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季秋登云洞岩

 冬歌文苑 2021-02-03

季秋登云洞岩

久闻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蔡坂村、以晶洞花岗岩地质地貌著称的云洞岩风景区内山、水、林、泉、岩、洞、寺兼胜,尤以秋日登高览胜最为吸引人。

时已深秋,但在我眼里,闽南无秋。临近霜降,虽满城秋风飒爽、凉意袭人,但四处姹紫嫣红,季秋如春。

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只身前往云洞岩登高踏秋。行至山脚下,虽申时过半,但景区登高赏景者络绎不绝。

目之所及,只见广场上、树林里、山坡处人声鼎沸,幼小嬉笑追逐,老者步履轻盈,所有登山者喜形于色。

拾阶而上,脚下石径时陡时缓,石板光亮而又沧桑。头顶树荫如盖,仅偶尔可见几丝阳光。山坡上,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石蛋型花岗岩或孤石,可供游人观赏休憩,很受欢迎。

至山腰处,最富特色的要数当地村民依势而设的服务站,有的以石洞为屋,有的以大树为亭,因地制宜,错落有致。各式各样的服务站供登山游人小憩,品香茗、吃盐鸡,不知何时成了登云洞岩的标配。

尽管云洞岩盐鸡远近闻名,一路上香气扑鼻,于我却视若无睹,一心饱览沿途风景。

在夕阳映射下,沿西坡登山,途中多为以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构成许多夹缝式形态为特征的景色,如石壁、石柱、一线天等。除了“鬼斧神工劈山崖,岩洞一线冲天开”的一线天引人驻足,如擎天大柱的“得朋”石柱格外惹人注目。相传,明代状元丰熙仰慕云洞岩洞主蔡烈的人品和学问,遂上山拜访,两人相交甚契。一日行至岩上一偶,只见面前矗立两块巨石,势形若“朋”字。于是,丰熙题下“得朋”两个大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穿行在逶迤险峻的山路上,不知不觉迂回到了山的北面。北面仍以距今约1亿年前形成的花岗岩景色为主,石林、石柱、孤石更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只身觅北宋仙亭未果,一路遇见的山洞、古道和幽深之外,要数一块巨石上的繁体石刻。我壮胆爬上巨石,审视一个个斗大的字,虽然字认不全,但也心旷神怡。事实上,云洞岩历来以丰富的摩崖石刻景观著称。历代众多理学名家、学者留下200余处宝贵的题刻,吸引众多书法爱好者前往。

山中不知时辰。我意犹未尽之时,却发现夕阳快要西下。快步来到丹霞岩穴胜境、闽南第一洞天——千人洞,顿感洞中旷望深邃,曲径通幽,明暗相间,清凉宜人。这道自然屏障成为古时军事防御的坚固堡垒。元代诗人胡梅有“天生岩穴受千人”的诗章。途径“三月峡”,虽然在朱熹题刻“溪山第一”的巨石后的峡谷中不见那泓清水,但传说中每逢中秋月夜,天上一轮圆月映入水中,水中之月又照映在石壁上,形成的三月纷辉奇观令人浮想联翩。

登上云洞岩主峰时,天色已近黄昏,但视野依旧开阔,四处一览无余。极目远眺江河山川,可见群山逶迤,青翠层叠,河港交叉,田垄阡陌,北面的北溪和南面的九龙江像两条玉带,紧紧缠绕着肥沃富饶的漳州平原;雄伟壮观的的龙文塔矗立在西溪桥闸北侧,像守护母亲河的忠诚卫士;烟波浩渺处,隐约可见北溪饮水工程和几座横跨江面的大桥。

不舍收回视线,深感岩顶以水平节理发育的片石、孤石构成的云根洞、风动石等更为奇特壮观,颇受登高者青睐,想踏方寸之地望远或留影,都考验耐心和礼让。俯瞰南坡的陡峭山谷,大小不一的石蛋型花岗岩,重重叠叠构成众多幽深的洞室,有狭小的石隙、有开敞的大洞、有山岩突兀,明暗相连,引人入胜。

岩顶秋风徐徐,人头攒动,惊呼声、感叹声、嬉笑声此起彼伏。在落日余晖映衬下,无数欣赏风景的人都有幸成了风景。

那一刻,置身“闽南第一碑林”风景文化名山峰顶,不见凉意,唯有胜意。

                        (写于2019.10.21)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泽润生民,原名王海洲,湖北监利人,现居福建漳州,地方大学毕业后携笔从戎,陆军上校转业地方工作,坚信好学才能上进。在各类期刊、报纸及网媒发表学术论文、杂文、散文、诗词、诗歌等数百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