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热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出现咽喉不适,心慌失眠

 FyssqzhOk 2021-02-03

颈椎病中,如果出现咽喉不适心慌失眠,是压迫了交感神经属于交感神经型往往表现为热证,适合于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组成】  葛根(15g)  炙甘草(6g)  黄芩(9g)  黄连(9g)
【功用】  解表清里
【主治】  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无汗,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歌诀】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而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腕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为主药,既能外界肌表之邪,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利;辅佐黄芩、黄莲清泄里热,厚肠止利;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主药,共成清里解表之剂。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缓而清里之力强,乃三表七里之治也。 【按语】:本方以身热下利、苔红苔黄、脉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肠伤寒、小儿麻痹症、小儿消化不良、婴幼儿秋季腹泻等。如兼呕吐,加半夏、竹茹;夹有食滞,加山楂、神曲;腹痛,加木香、白芍;湿热泄泻,加银花、车前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如银花、白头翁、木香。 如下利而不发热,脉沉迟或微弱,病属虚寒者,不宜食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五联疫苗所致发热家兔具有明显降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有

一定的抗菌作用;可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兔心律失常等。 【附方】 加味葛根芩连汤(《赵锡武医疗经验》)即本方加生石膏、金银花、杭白菊、全蝎、蜈蚣组成。功能清热透表,芳香逐秽,调肝熄风,宣痹通络。主治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急性期。

“颈椎不适,便溏不爽,肛门灼热”是典型的葛根芩连汤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临证思辨录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本条宜分两段读,即从“太阳病”至“表未解也”为第一段,说明下利而兼表证。从“喘而汗出者”以下为第二段,说明表证误下,病邪入里化热以致下利。

第一段“太阳病,桂枝证”,即太阳中风证,本当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而误用下法,引邪深入,热趋大肠,令其传导太过,以致“利遂不止”,是表未解而里证已重。既有表证,则有发热,恶寒,自汗,头痛等。此时必究下利之性质如何,方可确定病因病机属性。“脉促”说明里热已盛,邪正相争激烈,影响气血运行,故脉来数,时一止。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平脉法》曰:“脉来数,时一止,名曰促。脉阳盛则促”。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本条云:“……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者,知表未解也”。

可见此时病因病机是里热下利已重,而兼表证未解法宜清热止利,兼以解表。葛根芩连汤清热坚阴止利之方,然有一定的透表作用,可酌情用之。

第二段“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是表证误下后,表证已罢,病邪入里化热,不惟侵犯肠道,以致下利不止,而且热邪上迫于肺,肺失消肃故喘;热势蒸腾,迫液外泄则汗出。此时脉象如何?

笔者以为,其脉仍促。否则病情加重,反不见促脉,于理难通。此外还可伴见尿黄,口渴,舌红,苔黄等法宜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主之。以上谨就原文加以诠释,若征之临床,里热下利而见促脉者有之,然则为数甚少。无论表解未解,但见此脉者,说明病重,不可等闲视之,必以苦寒清热,坚阴止利为先着,兼顾其余。由是言之,此类病情不可待脉促而后用此方

论中葛根用法如下:

其一,以风寒表证为主者,葛根用量为四两。其中又分以下两种情形:

1. 用于太阳病经输不利,如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前者为太阳中风而见项背强,后者为太阳伤寒而见项背强。各自主方固有不同,而辛温发散是其所同。二者均宜加葛根升津液,舒筋脉,以治项背强,然则葛根微凉,故仅用其常量(四两)。

2. 用于太阳病,风寒之邪不得外解,而内迫胃肠之下利或呕吐,葛根用量亦为四两。如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以上两条所指之“阳明”,无非言其呕吐属胃,下利属肠,因风寒之邪不解,内迫胃肠所致,实非阳明热证。因邪未化热,故用葛根升津止利:或协同半夏和胃止呕,亦取常量。

其二,用于肠热下利,即第34条所指之证。因外邪已入里化热,宜苦寒清执,坚阴止利,并行升津止利,或兼以透表之法,故用葛根半斤。

.本方用于杂病,多不发热应用范围甚广,如

 因热邪所致之腹痛下利,痢疾;

 因热邪上扰,阳明经脉受伤之多种痛证,如头痛,三叉神经痛,齿痛龈肿等;

 热邪伤胃之胃提灼痛:

 热邪犯肺之咳喘等。

01 肺热咳喘下利

  葛根芩连汤以治热利为主,人所共知。而本方亦可治肺热咳喘,原文有“喘而汗出”四字,已肇热邪上逆犯肺之端,故热邪犯肺之咳喘,或肺移热于肠之咳喘下利,可酌情用之。

 何某,男,82岁,2016年4月20日初诊。

 咳喘多年,复发月余,腹泻20天。目前咳嗽白稠痰量多,尚易咯出,气喘不能平卧,背部汗出,微恶风,不发热,腹泻稀水便,日行6-7次,肛门窘迫,里急后重,兼有少许粘液丝,下肢浮肿,饮食欠佳,脉弦数,舌苔淡黄而厚,质绛。此例龙钟多病,似乎虚象,而致虚之由,在于邪实。

 考其发病过程,咳喘在前,腹泻在后。而白稠痰量多,背部汗出,舌苔黄厚,质绛,知痰热犯肺。痰阻气道,热邪蒸迫,是必气喘。肺为水之上源,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功能受累,则水精难以四布,五经难以并行,故下肢浮肿。因老年汗出,毛孔疏松,故微恶风,然非主症。肺移热于大肠,其传导太过,故有下利诸症。

治宜清热宣肺化痰,苦寒坚阴止利

处方:葛根15g,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6g,广木香10g,砂仁10g,肉蔻1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苑10g,冬花10g,苏子10g,白英20g,败酱草20g,鱼腥草30g,葶苈子10g,7剂。

4月29日复诊:咳嗽白痰好转,气喘、浮肿减轻,可高枕平卧,汗出恶风消失,溏便日行4-5次,无粘液丝,里急后重略轻,浮肿,脉弦数,舌苔黄而厚,质绛。是病情减轻,而病机未变。因其浮肿未减,必增强化气行水功效,以复水精四布之常,故于原方加入五苓散(常用量)

至6月24日为第六诊:二诊之方共服35 剂,咳嗽甚轻,少许白痰,仅活动后微喘,可平卧,精神饮食好转,糖便日行3-4次,或不成形,无里急后重,浮肿明显减经,脉弦缓,舌苔薄白,质绛。此时肺热及其移热于肠,已去十分之六七,在老年体弱者,不可继进苦寒,故改为化气行水,宣肺化痰,祛湿止利之法。

基本方:桂枝10g,猪苓10g,茯苓30g,泽泻10g,焦术10g,麻黄10g,浙贝10g,桔梗10g,黄连10g,广木香10g,砂仁10g,肉蔻10g,草果仁10g,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赤石脂10g。至8月9日为第九诊:已服此方21剂,咳喘不明显,浮肿消失,大便日行2-3次,微溏,脉弦缓,苔白薄。再予上方7剂,其后未来门诊。

02 前额痛

左某,女,21岁,2005年4月22日初诊。

前额痛三日,周身躁热感,体温正常,口鼻干燥,多梦,睡眠不安,溏便,日行1-3次,脉弦缓,舌苔白厚,质绛前额属足阳明经脉循行之地,《灵枢·经脉》曰:足阳明经脉“循发际,至额颅”是也。周身躁热,口鼻干燥,睡眠不安,亦为阳明热象,如《素问·热论》曰:“伤寒……二日阳明受之……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大便溏泻,乃热邪兼湿,侵犯肠道

从总体来看,属热重湿轻之证。法宜苦寒清热,兼以化湿,活血理气,处方:葛根10g,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6g,玄胡15g, 郁金10g,广木香10g,砂仁10g,藿香10g,佩兰10g,片姜黄10g,当归10g,川芎10g,7剂。

4月29日复诊:头痛已愈,大便正常,躁热感消失,食欲不佳,易疲劳,脉缓,舌苔薄白,质红。此为热邪大势已去,而湿邪残留。

在年轻体壮者,祛邪务尽,慎用补脾健运之法。理同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所论:“……面色苍者(指内热或阴虚内热者一一笔者注),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因而仍用前方加鸡内金、建曲,7剂而愈。

03   眉棱骨痛、阴吹

郑某,女,34岁,2004年12月29日初诊。

眉棱骨痛数日,劳累后加重,伴口干苦,口臭,胃脘胀痛,矢气则不痛,不反酸。月经周期正常,量少,伴腰腿痛。平时白带较多,近来转为黄带,阴吹。脉缓,舌苔白厚,质绛。

以上诸症属热盛兼湿,当无疑问。眉棱骨为足阳经脉循行之地。又其经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灵枢·经脉》)。是故阳明热盛兼湿,薰蒸于中上二焦,则有眉棱骨痛,口干苦而臭,胃提胀痛等。湿热浊气下注,故有黄带,阴吹。

考冲任二脉均起于胞宫过阴器,而冲脉会足阳明于气街;任脉之“中腕”为胃之募穴而会于足阳明、“上腕”亦会足阳明,此为湿热下注阴部之经脉联系。关于阴吹,《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笔者曾用此方治疗阴吹,其效不佳,然属个案,姑且不论。而阴吹因“胃气下泄”,“此谷气之实也”,则阳明湿热浊气下注,似乎隐约其间。是以拟定苦寒清热燥湿,兼活血通络止痛为法。

处万:葛根10g,黄芩10g,黄连10g,炙甘草6g,苍术15g,黄柏10g,当归10g,川芎10g,玄胡15g,郁金10g,片妻黄10g,全购10g,蜈蚣2条,凤尾草30g,7剂。

2005年1月5日复诊:眉棱骨痛、胃胀胀痛、口干苦而臭及阴吹消失,仍有黄带,脉缓,苔白略厚,质绛。是湿热未尽,仍予上方内服7剂。

外用下方坐浴:白头翁30g,黄柏15g,秦皮15g,生大黄30g,苦参30g,蛇床子30g,明矾15g,7剂,每日一剂,煎汤坐浴30分钟,每日二次。后因其他病证来诊,知前病已愈。

04   三叉神经痛

章某,女,64岁,2009年5月15日初诊。

左侧眼眶、鼻梁、下颌、下唇灼痛,心烦约半月,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服止痛西药(不详),疗效不理想,而改投中医。刻下除前述症状外,左足跟及足外侧痛,右髋关节痛,尚可忍受,双目干涩,大便干结,纳少,脉弦数,舌苔灰黄厚腻。此例多处灼痛,心烦,目干,便结等,显然属热舌苔灰黄厚腻,质绛,乃兼湿象。其疼痛部位,多与足阳经脉循行相符。

如《灵枢·经脉》曰:“胃阳明之脉,走于鼻,之交椟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挟口还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至额颅……其支者……以下髀关……”。

由此可见,此例以热盛为主,兼有湿邪,薰蒸足阳明经脉,故有诸痛。

治宜苦寒清热,兼以化湿通络

处方:葛根10g,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6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刘寄奴25g,徐长卿25g,玄胡15g,片姜黄10g,全蝎10g,蜈蚣2条,7剂。

5月20日复诊:左则头面部诸灼痛明显减轻,二便正常,左眼睑微肿,头昏,纳差,脉缓,舌苔白厚,质红。是湿热之邪未尽,故于原方去炙甘草,加藿香、佩兰、钩藤、天麻,3剂(因前方尚有二剂未服)。

2011年11月4日第三诊:经上述治疗后,三叉神经痛未发,近三日左颧及下颌痛,尚能耐受,头昏,口渴,饮水较多,目赤,后半夜自觉躁热(体温正常),汗出,纳差,二便正常,脉数,舌苔白厚,质红。此乃前次治不彻底,时隔二年余而复发。其口渴饮水,躁热汗出等,仍为热邪兼湿,不过程度较轻,部位略有差异而已。仍用前方加土鳖、红花、丹参,共服14剂,诸症消失。

05   齿龈肿痛

吴某,男,67岁,2015年8月21日来诊。

右侧上下臼齿痛,齿龈红肿四天,彻夜难眠,心悸胸闷气短,胃不痛,脉弦数,舌苔中根部白而略厚,质鲜红。有冠心病、慢性浅表性胃炎史。凡齿龈急性肿痛,风热上扰者恒多,所谓风火牙痛是也。足阳明经脉入上齿中,手阳明经脉入下齿中。从部位结合病象,当属阳明风热上扰。

此为宿疾而兼新病,本当急则治其标,然而宿疾中之冠心病、慢性胃炎,极易因疼痛不眠而诱发,发则更甚于前,或有不测之变。

故宜标本同治,以清热解毒,疏风止痛为主,兼顾宿疾为法。

处方:葛根10g,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6g,金刚藤30g,忍冬藤30g,白英30g,败酱草20g,白芷10g,细辛6g,全蝎10g,蜈蚣2条,吴茱萸6g,乌贼骨15g,玄胡15g,郁金10g,片姜黄10g,当归10g,川芎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7剂。

方中从葛根至败酱草八味,清热泄火,解毒消肿;从白芷至蜈蚣四味,功在疏风通络止痛,均是以治新病为主。从吴茱萸至片姜黄五味,既防胃痛复发,又增止痛之效。从当归至五灵脂四味,活血化瘀止痛,以兼治冠心病。用药虽杂,而条理尚属清晰。

8月28日复诊:右侧齿龈肿痛明显减轻,仅进食时微痛,夜间可以入眠,心悸胸闷气短亦有减轻,因而转用小胸汤加味,以治宿疾为主,兼治新病。

06   颞颌关节痛

查某,女,49岁,2016年6月17日初诊。

左颞颌关节痛,张口时痛重,伴有关节响声,只能半张其口,左耳内痛、耳鸣,大便秘结,依赖通便药排便,无腹胀,月经周期紊乱,已延期一周未行,脉缓,舌苔白厚,质绛。足阳明经穴“下关”,位于颞颌关节前下方:足少阳经穴“上关”,位于颞颌关节前上方。足少阳经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可见颞颌关节痛,耳痛耳鸣,与此二经脉密切相关。而大便秘结,舌苔白厚,质绛,是热邪上扰之象。

治宜清泄少阳阳明,活血通络。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葛根10g,黄连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10g,土整10g,苏木10g,刘寄奴25g,徐长卿25g,全蝎10g,蜈蚣2条,忍冬藤30g,金刚藤25g,虎杖25g,7剂。

此为小柴胡与葛根芩连汤合方,其中虎杖除清热解毒外,通便尤佳,仅通其便,而不致腹痛腹泻。

6月29日复诊:左颞颌关节不痛,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左耳不痛,但有耳鸣及闭胀感,便秘消失,月经于23日来潮,脉舌同前。病未痊愈,不便更方,而加辛夷、藁本、苍耳子、鹅不食草,辛以通窍,7剂。

07   胃院及咽喉灼痛

潘某,女,37岁,2005年6月22日初诊。

嗳气气频繁,胃脘灼热,以旋覆代赭汤加减,先后二诊,共14剂。

7月6日第三诊:自述病情本已明显缓解,日前因事大怒,以致嗳气加重,胃脘及咽喉灼痛,头昏,目赤而胀,心烦,睡眠不安,大便干结,二日一行,脉弦缓,舌绛少苔。

其病原为胃气上逆,而大怒之后,肝阳暴张,冲逆胃腑,以致肝胃火盛。如胃脘灼热而痛,嗳气,大便干结,乃胃火亢盛所致。咽喉灼痛,头昏,目赤而胀,乃肝火上逆使然。火热上扰心神,则心烦而睡眠不安。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观此则以上诸症之脏腑经脉联系,自可了然。舌绛少苔,已示阴伤苗头。

治宜清泄肝胃,柔肝降逆。

处方:葛根10g,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6g,旋覆花10g(布包),代赭石10g,丹皮10g,炒栀子1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30g,青葙子10g,枣仁30g,合欢花20g,7剂。

其后略事加减与服,至8月5日第七诊:共此方28剂,上述症状多已消失,惟存睡眠不安,精神不振,脉缓,舌苔白薄,质正常。肝胃火盛得已平复,尚存此症,当属顺象,不便冒然进补。盖以大怒之后,神疲眠差,乃正气待复之佳兆,故以平肝和胃为法以善其后。

08   面部痤疮

邱某,女,27岁,2013年7月5日初诊。

面部痤疮,以鼻、唇部为多,色红,少数有白色脓点,部分结痂,微痛微痒,自觉患处皮肤干燥,腹胀,饮食正常,月经周期正常,经期小腹痛甚,有小血块, 伴呕吐,腹泻,乳胀,脉弦缓,舌苔白而略厚,质鲜红。

痤疮因热者居多,其有小胀点看,热盛化毒也。考其部位,鼻与唇主要有手足阳明经脉分布。面部主要有足阳明、足少阳经脉分布。因知痤疮为阳明燥热、少阳风火,循经脉上扰所致;经期腹痛吐泻等,亦为此二经邪热,乘血室暂虚而下犯。盖冲任二脉,均起于胞宫,而冲脉与足阳明经脉会于气街;任脉附于阳明而隶于肝,故有斯症。

法宜清泄阳明少阳邪热为主,兼顾其余。

处方:葛根10g,黄连10g,黄芩10g,生甘草6g,柴胡10g,法半夏10g,广木香10g,陈皮10g,茯苓30g,绿萼梅10g,月季花10g,玫瑰花10g,冬瓜子3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佩兰10g,7剂。

7月12日二诊:面部痤疮平复,鼻唇周围痤疮明显好转,部分平复,又生少许湿疹,纳差,大便日行1-2次,成形,脉数,舌苔中根部淡黄而厚。此时病情明显好转,而舌苔转为淡黄而厚,说明热而兼湿明显,笔者有自拟“四土汤”,具清热祛湿,解毒通络之功,故加入前方:葛根10g,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6g,柴胡10g,法半夏10g,土获苓30g,土大黄20g,土贝母10g,土牛膝10g,当归10g,川芎10g,全蝎10g,蜈蚣2条,白鲜皮10g,地肤子10g,焦三仙各10g,7剂。

7月24日三诊:痤疮大多平复,残留少许痕迹,湿疹已愈,为巩固疗效,仍予二诊之方7剂。

09  鼻衄

李某,男,83 岁,2014年12月12日初诊。

患者从今年九月至今,共衄血三次,量多。第三次从11月初开始,因量多难止,而住院治疗。11月27日好转出院,诊断为“鼻出血”。鼻咽镜提示:左鼻腔可见出血点。目前鼻通气尚佳,有清涕喷嚏,并带少许血丝,眉棱骨痛,头晕,心悸,心烦,肢软乏力,腹胀,纳差,大便干结,日行一次,尿不畅,脉弦数,苔白厚,质绛。有高血压、糖尿病史。

此例高龄体弱多病,鼻涕带血,眉棱骨痛,心烦,腹胀,大便干结,脉弦脉,苔白厚舌质绛等,乃阳明少阳邪热循经上犯所致。鼻腔有出血点,又有少许血丝,刺激鼻腔粘膜,故有清涕喷嚏;即令兼有外感风寒,亦非主症,以其鼻息尚通故也。

治宜清泄阳明少阳邪热为主,处方:葛根 10g,黄芩炭25g,炒黄连10g,炙甘草6g,柴胡10g,法半夏10g,苍耳子10g,藁本10g,白英20g,败酱草20g,半枝莲30g,蛇舌草30g,枳实25g,虎杖25g,莱服子15g,紫草10g,大小蓟炭各10g,7剂。

12月19日复诊:清涕喷嚏明显减少,无血丝,左下肢沉重乏力,活动后自行缓解,大便干结及尿不畅减轻,饮食尚可,脉弦缓,舌苔根部淡黄而厚。仍与前方略事减7剂。其后于2015年1月16日、2月15日,来诊各一次,病情稳定,用方同前。

【案例追踪】尚某,36岁,主述:2011年5月17日头颈肩部酸胀,头晕昏痛;咽喉不适,心慌失眠,大便偏干,口苦,容易上火,舌瘦而暗红,有薄黄苔,脉细滑。   

    【处方】:葛根80g  黄芩10g 甘草10g  黄连8g 白芍30g  木瓜30g  天麻15g  石斛10g  枣仁30g  炙远志10g  茯神30g 香附子15g  合欢花10g  七剂

   上方服后,症状消失而获全愈。

   【按语】:本案代表了颈椎病的一种类型。从头颈部酸胀疼痛这一症状来看,可以确定为颈椎病。头晕昏痛,是压迫了椎动脉,导致头部供血不足所致,属于椎动脉型;咽喉不适,心慌失眠,是压迫了交感神经,属于交感神经型。这一类颈椎病,往往表现为热证,适合于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其中,香附子、茯神、合欢花,调气安神,与远志、枣仁相配,有很好的治疗心慌、失眠的作用。特别是合欢花,既可以安神,又可以利咽喉,与石斛相配,能够起到滋阴降火的作用。

   【心得】在临床中,我经常采用葛根制剂作为治疗颈椎病的主方,在杂病中表现为寒证的,多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表现为热证的,用葛根芩连汤。但葛根剂量要大,煎剂每剂至少用50g。

   本案颈椎局部酸胀、僵硬,属于颈型;手麻、抬举不便,神经根受压,属于神经根型,患者怕冷、舌淡,适合于用葛根汤温通。

  【加减】如果手臂麻木原方中如果加羌活、秦艽祛风,白芥子化痰,鸡血藤活血,豨签草、鹿衔草通络。后3味药加入,治疗手臂麻木特别有效。如果手臂疼痛剧烈,还可以加蜈蚣、全蝎等止痛。倘若颈椎病日久,已经发生器质性改变,则必须在煎剂取得效果后,做成丸剂缓图。本方加鹿角霜、穿山甲、露蜂房,意在软坚散结,消融骨刺,加当归、巴戟天,滋养精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