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花灯的记忆【征文】

 冬歌文苑 2021-02-03

花灯的记忆

大人盼挣钱,细娃儿盼过年。提起年味年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压岁钱、贴春联以及年夜饭。但如今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晚辈一改过去那种磕头捣蒜的礼仪,长辈手机上轻轻一点,晚辈便收到微信红包,说来说去都是一个钱闹腾的,忒俗;贴春联无论从格式和规矩上,千百年来几乎一成不变,要说从春联内容上分析,没有一定驾驭楹联的专业理论还真不行,因此水平参差不齐,忒滥;年夜饭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譬如说压轴菜北有东北大烩菜,南有咱们家乡的紫阳蒸盆子,但不管怎样的家宴,无外乎大鱼大肉重口味,忒腻!而我心目中的过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扎花灯。小时候玩灯,从着手编灯笼骨、糊灯笼到点灯笼每个环节都亲自动手,制作过程具有观赏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充满无限乐趣。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说的是年三十晚上守夜等着出天星,势必要有一炉熊熊燃烧的碳火,一方面驱寒,一方面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实际上从大年三十晚上起家家户户大门前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这灯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往往自正月初八以后,民间社火开始出现,有狮子、龙灯、采莲船,那采莲船上周身挂满灯笼。接下来的活动有猜灯谜、逛灯会、闹花灯、放焰火,民众可以欣赏整条街各式各样的灯笼和节庆喧嚣,灯及灯笼的文化几乎贯穿整个正月,当然其制作也是值得回味的。记得十一、二岁那次过年,大约是兔年,父亲单位上为培植财源,聘请四川旱烟师傅来帮助农户种植旱烟,我们叫师傅为曾爷爷。腊月没有回四川老家,父亲便留他在我家过年。傍晚外面天寒地冬、白雪皑皑,热热闹闹吃过团年饭后,嘴里含着旱烟袋的曾爷爷,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竹篾条子,蹲在那儿又捆又扎又编,先是浑圆的身子,须臾长出两只长长的耳朵,不一会儿,一个兔子的雏形出现在我们面前。接着用白纸妆扮成雪白的身子,又变魔术似的拿出根大白萝卜,切成均匀轮子状,给兔子安上四个脚,再在兔头上用朱砂点上两只血红的大眼睛。顿时,一只惟妙惟肖的兔子灯笼交到我们手上。灯笼内部点亮蜡烛,大白兔通体亮堂起来,还可以用绳子拉着它,在雪地里牵引、滚动着,灯笼的烛光映衬着白雪,留下两道浅浅的辙印。相比那些用棍儿挑着的什么桔子灯、蛤蟆灯、方灯圆灯,我们的兔子灯笼十分新颖。曾爷爷独具匠心的扎制手艺,当场就把身边的小伙伴们镇住了,他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后来上高中在异地读寄学,有一年冬天放寒假我没有回家,提前请示父母,自己独自一人先是坐火车,接着通过渡船,跑到另一个水乡小镇外婆家过年。外婆领着一大帮子外孙艰难度日,平日里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吃穿用度捉襟见肘。而我,一个肚子里本没有几滴油水的穷学生,双手空空,两个肩膀抬一个猪脑壳上门,这就使得外婆家的日子更上雪上加霜。但那晚的年夜饭外婆还是竭尽所能,做得很丰盛,鸡鸭是自家喂的,羊也是自家宰的,具体饭桌上吃没吃到鱼,我记不大清楚了。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刚参加工作的大表哥,发挥自己在工厂上班所学,用车床制作了一柄钢炮即三眼炮,花不了多少钱买来黑火药,装填药粉后走出门外使火纤点燃,顿时砰、砰、砰三声巨响,响彻山涧和小河,小镇的半条街都能听见。表哥找来细细的竹条开始编织起来,从未学过这方面手艺的表哥心灵手巧,不多久,似是鱼的形状,待糊上花花绿绿的纸张,原来是一条丰腴肥美、活蹦乱跳的大鲤鱼。鲤鱼肚子内点上蜡烛,被表哥挂在堂屋上方的正中,照得满屋亮堂堂的,坐在鲤鱼灯下的碳炉子边,弟妹们围成一圈,听表哥拧开收音机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或相声晚会,欢声笑语,一家人磕着瓜子其乐融融。那时小镇没有电和电灯,更甭谈电视机,只有煤油灯照明,大鲤鱼灯恰好为年节气氛添光增彩。我想,更贴切更深层次寓意在于,外婆一家借鲤鱼灯笼祈盼来年物丰粮足、吉祥喜庆、年年有余,灯笼代表着他们的希望。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过年,是在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住所。正月十一、二里,街上开始闹花灯,玩灯的挨家挨户会在每家门口尽情的耍上一阵,尤其是舞采莲船,真个又转又唱又转悠。但前提是必须“接灯”,即主家需主动邀请玩灯的上自家门前来,方式是先放一挂鞭炮即为“请柬”,玩灯的听到鞭炮响便知道这家相邀,待采莲船拢场后,立马给带队的主事递上一条烟或两瓶酒。接着锣鼓家什响起,采莲船开始舞动起来,所谓的艄公使桨竿来回穿梭划动。“摇婆子”手晃着大蒲扇便唱了起来。唱的开场白不外乎就是新正上月给主家拜年,祝主家来年生意兴隆、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等等。后面其他的内容便由摇婆子自己信口胡编,但基本上都是唱给主家的吉利话,或者宣扬党和政府惠民利民的方针政策。那晚我见玩灯的人流从隔壁缓缓涌来,便给母亲说:咱们也接灯吧?母亲点点头,我拿起一挂鞭炮炸响,采莲船一下子转到门前,我趁机给带队的塞上一条烟。这中年妇女“摇婆子”我认识,当过多年村干部,是名响当当的村支书。她一番唱腔开场白拜年后,便转入她自编自唱的主题,我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半天,才勉强弄懂原来是在夸我呢,其大意是:她儿媳因计生引产出院后,某深夜于家里大出血,情况危急,乡政府得知后,由于政策性强,当晚派我和其他几名同事打着手电筒,翻山越岭二十多里,将她儿媳抬到镇医院抢救,又输血又献血,终于转危为安。其实,这件事与其他领导和同事并肩作战是分不开的,而她此刻却把功劳全唱在我个人头上,让我耳热脸红、惴惴不安,幸亏身边没有同僚。社火象征驱邪避难,意在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作为中华民族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有着数千年历史。它来源于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代人们用来祭祀拜神的宗教活动。只觉得现代社火玩灯无论唱与跳或乡村与城市,都讲究的是烘托节日气氛,弘扬真善美。

总之,灯笼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吉瑞祥和的象征。张灯祭神开始于西汉,在北宋达到鼎盛时期;而佛教讲述佛法破除黑暗之时,常以灯为喻,说灯笼也寓意着战胜邪恶的理念。它算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手工艺品,灯笼起到了很高的装饰性作用。灯笼上的传统纹样包含着美好的寓意,传统绘画则通过对日常生活情景或传统故事情节的描绘来表达不同的主题;一方面,灯笼不再是冷漠的照明工具或孤独悬挂的手工艺品,它用灯谜表达自身主题,猜谜过程给人以有趣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它可以传递设计者的情感,引发猜谜者心灵的共鸣;再者,灯笼透出的柔和灯光与刺眼的灯光不同,灯笼光源被蒙面包围,外罩材质多为纱布或纸张,透光温暖柔和。早期人们夜间出行用灯笼照明,其透出的光不刺眼,在暗夜中独具魅力和美感。

今年元宵夜,月与灯依旧;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过年闹花灯,怎一个“闹”字了得,纵然是灯的海洋,亦不失为点睛之笔。人们将美好的愿望融入花灯的制作过程当中,并赋予它各种灵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慰藉一年到头的辛苦打拼,庆贺节日所带来的成就感、自豪感,借助艳丽的花灯欢天喜地辞旧迎新。为此,他们往往把花灯设计成植物或动物的模样,因而就有了水果灯、蔬菜灯,龙狮虎豹、鸡鸭牛羊灯等等千奇百怪的形状,寓意极其深刻。小时候还见过一种花灯,至今仍难忘记,那就是众口铄金的“走马灯”,多年后方明白,是利用热学和气流的原理,让图画随着光影旋转,看着很神奇、非常具有吸引力。如今,过年许多传统的东西在渐渐远去,能守得住的习俗也在慢慢失去原有的韵味,老祖宗泉下倘若有知,闹花灯的延续定能使其欣慰。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黄福海,笔名断指轩辕,陕西省紫阳县人。曾在《美文》《华侨报》《中国作家网》《自学考试报》《陕西农民报》《西部散文选刊》《终南文化》《新丝路》《杨凌文苑》《沙苑》《沙市文学》《安康日报》《安康文学》《瀛湖》《安康文化》等报刊发表数百万字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各类征文比赛等级奖。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