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也谈读书

 冬歌文苑 2021-02-03

也谈读书

读书,本是一个最不新鲜的话题,大家天天在读书,读书的问题也被无数人谈过。但是,我今天还是想说说自己目前的看法。主要说的是电子书与纸质书的问题。

为了节省,我在本文中把传统的纸质书称为书,把存在于各类网络媒体上的书称为电子书。

随着网络媒体的日趋发达,各类书籍、报刊、杂志除了在线下发行以外,都推出了存在于网络上的电子版,有的新媒体就只是一个网络平台,不在线下发行。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对网络越来越依赖,特别是手机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在公交、地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基本上都是人手一机,两耳不闻身外事,只顾低头看手机。在办公室,在家里,只要有一丝空闲,不看几眼手机,就像少了点什么,人都不自在了。各类电子书,有免费的,也有付费阅读的,都有人接受。而且,我觉得在网上阅读电子书的越来越多。面对这一趋势,我还是感到了些许的隐忧。

电子书,在我们手头上没有书的时候,利用有些等公交、乘车、等人的时间的边角余料上,肯定有他的优势与好处,会让我们很多可能浪费掉的时间,被合理的利用上。但是,电子书,只能是我们阅读中的一种补充方式,而不能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书,才是我们应该的阅读的本源与主体。

书,是有味道的。我们通常说读书,字面上是一个“读”,其实,读的行为是立体的。在读一本书之前,我们先闻到的是书香,书的香味就足以吸引我们去读,而电子书在这点上,是不具备的。

书,是有温度的。一本书,捧在手上,人会有一种舒服的感觉,尤其是遇到一本好书, 你会如沐春风,有的人会说似品茗,有的人说像和一个智者对话,也有的人会说象喝到了一道美味的鸡汤。总之,一定是一种温暖的感觉。而电子书,只能存在于较为冰冷的手机、电脑、平板之上。

书,是一部作品的完整呈现。我们看到的书,除了它的文字内容以外,还要看它的装祯设计、插图、排版、用纸、印刷质量、字体变化等内容。而电子书就很难体会到这方面的内容。当然,有些功能,电子书是可以实现的,甚至可以插入动画之类的内容,但与书相比,感觉还是怪怪的。

读书,需要注、记。经常读书的人是有体会的,我们读书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是不懂的词,还有不明白的典故之类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得借助其它工具书之类的书籍,查明字的读音,词的意义,典故的来源等,这类问题多了,我们也不可能一查出来,就全记得住,为了让自己学过了就有所收获,防止同样的问题,下次遇到了又不明白,还要去找工具书帮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书上标上读音、意义,有时还要记在另外的本子上。有空了,自己翻出来看看,很多不懂的东西,慢慢也就掌握了。所以,一本书看完了,上面经常到处是标注的内容,听说,有的人看完书以后,标注的内容,比原文的内容都还要多的。可见,标注有多么重要。在这点上,电子书又是无法相比的。

读书,需要边读边嚼。我们读书,并不是每次都毫不停顿地一气读下来,有时遇到一些自己认为有深意,或是自己不太理解的观点、内容时,我们可能需要停下来,反复诵读、思考、体味、消化,如果,我们读的都是电子书的话,那什么掩卷而思之类的词语,可能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我们的话语就会日趋渐于平淡。

读书,需要泛读与复读、精读相结合。不同的书,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读。较为一般的书,我们可能读过一遍,就不再读,而对于有些比较精炼的书,尤其是可称经典的书,就不是读一遍就算为好的。需要反复读,经常读,才能常读常新,不断有新的收获。这类书我们应该如获至宝,将它们收藏在书柜最佳的位置,随手可以取下来欣赏,那种感觉是电子书所不可替代的。

本人非专家,也不是什么教育文化行业之人,纯属一界凡夫之粗想。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严圣华,湖北荆州人,从军20年后退役,现定居于武汉。专注于金融投资、研究。业余时间爱好阅读、思考,所写文章散发于期货日报、新浪财经等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