红四方面军在入川之初,即1933年8月23日,便打响了仪南战役。红25师师长许世友率74团,从仪陇土城出发,攻占南部门户长坪山。长坪山四面峭壁悬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许世友天兵奇袭,攻无不克,取得了长坪山大捷。红25师迅速挥师南进,占领了南部县嘉陵江以东的大片土地……在建立南部苏区和保卫南部苏区的斗争中,南部县约有15000多人参加红军,3000多人参加地方游击队。追随长征的南部籍红军将士多达8000人。正是:

山苍苍,

水茫茫,

怒看红军过大江,

浓浓掩夕阳

雨滴滴,

泪汪汪,

怕问亲人去何方,

何时归故乡

这比井岗失守、《十唱红军》的调子更为悲壮悲怆……

——在南充市营山县,红四方面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西风烈烈,长空雁叫,红旗漫卷。

 1933年10月初,红9军占领营山县新店场。并将军政治部,作战指挥部迁入新店镇。许世友坐镇指挥。10月3日,红9军25师74团从新店出发,一举攻克营山县城。当晚,县城人民高举火把,敲锣打鼓欢迎红军。5日,红军分兵向蓬安挺进,一路向回龙、插入蓬安的徐家、茅亭,直抵嘉陵江边斜溪。6日,占领周口古镇。迫使杨森全部人马龟缩到嘉陵江西岸。营渠战役历史半月,毙敌1000余人,俘杨森部团长雍寿康及军卒2000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军用器械。使川陕根据地向南推进50多公里……取得了营渠战役的辉煌战果。在营山,红9军还取得了激战马深溪、强夺陈大寨、夜袭玉龙观、强渡照殊河等单元战斗的节节胜利。创造了一系列红军运动战经典战例,为红军的军事斗争和后来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积累了在战术层面上的宝贵经验,值得大书特书。

——在南充蓬安县,从上世纪以来就盛传着“红军树”的故事。那是在县东面与周子古镇相连的地方,有一座海拔600米的龙角山。山顶生长着一颗浑圆粗壮的黄角树。直径在100cm以上。树冠顶阳如帽,遮雨如伞,树枝旁逸数丈,叶茂根深。风舞摇曳多姿,光照婆娑斑斓……树干旁立石碑,刻“英雄树”。相传:1933年,红9军许世友部转战蓬安,曾在龙角山与敌恶战。敌多我少,敌我力量悬殊。龙角山久攻不下。战士送饭至龙角山顶,因战事急,一时找不到扁担,慌忙中掰断一根黄角树枝,担饭上山,随意将黄角树枝插在黄土中……英雄九泉有灵,黄角树枝,无根无须,竞吸纳日月精华、山川风露,呼天抢地,长成参天大树。村人见此奇观,便呼之曰“英雄树”。此一传百、百传千、千传万,80年过去,蓬安及南充乃至川中甚至全国,英雄树如英雄故事传遍人间、誉满人间。

1980年,蓬安人民政府立下石刻,并入县级文物保护序列。“红军树”神圣的旨意、天地的造化、英雄的传说、人民的传颂。它永远护佑着蓬安人民吉祥安宁……

张思德纪念馆:死,或重于泰山

 1944年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枣园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沉痛地悼念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同志。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数以千万计的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普通战士中最高规格的追悼会。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自参加追悼会,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向大会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演讲,《为人民服务》至此成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大篇章。

毛泽东在演讲中对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评价,他深情地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毛泽东又说:“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在这里对一个人的生死价值用泰山和鸿毛做喻,做了最本质的阐述和量化,从而给每个人的人生树立起一根道德风向的标杆,也是对中国数千年以来历代统治阶级的人生价值观的一种彻底否定和完美超越。

张思德同志之所以受到人民领袖肯定与赞扬,是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张思德从小是个苦孩子,襁褓中母亲去逝,12岁就给地主放牛;1933年,红军来到他的家乡仪陇,他积极参加少先队,站岗放哨……后加入共青团、共产党;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合,挥师北上,张思德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到达陕北后,他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任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敬业负责,准确无误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多次受到组织表彰;1940年夏,国民党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围剿与经济封锁。为保障中央机关冬季取暖,张思德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老林中伐木烧炭,苦战三个月,把八万斤木炭送到了延安;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为进一步克服敌人的经济封锁,张思德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屯田开荒;两年后,张思德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1944年,张思德再次被派到安塞县伐木烧炭。9月5日,他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崩塌,不幸牺牲。

张思德短暂的人生,从放牛娃到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从一个懵懵无知的少年到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人民军队这座熔炉将他百炼成钢。他最令人钦佩的品质,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乐于到最艰苦的地方做最繁重的工作;从不拈轻怕重,总是任劳任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永远把个人的利益置于党、军队、单位、同志之后,这才是一个普通战士最不普通,一个平凡党员最不平凡,一个由山野村娃最终升华成“神”的故事……

到了仪陇,来者,一定要去参拜张思德这尊“民神”。

张澜纪念馆:教育兴邦  民主安国 

座落在南充市顺庆区嘉陵江西河畔的张澜纪念馆,是一处以张澜旧居为载体,以历史文博和历史名人相互依托、互为融和的红色旅游景区。

张澜旧居为清代的四合院木结构古建筑。占地面积120平米。其庭院深深,闹中取静,庄重典雅。馆内展示着大量的珍贵史料、图片、实物,浓缩着张澜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1872年4月2日,张澜诞生于南充市西充县莲池乡。父亲张文倬,前清秀才,乡村塾师,家境殷实。张澜从小跟随父亲读书,26岁时,取秀才而后补廪生;而立之年,官派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学习。从此,教书育人、办学兴教、教育兴邦、成为他人生的宏大理想和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张澜回国后,初为四川顺庆府(南充)官立中学堂正教习、四川游学预备学堂学监、顺庆府中学堂监督;继任四川游学预备学堂修身教习兼斋务长、南充县立中学校长;后出任成都大学(今川大)校长。曾在南充创立初、高等小学和南充瑞明女塾;创办南充县立中学、南充实业学校和南充果山蚕桑社。

张澜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思想:他倡导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他创办的南充中学,增设农、工、医、师等职业班级,附设农场、工厂、医院,供学生实习之用。更是中国最早的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地方自治三者结合为一体的教育先行者,他是四川全省开办职业教育之发韧者。在任成都大学校长时,张澜仿行北大校长蔡元培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坚持用人唯才。提倡思想学术自由。曾不顾校内顽固守旧派的反对,允许校内共产主义者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三民主义者的健行社、国家主义者的惕社自由争鸣、共存共荣;并邀请进步人士撰稿、或来校演讲,宣传科学与民主。这些在20世纪的中国都是极其具有探索意义的。他笃信通过这样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对民族和国家进步有作用的人才,从而达到教育兴邦的终极目标。

张澜另一个重要身份就是作为一个民主斗士,经久地活动在大清帝国、中华民国和人民共和国的舞台上,与一切反动的、垄断的、独裁的势力作殊死战斗——

早年,张澜参与并直接领导了四川人民开展的“保路运动”。他担任川汉铁路股东会副会长,站在四川人民一边,坚决反对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赞扬。

袁世凯称帝时,蔡锷在云南起义,率军北伐。张澜联络川军师长钟体道立即响应,在南充宣布独立。以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抗战暴发,张澜受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频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皖南事变”发生后,张澜同情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指斥蒋介石的分裂行径,挥舞民族大义的旗帜,抵制了顽固派势力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进攻。

作为民盟中央主席,1946年1月,张澜代表民盟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同年11月,领导民盟总部发表声明:拒绝参加国民党召开的其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表现出民主斗士无畏强权坚强的战斗力。

1949年9月,张澜受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澜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受到全中国人民礼赞!(请看之三)

高   成  文  学             

顾       问:王夏子   覃世良

名誉总编:覃章海   周    兵

总        编:覃亚志

副  总  编:赵先知    张先进    杜旭琼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