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灵山胜境净玻璃

 冬歌文苑 2021-02-03

灵山胜境净玻璃

唐赵芳||广东

结束了南京的旅游,我们前往苏州。汽车沿着沪宁高速急促奔驰,车窗外风光无限,不多久就进入无锡境内。导游王爱娥小姐向我们介绍了无锡经济、社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风土人情后说:“经过无锡不去看灵山大佛,犹如去北京不去长城一样遗憾”。也许是导游小姐导游广告打动人心,或许是陌生的无锡美丽风光的诱惑,我们决定走灵山,看大佛。

从无锡到灵山很近,仅17公里的路程,到达灵山,已是下午3:00左右。汽车在灵山大型果园停车场停了下来,我们走下空调中巴车,一点凉意也没有,迎面扑来的是炎炎的烈日,使人感到周身通热。冒着酷热,我们穿过一条错落典雅、风情浓郁的步行街,便到灵山景区。

灵山胜境,占地面积30公顷,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太湖之滨,马山秦履峰南侧,是一座规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灵的佛教胜地。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禅寺旧址,为保存古迹,弘扬佛教文化,在重建祥符禅寺的同时,兴建高88米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像,大佛所在地为小灵山,故曰灵山大佛。

灵山建佛,相传已故的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提出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北方有山西大同云冈大佛、南方有香港天坛大佛、中原有洛阳龙门大佛、西方有四川乐山大佛,唯独东方没有大佛,于是在无锡建造灵山大佛,圆了“五方五佛”格局,改变了东方无大佛的历史。又有民间老百姓传说,为了镇住太湖大水泛滥之灾害,特在太湖畔的灵山上建有镇水大佛一座,从此太湖之水不再泛滥成灾,周边乡民安居乐业。

灵山胜境,叹为一块不可多得的佛教风水宝地。其地势似乎海南的南山、南京的中山陵。尤其是其设计与中山陵有异曲同工之妙。大佛建在山顶高处,坐北朝南,南临烟波浩淼的太湖,三面环山,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点缀着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的亮丽景点,集焦着无数游人的眼光。

走近灵山胜境,有一大照壁,金黄色的琉璃瓦面,气势恢弘,庄重大气。导游介绍,此照壁被誉为“华厦第一壁”。照壁前后均有已故的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烫金题书。壁前为“湖光万顷净玻璃”,极言灵山胜境与太湖相交辉映,好似佛教中的玻璃世界;壁后为《小灵山》诗一首:“昔游天竺访灵鹫,叹息空荒忆法华。不意鹫峰飞到此,天花烂漫散吾家。”追述了他曾出访原是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印度灵鹫山一片空荒,灵山胜境香火鼎盛的感慨,对佛教文化和佛教圣地灵山寄以殷切希望。照壁对面,有一汉白玉桥,叫五明桥,横跨在柔和明静的玉带河上。五明桥囊括了古印度人类文明: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内明(哲学)、医方明(医学)和工巧明(应用科学)“五明”,体现了灵山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五明桥后是胜境门楼,美轮美奂,气势恢宏。门楼揉合徽式建筑之古朴端庄、北方皇家建筑之雄伟大气以及藏式建筑之鲜明活跃风格于一体。正门悬挂赵朴初题写的“灵山胜境”匾额,背面是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羡林教授题写的“灵山胜境”梵文匾额。穿过“灵山胜境”门楼进入佛教天地的“洗身池”,接受“洗身池”的心灵“洗礼”,荡涤心灵的染污,抛弃尘世烦恼,远离城市之喧哗,消除工作、旅途之疲劳,换一个清新自在的心境,怀虔诚之心前往“佛足坛”瞻拜佛足,进入智慧宫殿的大门五智门。五智门用花岗岩建成,门上南北分别镌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组大字,诠释佛教经典理义,道出佛教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踏上“菩提大道”,犹如进入一个清静圣洁之地。“菩提大道”两旁的百余棵银杏树,象征着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大道中央的七朵莲花,取佛祖出生时“步步莲花”的典故,走在大道上仿佛与佛祖同行,不亦乐乎。大道边上的不断云纹,谐音为“不断运”,走一走好运不断,福气连连。

走过“菩提大道”,有一个位于灵山脚下、圣水之间的广场,叫九龙灌浴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莲花铜雕,巨大的荷花由四个大力士托起,底部衬托着白色的圆形大理石水池,水池周边镶嵌着九座仰首腾跃的青铜雕龙,还有形态各异的供养人倚护。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一诞生就会说话走路,他向东西南北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释迦牟尼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吾独尊。这时花园里忽然出现两方水池,天空中出现九条巨龙,吐出水柱,为其沐浴净身。九龙灌浴,瞬间震憾,它将一个经历2500多年的经典奇观演绎的淋漓尽致,使人永久难忘。下午4:00左右,当雄浑、壮丽的《佛之诞》音乐奏响时,顶端巨大的六瓣莲花徐徐绽开,一尊高7.2米全身鎏金太子佛像在莲花瓣中央,冉冉升起,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围的九条巨龙一齐喷出高达30多米的弧形水柱,为太子佛沐浴。顷刻间,广场四方鼓乐齐鸣,喷泉千姿百态,水雾蒸腾,彩虹横挂,云兴霞蔚,太子佛像在蒸腾的水雾中顺时针环绕一圈,象征着“花开见佛”、“佛光普照”。随着乐声渐弱,莲花花瓣包裹着的太子佛像慢慢合拢。此时,四周八组凤凰口中喷出72道涓涓细流,佛教称之“八功德水”,即“圣地”,喝了“圣水”可保平安吉祥。

如果“九龙灌浴”带给人瞬间震憾,使人永久难忘,那么“降魔成道”浮雕即也耐人寻味。浮雕长26米、高8米,由紫铜锻造而成,记载着释迦牟尼降魔成道的故事。相传释迦牟尼为洞悉宇宙万物的道理,坐在菩提树下打禅静思,永不离开,经过七天七夜,降服了权欲、财宝、美色的引诱和魔王的诽谤诬蔑,以及魔兵魔将的恐吓,得道成佛,天地为之震动。降魔成道,透折人生百态哲理,感悟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坚定信心,战胜自我,才能有所成就。

阿育王柱广场,开阔雄伟,中间耸立着四支“阿育王柱”。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处的标志,它体现和见证了佛教文明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广场左侧矗立有“天下第一掌”,为灵山大佛右手的印制件,高达1⒈7米,宽⒌5米,手指直径1米,掌心直径2米,总重量达13吨。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令众生无畏无惧。游人到此,登之台基,摸摸佛手,大有痛苦尽消,增添福寿之感。广场右侧有一大型青铜艺术珍品“百子戏弥勒”雕像。弥勒佛雕像高3米、宽⒎8米,重9吨,在阳光下斜倚而卧,在硕大的身体上,塑有一百个在嬉戏耍闹的顽童,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憨态可掬,表现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博大胸怀,形象逼真,生动诱人,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灵山放生池乃信众放生之地,池上有三桥,东为慈恩桥,中为大觉桥,西为普渡桥。步过慈恩桥可以消灾;过普渡桥可当得福;走过大觉桥,众生收摄身心。从桥而入即进入清凉的佛地祥符禅寺,经过吉祥广场,往上攀218级登云道,就是灵山大佛。灵山大佛脚下的登云道与中山陵石阶一样,从下往上看,只见石阶不见平台,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石阶。登云道一共218个级,共分七个平台,寓意“救一生灵,胜造七级浮屠”。中间的七幅巨形石刻浮雕,展现了灵山开寺弘法到大佛开光的历史。游人至此,登上218级台阶,顿觉烦恼尽消,心愿圆满。

灵山大佛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铜佛像,坐落在太湖之滨,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背靠小灵山,北踏青峰、南临太湖。大佛高88米,通高10⒈5米,比四川乐山大佛高出17米。站在灵山大佛之下深感人之渺小,特别令人观止的是大佛由1560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总用铜量达700多吨,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9000多平方米,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35公里。大佛的建造运用了世界上一流的装焊接技术,采用先进的抗风、防震、耐腐、避雷等措施,避雷针巧妙地藏在大佛的发髻里,使大佛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大佛右手指天,为众生除去痛苦;左手指地,在保佑众生平安。瞻仰大佛,不论你走近走远,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在跟着你,关注着你。当你愈近大佛时,大佛的眼睛似乎逐渐睁开。这是利用视觉差产生的效果,是雕塑家的神来之笔和建设过程中的天作之合。

站在佛脚旁边,抬头仰瞻,高高在上的大佛慈颜微笑,仿佛远在天际,又近在眼前。那份潜藏巨大无比的力量几乎让人置信无疑。一种祥和凝重之气在四周弥漫,忍不住双手合并,虔诚跪拜。放眼鸟瞰,大佛脚下的莲花池、阿育王柱、五智门、汉白玉大道、五明桥、放生池,像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一铺而展。山中烟雾缭绕,绿意浓浓,太湖无边,天水相接,夕阳西照,风光无限,仿佛是个仙境。

灵山胜境,是佛国天地、佛教文化的象征,是民族复兴、国富民强的标志。

灵山胜境,山灵人灵;灵山大佛,佛大山灵!

插图/陈颖

 

作者简介

天涯芳草,实名唐赵芳, 广东省徐闻县人。大学本科毕业,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南当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贵州日报》《云南日报》《广州日报》《中国文学》《青海湖》《西部散文选刊》《作家报》《作家世界》《西南当代作家》等报刊杂志。参加全国性比赛多次获一二等奖、金奖银奖。出版论著《改革与发展研究》、游记《一路风吟》、散文评论集《芳草闲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