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一声叹息

 冬歌文苑 2021-02-03

一声叹息





讲一个故事,因为我听到这个故事是一声叹息。

赵扬在家排行老二,九三年她出生的时候还是计划生育如火如荼的年代。

简单解释一下,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推行八二年正式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一个孩子,这项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绵延数十年。国家推广少生优育本来是让国强民富的利好政策,但是因为封建残留的重男轻女思想作祟,几千年的沉疴痼疾导致九十年代前后的十年成为抗衡计划生育最疯狂的十年,躲计划生育的那些人会颓丧的夹着尾巴直到生下个带把子的那一天才会扬眉吐气一扫阴霾,个中艰辛一言难尽。

那时候,地方上有一批专门的队伍用来整治那些超生游击队,这批人和打狗队、联防队、城管队、拆迁队等等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可以上房揭瓦、牵猪抢粮、拘押孕妇,甚至于株连九族你也没处喊冤叫屈,谁让你违法来着。

凡事过犹不及,在计划生育的高压政策下,滋生出了很多种千奇百怪的规避方法:孩子送人、假离婚、离乡背井……每一个计划外生育的孩子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击队》,笑完之后感觉到的是堵心。

跑题了,还说赵扬。姐姐赵敏大她两岁,刚生下来就被她妈妈藏到了娘家,而赵扬的外婆一家属于那种熊孩子犯错还拼命护犊子找别人茬的熊家长,赵敏在外婆一家的娇惯下,初中勉强撑到底,没毕业就早恋,然后逢子成婚。

 赵扬属于爹不疼娘讨厌的那个,出生二十六天后,她爸妈办了假离婚(法律上离了人不离),赵扬被扔给了他爸,母亲在离家两公里左右的小镇上租了房子,从此踏上漫漫的求子路。

赵扬最初的记事是自己在五岁左右背着小书包独自来往于家和幼儿园。爸爸忙着外出打工挣钱,奶奶在地里干活,她经常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窝在猪圈里等到睡着了。八岁之前的赵扬纵然在乡邻的眼中很是可怜,但还是快乐的,虽然出生后就被母亲嫌弃,但爸爸和奶奶还是很疼爱她的。对于母亲的最初记忆就是她喋喋不休的对父亲的数落和对孩提时代赵扬的厌恶。

赵扬的父亲兄弟四个,他行四,天性懦弱,因身无长技,只能干些搬砖拾瓦的体力活。在后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休止的争吵之余,本就木纳寡言的汉子更是沉默如铁,心事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只能和这个曾经嫌多余的二女儿倾吐生活的烦恼和无奈。

上小学的时候,赵扬住到了出租房里,每天放学后的任务是带小弟弟。她妈妈在第九次怀孕打了六次胎以后终于怀上了男孩,从此如获至宝,把儿子养成了一个穷人家的太子爷。按照赵扬的描述分析,她弟弟现在是典型的中国式巨婴。赵扬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了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弟弟每次哭闹,母亲对赵扬是非打即骂,稍大一点的时候更甚。弟弟最先学会的便是告姐姐的状,于是赵扬就在母亲不问青红皂白的痛斥责打中度过了少年时光。

 初中毕业,17岁的赵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奔赴舅舅的谋生之地A城,并且很快就在一家服装厂开始了三年的打工生涯。虽然舅舅待她如己出,但是舅母刻薄,自小就懂得人情冷暖的赵扬没住在舅舅家里,就在厂子里的仓库间搭了地铺睡了三年,期间除过春节,赵扬几乎不回老家,那个原生态家庭留给她的没有依恋和温暖。

 讲句良心话,赵扬母亲也算是苦命之人。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自己不巧就是嫁错郎的那个。兄妹四个,赵扬母亲是老大,没上过一天学,但是个性要强,认死理, 遇事不懂迂回,嫁给赵扬爸前一天还欲悔婚,因家人不愿退还彩礼未果,心不甘情不愿的嫁了过来,只怕是从没有过夫妻甜蜜恩爱的时候。

赵扬记事的时候起,她妈妈就从早到晚不停地抱怨数落丈夫无能、贫穷,辜负了她一生,一旦丈夫还口,就开始恶毒地谩骂,赵扬家的祖宗八代爷爷奶奶大伯二伯三伯都在开骂之列。最典型的三次:一次是赵扬父亲忍无可忍之下动了手,典型的兔子急了才咬的人,女人就此在娘家开始常驻,娘家人放言要几个伯伯陪同大队书记上门带人方能考虑回去,僵持未果,半年之后,丈夫领着仨孩子把女人带回;另一次,大吵之后,赵扬父亲提出,反正生儿子之后也没办过复婚手续,就此散伙吧,儿子和老二归我,大女儿归你,女人嚎哭之后到赵氏家族逐一告状,之后八天八夜不吃不喝,人瘦的脱了形,靠打点滴挽回一条命;再一次,没来由的大吵之后,喝农药,急诊抢救,所幸未死。

 要说赵扬母亲仨姐妹都是红颜命薄,从赵扬的手机照片上来看,她母亲虽然面容晦暗沧桑,比实际年龄老去十来岁,但五官倒还不错,年轻时候应该用得上好看一词,兴许就是仗着那几分姿色才忿忿难平半辈子。殊不知这样的戾气和怨忿毁的差不多是两代人的幸福。

赵扬二姨在儿子五岁左右提出离婚,理由奇葩得不可思议:嫌老公胖!离婚后迅速改嫁。男人离婚后终日以酒浇愁,半年后死于脑溢血。

赵扬三姨是仨姐妹中最漂亮的一个,在足疗店打工的时候被广州的一个老板包养数月,后老板回穗,她三姨发现自己怀孕两月,致电老板,对方不理。赵扬三姨遂南下羊城尾随,老板并不待见她,只是帮她租房暂住。熬到足月,生一男婴,得别墅一栋。其时,老板爱人正罹患无法治愈的疾病,几年后撒手人寰。赵扬三姨终于谋上正宫之位,但生活过的并不如意,老板只当别墅是旅馆,难得光顾一次,去了也是陪儿子嬉耍为主。

 赵扬二十岁那年听从三姨劝说,辞了工作去广州报了个美容学习班,期间颇为刻苦,不出半年便能独挡一面。赵扬三姨的本意是姨侄女长期留穗,她也好身边有个至亲的人,但赵扬看不惯三姨颐指气使的样子,更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一年后返程。在一家美容院打工数月后被同事鼓动,两人合伙在我们这个十八线小城的一条小街租了两间门面,开了家小规模的美容院,因为地处偏僻,最初一年门庭冷落,房租水电费都难以为继,同事不愿继续经营,欲挂牌转让,赵扬一时冲动,出转让费八千给同事自己接盘。

提起这八千块钱,赵扬是一把辛酸一把泪。因为身世坎坷,自小节俭,十七岁开始打工的时候,基本无所用处,厂里提供吃住,所得工资每次都如数寄去老家。赵扬提出家里出资让自己接盘美容院,以渡难关。奇葩的是,她的父母异口同声,严词拒绝出资。而事实上,赵扬只是想拿回自己的一部分血汗钱。

无奈之余,赵扬请中人担保,从民间借贷暂解燃眉之急。

最初的那个夏天,赵扬窘迫得空调都舍不得开,早上迟点起床免了早饭,中午和晚上都厚着脸皮到姐姐家蹭饭,姐姐的公公在离她门面不远的地方开了家推拿中心,经常是顾客盈门,忙不过来的时候赵扬就去搭手,姐夫和他父亲就顺便把女顾客介绍给赵扬,一来二去自己那边的顾客也渐渐增多。

现在赵扬的美容院有固定客户六十几个,加上散客,一年可以有十几万的收入,在赵扬的朋友圈中,那些穷姑娘穷小媳妇都当赵扬是小富婆。

 几个月前,她父亲来电话,想在县城买房,让她支持五万块钱,赵扬犹豫着没答应,她说她弟弟是烂泥扶不上墙,买房子只会让他更颓废。

赵扬弟弟去年初中毕业后就不愿意继续读书,在饭店打工一月嫌累,赵敏帮他介绍到足疗城给客人端茶送水,干得倒是舒服,只是一次差点被人诱惑去做了男娈,幸好赵扬及时发现问题把一千多块钱小费退还给那个中年男并立即拉黑。

一次在店里看到赵扬的弟弟,长相很是清秀。我劝说赵扬,弟弟年纪太小,不宜早早踏足社会的大染缸,学门手艺为上策。

 赵扬的美容院离我家颇近,之前的朋友做美容行业多年,心生厌倦,故而转行,因和赵扬相熟,说小姑娘安静沉稳不多言冒语不虚夸不坑蒙,介绍我可以去她那做保养。的确如此!

 我总觉得,原生家庭里无论是积极阳光还是阴霾晦暗都会一生如影随形,每个人的秉性、特质、心态、文化素养等等,都是那个家庭的缩影。就像在赵扬的身上总是有那么一点卑微和忧郁的感觉,在她的言语之中很难听到她赞美别人,在她娓娓的叙述过程中,我听到的都是她对家人及亲戚们的数落和贬斥。只是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即使渺小如草芥也有春来吐绿的美色。

每个人都无从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后天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赵扬在慨叹的同时也在努力对抗命运的不公,她一直在努力地踮起脚尖,仰望属于她的那一抹阳光。

(文中均为化名)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殷爱明,喜欢文字、运动、旅行。

单位:盐城市响水镇卫生院妇产科医生。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