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gxs360 2022-11-26 发布于河南

葛根黄芩黄连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伤寒论》。

【组成】葛根15g,黄芩9g,黄连9g,炙甘草6g。

【功用】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消化道出血

【案例】某男,31岁,工人。胃溃疡病史7年,3日前酒后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带暗红色血块。检查:精神不佳,面色萎黄,口中有热臭味,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上腹部压痛,大便潜血阳性。脉症相参,证属湿热壅胃,胃络损伤,血溢于外。治以清热凉血。选葛根芩连汤加大黄、赤芍各10g,阿胶15g,三七粉3g。服3剂后呕血便血停止,大便潜血转阴|周雅莲.葛根芩连汤新用.陕西中医,1994,(1):34]。

【按语】燥热伤阴,胃络受损是胃肠出血的主要原因,故治疗本症必须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中黄芩、黄连、大黄组成泻心汤,苦寒泻火,“方名泻心,实则泻胃”;然胃喜阴而恶燥,故选葛根为君,滋养胃阴,以补充泻心汤伤阴易燥之不足;加赤芍、阿胶、三七粉有凉血止血之功。

2.过敏性肠炎

【案例】某女,50岁,工人。以反复腹泻5年,加重月余入院。患者于5年前因饮食不节致腹泻,经用庆大霉素治疗好转,而后反复腹泻,发无定时,迁延不止,再用抗生素治疗,其效不佳,1个月前食鸡蛋诱发腹泻加重,7呈稀水样,色黄而臭,日数10次,伴脘腹胀满,口干欲饮,食欲减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检查:体温37.5℃, 脉搏94次/分, 呼吸21次/分, 血压12/7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精神疲惫,面色潮红。舌质红绛而干,舌苔黄腻,脉滑细。腹平软,肝脾不大,胆囊术后愈合良好。左下腹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大便常规示未消化食物残渣(++),脂肪球(+)。下消化道钡透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过敏性肠炎”。证属湿热下注胃肠,治以清热利湿。选葛根芩连汤,加赤芍10g,生山楂、熟山楂、车前子各15g,炒麦芽20g,炒地榆30g,米壳6g,水煎饭前温服,每日2次。

二诊:3剂后热证清,腹泻止。继续对症调理10日,食增神佳,痊愈出院,随访未复发[周雅莲.葛根芩连汤新用.陕西中医,1994,(1):34]。

【按语】“湿胜则濡泄”,湿盛日久则化热,湿热阻于大肠,大肠转化失职,清浊不分,挟杂而下。故选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赤芍清热凉血,葛根生津止泻,生熟山楂、炒麦芽消食导滞;“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而重用车前子,以消除肠黏膜充血水肿之炎性病变。古谓“有是病用是药则病受之”,故凡腹痛久泻加米壳、炒地榆涩肠止泻,祛病如神。

3.溃疡性结肠炎

【案例】某女,52岁。反复腹痛、腹泻(黏液便)4年。乙状结肠镜检:进肠10cm处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和散在细小溃疡面;病检无异常;大便培养正常。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投葛根芩连汤,加乌贼骨、白及各15g,三七末3g,水煎500ml,温时保留灌肠,每晚1次。两甘二诊:连用7日症状减轻,继续治疗1个月,症状全消,精神转佳。乙状结肠镜检:肠黏膜恢复正常,溃疡面消失。随访未复发[周雅莲.葛根芩连汤新用.陕西中医,1994,(1):34]。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痢范畴”,此为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久则气血凝滞,肠络受损,壅而成黏液脓血便。治疗必须清热燥湿。故选葛根芩连汤,加白及、乌贼骨、三七末,意在祛腐生新,以利溃疡愈合。因病变部位在下,灌肠法直达病所,疗效最佳。

4.阳明头痛

【案例】某男,27岁,农民。患者自述10日来因感冒而致前额头痛,每于中午前后疼痛加重,痛时前额撞墙,鼻塞流黄涕,经口服安乃近、红霉素及银翘散,前额疼痛如前,其他症状控制。痛时用针刺可缓解,出针须曳即发。诊见:痛苦病容,前额痛且按之加重,舌红,苔薄黄,脉滑而有力。证属阳明余邪未清,壅滞于经。治当清解阳明热邪,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处方:葛根24g,黄芩、黄连、菊花各10g,白芷、甘草各6g,水煎服。药进2剂,前额痛减轻大半,继进2剂而愈[杨广静.葛根黄芩黄连汤治验二例.国医论坛,1989,(3):37]。

【按语】治疗本病,一般多用发散风热、升阳化浊之品,然此例患者正值壮年,体阳较盛,前额又是足阳明经循行之处,中午为阳旺之时,阳邪得天阳之助,其热更剧,故值中午痛甚。葛根芩连汤功专清解阳明之热,经热得除,其痛自止矣。

5.痿证

【案例】某女,28岁,农民。上午劳动时突然腹泻,泻下急迫,日十余次,伴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肛门灼热,本村医生给予黄连素片、扑热息痛等药,3日后泻止热退。翌日凌晨起床感觉下肢软弱不用,不能站立,进诊室时需他人架起双肩,双腿拖拉在地。检查:神疲倦怠,面色萎黄,双下肢肌肉松懈,感觉消失,皮肤发凉,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证属湿热壅遏阳明,阳气闭郁,津液不得输布所致筋脉失濡。拟清热燥湿,生津提阳。选用葛根芩连汤,处方:葛根30g,黄芩、黄连各10g,炙甘草6g,3剂,水煎早晚分服,切忌油腻辛辣食物。二诊:患者步行来门诊,进诊室笑而告知病愈。并述服药期间,第1剂药后腹痛较重,下肢知其痛痒;第2剂药后腹不痛,能步行,不用扶墙;第3剂药后如常人。再观舌苔微黄薄腻,脉滑,摸之肌肤转温,下肢有力,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诸症痊愈。随访体健如常人[刘昌建.葛根黄芩黄连汤治愈下肢瘫痪.黑龙江中医药,1988,(4):7]。

【按语】本例由湿热壅遏胃与大肠,故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为本病之关键所在。脾阳被困,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筋脉失其阳气温煦、津液濡养,故下肢痿软不用,选用葛根提阳气,生津液,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以治其本,甘草调和芩连之性,以防败胃,使里热清,湿邪去,阳气复,津液布,仅6剂而诸症悉除。

(二)妇科疾病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案例】某女,48岁,干部。自述近半年来,时有面部及全身烘热,继而汗出热退如常人,每日发作数次,不分昼夜,自服知柏地黄丸,其热较前加重。来诊时正值发病,诊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口淡不渴,二便正常,月经前后无定期,肌肤微热。舌红,苔黄腻,脉滑。体温37℃,血常规、胸透未见异常。有嗜辛辣厚味习惯。证属湿热内蕴,熏蒸头面肌表。治当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以葛根芩连汤加味,处方:葛根15g,黄芩、黄连、紫草、蒲黄各10g,甘草6g,3剂,水煎服。药后发热减轻,次数减少,原方继服5剂而愈[杨广静.葛根黄芩黄连汤治验二例.国医论坛,1989,(3):37]

【按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认为多是肾虚精血不足,脏腑失养,阴阳失调而致,然本例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厚味,致使湿热内蕴脾胃。脾胃主肌肉,头面为阳明经所循之路,湿热循经熏蒸而见上症。知柏地黄丸为滋阴清热之剂,投之则助湿生热,故用后反甚;葛根芩连汤功可去湿清热,药机合宜,是以数剂而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