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山细雨,草庵黄昏

 浣花山房 2021-02-03

      《晋江县志》载:“华表山在五都,距城南四十里,双峰角立如华表,然麓有草庵,元时建祀摩尼佛。”草庵寺位于晋江市华表山南麓,是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也是世界现存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其教义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国。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国号,遂驱逐信徒、毁坏寺院,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

       而我对于摩尼教的初识则始于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当武林六大门派围剿光明顶,明教上下教众面临生死危机时刻,却集体从容吟唱“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其悲天悯人之情怀颇令动容,印象深刻。是以在离开五店市后的回程路上,我特意拐到华表山下,去一探草庵寺的神秘风采。

       草庵却是如此的低调,窄窄的一个山门隐藏在山脚绿荫下,由于门前的乡村道路正在翻修,以至于我开着车在门口来回经过了两趟都没有发现。将近黄昏,天色渐暗,时不时还飘起了小雨,试问正在修路的工人,他抬手一指:那不就是嘛!原来近在眼前。

       过山门,只上了十几级台阶,一个小山坳深藏在浓密的林木之中,这就到草庵了。山势低平,但周遭环围都是高树,植被浓密,外围难以发觉。小小的坪地上,立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春雨淅淅沥沥,空山寂寥,隔断市尘。

       古井古树,据说都是建庵之初挖掘种植的,至今已逾千年。尤其是这棵桧树,虬枝如铁,不见一片树叶,仅看标牌证明还是活的。据说桧树原有两棵,后来因为山上增修建筑,把根系破坏了,现在只剩下眼前这一棵了。桧树在闽南并不多见,这剩下的一棵就更显珍贵。

        草庵依山崖傍筑,始于宋绍兴间,初为草筑故名,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建筑,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荜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

        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瓷碗,证实宋时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跃。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故而保存完整。

       佛殿门口一位老尼久伫不去,满脸戒备地盯着我手中的相机,示意不可拍照。其时天色昏暗,也看不太清楚殿内景物。大门石柱上镌刻的楹联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手迹,似乎也证明当地人其实是按佛教崇拜供养摩尼佛的。弘一曾住草庵意空楼3个多月,作《重兴草庵碑记》,并撰书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庵内依山石刻一圆形浅龛,直径1.68米,圆龛内雕刻一尊摩尼光佛,跌坐在莲花坛上 ,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长0.32米,宽0.25米,奇妙的是佛像面部呈淡青色,手显粉红色,服饰为灰白色,是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构设。摩尼佛像头部比较特别,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面相圆润,眉弯隆起,嘴唇稍薄,嘴角两线深显,下颚圆突。身着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是网上下载的摩尼佛造像图,面部庄严慈善,制式大异常态。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学召开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草庵摩尼佛造像被选为讨论会的纪念性吉祥物。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草庵后,认为它是这次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佛殿左侧石台上立有考察团成员集体签名碑,这为后来泉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有力的实证。

       草庵背后山崖上,古树参天,巨石堆垒,依稀可见崖刻甚多。可惜山体岩石有些松动,崖下正在围挡修缮,不能攀登其上观赏。

      沿草庵右侧石阶上山,转过幽静山坳,半山空地原有明代的龙泉书院,现在则建有大华岩寺。雨势渐大,天色渐黑,遂至此原路折返。草庵黄昏,空山细雨,静谧而沧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