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话》 标记的湖北对联地图 ★ 曾祥科(空山新雨) 吴恭亨是湖南慈利人。《对联话》所收集和刊载的对联作品,以湖南慈利为中心点,向其四周随机延伸和幅射,这是理所当然的。而笔者身为湖北人,更关注《对联话》与湖北、与湖北的地域和人物产生了哪些交集。 那么,吴恭亨的生活履迹、游历屐痕、处世应酬、收集范围、阅读视野等,在湖北的哪些地方作了标记?将这些标记点连接起来,构成了一张怎样的对联地图呢? 《对联话》的写作时代,正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清末民初时期。此时的武昌,一度成为全国政治活动和军事行动的中心。《对联话》标记的湖北对联地图,自然以武昌为中心点。本文的标记顺序,以武昌为起点,逐渐向其周围辐射延伸;在此基础上,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依次进行标记。 湖北对联地图分为武昌篇、汉口篇、汉阳篇、黄陂篇、黄州篇、蕲水篇、武穴篇、大冶篇、云梦篇、应城篇、荆州篇、松滋篇、襄阳篇、宜昌篇、宜都篇、恩施篇等16个部分。 下面笔者将为您开启《对联话》所提供的湖北对联之旅。 武昌篇 在《对联话》作者吴恭亨生活的年代,武昌一度成为全国政治活动的中心。那个时代的许多风云人物,“你翻唱罢我登场”,或是革命英雄,或是时代枭雄,无数的悲喜剧目在这个舞台上轮番上演。 关于武昌的建筑题署和名胜景点,《对联话》给后人留下了哪些那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呢?我们一起来看: 题湖广总督署大堂 蚡冒勤民,筚路山林三代化; 陶公讲武,营门官柳四时春。 (佚名) 湖广总督署衙门地址,在今武昌造船厂和武汉音乐学院附近,建筑毁于武昌起义时。今仅存一对曾立在总督府门前的石狮子,现存放于黄鹤楼公园内。 蚡冒指熊眴,即楚厉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758年至公元前741年在位。其在位时期,开疆拓土,征服陉隰,楚国实力得到增强。 “筚路山林”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联中“蚡冒”和“筚路山林”,不仅切楚地,而且提醒地方执政者,莫忘记古人创业的艰难,要做一名勤政爱民的好官。 “官柳”意象的选用,也有讲究,它最早由晋代武昌太守陶侃取名。《晋书·陶侃传》:“(侃)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联中“陶公”和“官柳”,切总督署所在地武昌。 题湖广总督署十桂堂 六曲阑干春昼永; 万家台笠雨声甘。 (佚名) 此联与前一副大堂联,均系《对联话》转录自况周颐的野史掌故集《眉庐丛话》。《眉庐丛话》载:“两湖节署对联,间有佳构,偶忆其一二。”录大堂、十桂堂、织布局、筹防局共四联,惜皆不知作者。 从联意来看,上联写景述事,下联借景抒怀。蒋捷《念奴娇》有句:“六曲阑干,一声鹦鹉,霍地空花灭。”联中“六曲阑干”应指总督署院落的幽深曲折。“台笠”出自《诗·小雅》:“彼都人士,台笠缁撮。”指蓑衣和笠帽。联中“台笠”“雨声”似指代农业农事、百姓民生。 张之洞也有题《武昌督署十桂堂》联:“鱼鸟亲人濠濮想;桂山留客楚骚词。”录此共赏。 题湖北节署大堂 北起荆山,南包衡岳,中更九江合流,形胜称雄,楚尾吴头一都会;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四域交涉,师资不远,林前胡后两文忠。 (佚名) 网络上或记载此联为张之洞作。相比而言,《对联话》中的记载似乎更为可信:“清光绪中,张文襄总督湖北,其初至也,节署大堂署一联云……文襄见联,特为嗟赏,访得其人,亦知县需次者也。遂畀绾要缺。盖与仙屏之爱才为同一鼻孔出气。”撰联者凭一联而得要职,张之洞之爱才惜才,于此可见一斑。 “林前胡后两文忠”,指的是林则徐和胡林翼。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胡林翼任湖北巡抚(吴注“实不啻行总督之职权”)。林胡二人死后皆谥号“文忠”。此联作者认为,曾经先后主政湖北的林胡二人,应为后来湖北官员的典范和榜样。 吴恭亨对此联作了详注:“此联佳处,出幅包举三楚赐履,对幅言总督职任。其曰九江者,训洞庭之委于江也。曰四域交涉者,汉口为欧美商场也。” 此联共使用了十个方位词,分别是“北”“南”“中”“尾”“头”“内”“外”“旁”“前”“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湖北总督署 千里舳舻联,农隙岁修江夏猎; 三军裘带莅,府僚近接岘山游。 (佚名) 原书中标题似有误。清代湖北最高长官为巡抚,常由湖广总督兼理,并无“湖北总督”一职。标题应为题“湖广总督署”。湖广总督的正式称谓是两湖总督,因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行省,因此沿称为湖广总督。它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 此联“似为治水军立论”。在“农隙”时段,操练水军,从江夏到岘山,“三军裘带莅”,“千里舳舻联”,气势恢宏雄壮。想必写作此联时,治水军是当时湖广总督署的重点工作吧。 题武昌同知署 使处治中别驾之任; 书以河渠水利名篇。 (周家禄) 作者周家禄(1846-1909),又名蕙修,字彦升,晚号奥簃老人。江苏海门人。博通经史,精文字训诂学。历署丹徒、镇洋、荆溪、奉贤等县训导,后入吴长庆、张之洞幕,历主师山书院、白华书塾、湖北武备学堂、上海南洋公学讲席。此联或作于任湖北武备学堂讲席期间。 “别驾”大家相对熟悉,下面介绍一下“治中”。“治中”是西汉元帝时开始设置的一个官职,全称治中从事史,为州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位仅次于别驾,相当于副州长。 此联大意是说,既然居于“治中”“别驾”的职位上,就要在掌管水利、治理河渠方面多干实事、做出亮点。同知本因事而设,据吴恭亨推测:“盖是职兼司水利也”。 题武昌同知署 山色连城,定有诗人回杖履; 江声满耳,坐看小吏卷文书。 (周家禄) 此联与上述“河渠水利”联同为周家禄所作,风格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般衙门题署联的端庄稳重,有的是闲适风雅和活泼清新。见惯了衙门题署联的敦敦教诲、语重心长,此联读来令人面目一新。 与此联同时收录的,还有一副同题联:“方城为城,汉水为池,大好江山资坐啸;东望武昌,西望夏口,平分风月付闲曹。”其风格与之相近,亦是题署联中难得的闲适风雅一路。吴恭亨评价这两副联:“均超迈不群,扫尽浮翳。”从联语内容看,周家禄在武昌的生活似乎颇为闲适、惬意。 除了题武昌同知署对联外,周家禄在武昌还留下了一些诗作,比如《武昌留别汪巩厂》、《武昌遇郑苏龛追悼亡友林怡庵》等。 题两湖书院 荆衡秀气; 邹鲁遗风。 (佚名) 两湖书院是晚清时期湖北省的最高学府。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张之洞创建于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因创建经费主要来源于湘、鄂两省茶商捐资,故名两湖书院。杨守敬、华蘅芳、沈勇植、易顺鼎、杨锐、汪康年、姚晋圻、周树模、陈三立等名流都曾任教该院。 此联简约大气。“荆衡”分别代指湖北、湖南,切“两湖”。《晋书·陆机陆云传论》:“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挺珪璋之秀实,驰英华于早年。”联中“荆衡”让人联想到“荆衡杞梓”,暗喻两地人才优秀,题书院再合适不过。下联“邹鲁”分别是孟子和孔子的故乡,代指文化昌盛之地,是对书院的美誉和期待。“邹鲁”对“荆衡”,以两地名对两地名(山名),非常工巧。 题武昌铁路学校 遵大路兮,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为之范我驱弛,今天下车同轨; 登斯堂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尔尚一乃心力,有志者事竟成。 (严复) 严复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于英国海军学校,先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等,长期从事“理工”学科教育,没想到其对联也是如此的高水准。其实,严复还曾担任过一个职务——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其学养自是相当深厚。 吴恭亨评此联:“集成语不难,难在一边铁路,一边学校,脉络分明,无一影响语,此之谓大家。”事实上,集成语也是很难的,没有深厚的学识素养和非凡的驾驭能力,是根本办不到的。此联除了所集成语多达六处,而且脉络分明,对仗工稳,确实称得上对联“大家”。 题武昌湖南会馆 大江东去; 吾道南来。 (佚名) 关于“吾道南来”,或化自“吾道南矣”。其出处,一说出自朱熹《二程外书》引杨时《龟山语录》,一说出自姚宽《西溪丛语》引李舟《能大师传》。 岳麓书院文庙(一说为金陵湖南会馆)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此联多处传为清末名士王闿运所作;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记载为湘潭人周系英所作;《对联话》记载为“督学江苏”的某“湘人”所作;又有人认为系何绍基或王先谦所作,皆无法确证。 由于题武昌湖南会馆联和岳麓书院文庙联的作者皆不能确定,因此到底是前者摘取后者部分内容以单独成联,还是后者根据前者扩展而成,无从得知。 位于武昌蛇山之巅的黄鹤楼,自古以来,是旅经武昌之人的必到之处。无论是英雄豪杰、混世枭雄,还是风流才子、落魄文人,无论是途经此地,还是慕名而来,登楼揽胜,俯瞰三镇,把酒临风,借景抒怀,黄鹤楼成为登临者一浇块垒的最佳“道具”。 在《对联话》卷一中,录有数副《题黄鹤楼》作品。其一为金安清集句:“大江流日夜;西北有高楼。”其一作者佚名:“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其一为胡君复集句:“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在《对联话》卷二中,连续录有四副《题黄鹤楼》作品。分别来看一下作者和作品内容。 题黄鹤楼 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胡林翼) 题黄鹤楼 数千里奔湍激浪,到此楼前,公暇一凭栏,江汉双流相映照; 十余年人物英雄,恍如梦幻,我来重访鹤,沧桑三度忆曾经。 (李鸿章) 题黄鹤楼 白云黄鹤,四顾苍茫,有好诗传九百年间,楼阁重新谁更上; 酒客词仙,一流人物,望钱塘在三千里外,海潮不到我能来。 (施山) 题黄鹤楼 一支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陈兆庆) 先看四位作者的籍贯地域。前三位分别是湖南益阳人、安徽合肥人、浙江会稽人,第四位是湖北孝昌人。关于第四副联的作者,存有争议,一说作者为云南玉溪人陈宝裕(字兆庆)。《对联话》作者吴恭亨认为,作者是湖北孝昌人,书中明确记载为“孝昌陈宝余”(“宝余”疑为“葆余”之误),且从吴说。 再看四位作者的职务身份。胡林翼和李鸿章名声太大,不予介绍。施山是清代诗人,陈兆庆是清代书法家,下面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施山是浙江会稽人,著有《通雅堂诗钞》《姜露庵诗集》等。他同光间曾游幕鄂中,有《蒲圻城头晚眺有怀仲丹都中》、《庚午春日天门城边看灌麦》等诗作。据笔者猜测,有可能就是在这段游鄂期间,他撰写了这副《题黄鹤楼》的名联。身为浙江人,登上黄鹤楼头,映入其视野的却是“三千里外”的钱塘,登楼体验也自别具一格,“海潮不到我能来”。 陈兆庆是湖北孝昌毛陈镇人,曾在湖北黄梅、松滋等地任教谕多年,传松滋县为他立有“德政碑”。陈工于书法,声名远播,曾被聘至武昌书院专事书法教育。同治八年(1869),湖北总督肖毅伯闻知其书名,请他为黄鹤楼题匾,同时题写此楼联。据说此联悬出后,轰动一时。 比较四副对联的手法和风格,可谓各有千秋。胡林翼的洒脱豁达;李鸿章的融入个人经历(“沧桑三度”)和世事感慨(“恍如梦幻”),情景交融,深情款款;施山的怀古论今,指点江山,激扬人物,由他乡到故乡,结以豪气;陈兆庆的则大开大合,气势不凡,更传达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登临感慨。 在《对联话》卷三中,录有两副“重建后”《题黄鹤楼》的作品。一副为张之洞题:“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一副为林之望题:“向江汉凭栏,作颂愿为尹吉甫;让英豪下笔,爱才谁似李青莲。” 另有一副为某君《题黄鹤楼胡文忠画像》:“名楼高处有公存,看江水群飞,到此东流齐北折;幕府旧人惟我在,怅浮云万里,来从南海又西征”。吴注:“某君从左文襄自闽赴陕西征,过楼题联像旁。”由联文可知,作者系胡林翼幕府旧人。此联两结句同时使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构思甚巧。 除上述题联外,《对联话》卷四录有一副佚名题黄鹤楼的对联,气势不凡。且看内容: 题黄鹤楼 大江从三峡而来,有拔地楼台,俯视东南一都会; 载酒约诸公同醉,看兼天波浪,问淘今古几英雄。 (佚名) 可以看出,此联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一是整体视野广阔,气势不凡,虚实相间,腾挪自如,两结句典雅厚重;二是多处对仗工整,除“三”“一”“诸”“几”四个数词外,“兼天”与“拔地”的工对,“今古”与“东南”的自对,均见功夫;三是第一、三分句的两个七字句,字数虽相同内部结构却不同,节奏点位置有变化,不板滞。 这位被吴恭亨称为“某君”的作者,虽未留下姓名,但其作品却因载入《对联话》而得以流传,也算幸运了。 《对联话》卷四还录有一副段祺瑞《题黄鹤楼》的作品。联云:“古今称形胜,历汉迄今,几千年王气潜消,治乱兴亡,都付与大江东去;雄秀出重霄,高瞻远瞩,八万里山灵郁毓,英雄豪杰,当有共斯楼齐名。”关于此联作者,吴恭亨认为:“段,武人,此或为捉刀之作。” (未完待续) 编辑/制作:清江野老 作者简介 曾祥科,网名:空山新雨。1976年生,湖北长阳人。通信企业职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长阳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荣获“荆楚联坛新锐”称号。诗词楹联作品及评论文章散见于各地刊物和网络论坛。 ———————————— 诗苑键弹 精彩回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 关注长阳诗苑 升华诗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