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仙都太姥山(上)

 浣花山房 2021-02-03

       周末两天行程安排是向往已久的太姥山,因为各自有事,今天同游的只有小乖的小表姐小芳——她曾在念中学的时候去过一趟,自告奋勇地要给我们当导游。一早起来太阳已经相当晃眼了,预示着这是一个个赤晴的夏日。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女士们都特意做好了防晒工作,8点多到动车站,不过半个多小时,我们就已经到达太姥山站了。出了动车站就有专线的中巴在候客,约四十几分钟车程,上午十点,我们就到了太姥山山门。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风景旅游区,位于闽浙边界的福鼎市境内,北邻温州118公里、南距福州200公里,同三高速及温福铁路穿其脚下而过,交通便利。太姥山雄峙于东海之滨,山海相依、傲岸秀拔,以 “山海大观”称奇。传说东海诸仙常年聚会于此,故有“海上仙都”的美誉。它北望浙江雁荡、西眺福建武夷,三者成鼎足之势,闽人称武夷、太姥为双绝,浙人视雁荡、太姥为昆仲, 构成闽越三大名山。 太姥山原名才山,相传早在黄帝时,就有术士容成子在此炼过丹,现尚留炼丹井遗址。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称“太姥”。

      名山自有风范,景区大门“太姥山”三个字是茅盾的题词,山门背面“海上仙都”匾额则是中国书协主席沈鹏的手笔。山门距离景区还有一段路程,外来车辆不许进入,需转乘景区巴士。购票后进入山门,旁边几栋建筑是景区导览室,有相关沙盘、图片、影像等资料全面介绍太姥山各景点看点。从山门外远眺景区,天青云白,树绿山奇,怪石参差,犹如一个巨大的艺术盆景。


        景区内部停车场旁有一片建筑群,依着山势错落高下,多为宾馆、餐厅;北侧山麓有个人工湖泊,边上盖着一片别墅群似乎也是可以提供住宿的。正值暑假,山上游客比较多,看起来比较适合的电信宾馆已经没有房间了,我们几经比较,还是在电信宾馆隔壁的另一家宾馆找了两个房间,虽然显得稍微陈旧了一点,但是还算干净,价格也很合理。

      午饭后整理了一个背包,带足必须用品,顺着停车场上面的山阶一路向上,一个拐弯,进入景区广场,太姥山景观就在眼前,抬头望去,十八罗汉峰、夫妻峰历历可见,景致非凡。


        刚入山门,和许多其他景区一样,也是木栈道蜿蜒高下,在林荫中穿行。林荫里树木参天,藤萝蔓延,自有许多风光。渐入半山,转为山石台阶,与其他山阶用石条或碎石修砌不同,太姥山的台阶大多直接在山体岩壁上开凿出来,与青山互为一体,格外整齐平直。沿途亦时常可见摩崖石刻。石阶旁这“果然名山”四字篆刻及赵朴初亲笔“太姥胜景”尤为显眼。



       进入太姥山,就象进入当代世界雕塑艺术大师的大型博览厅,数千百副巨型的雕塑品,各具匠心,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山下景区广场遥望所见的“十八罗汉岩”、“夫妻峰”到了半山却又变幻出许多奇妙的景象:“仙人锯板”、“金猫扑鼠 ”“金龟爬壁”、“玉兔听海”……峰岭层叠,怪石嵯峨,处处是景,步换景异。古人有诗赞之:“太姥无俗石,个个皆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信然。

       世人称太姥山为“海上仙都”,是因为传说中的东海诸仙每年都要在此相聚,迎仙台便是太姥娘娘迎接诸仙的地方,这里的海拔恰好是666米。迎仙台前筑有云标亭,视野开阔,前山风景一览无余,但见南天一柱高耸入云,飞来石摇摇欲坠,大磐石力压千钧,飞瀑崖气势磅礴,五指峰突兀奇趣……此处是太姥山肖形奇石集中区,景致层出不穷,目不暇接。

      既入仙山,正闽东盛夏,天青似玉,云白如絮,山木葱茏,熏风醉人。少不了登临送目,指点吟啸,合影留念。谷风吹过两腋,通体畅快;日影折射镜前,如梦如幻。

        翻过山岭,下有幽壑,涧石幽冷,洞穴幽深,此为蓝溪涧。蓝溪涧,其实是一处玲珑别致的洞道,它开发于1992年。因洞中有股泉水,由岩壁渗出,傍着洞道的碇步,低吟徘徊流入兰溪而得名。据《太姥山志》载:“每岁八月,水色变蓝。”“溪流曲曲抱清纱,此地争传太姥家,千载波纹青不改,种蓝人果未休耶?”这首是宋朝大学者郑樵写的《蓝溪》的诗。相传太姥娘娘当年隐居山中,种蓝为业,她在溪边为百姓染布,清澈的溪水也因此变得碧兰、澄绿。溪水流过东海,染蓝了整个东海,海涛拍打着天空,天空也变蓝了,从此,福鼎人到今天,还把深蓝起名叫海蓝,把浅蓝起名叫天蓝。顺幽涧前行,山石崄巇,绿竹夹翠,清凉幽静。稍开阔处有凉亭可供歇脚,于此盛夏午后,小坐涧中乘凉,山风习习拂去暑热,饮几口清茶,略有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之意,得浮生之况味。

       穿过蓝溪涧就是太姥山一百多处岩洞中最有特色的葫芦洞,该洞由嶂谷、叠石洞相连组成,全长一千多米,因洞形状似倒放的葫芦而得名。入洞时先窄后宽,抵达葫芦肚时,四周皆是悬崖峭壁,中间有一方圆形兰天可容纳百人。钻入洞里,几缕光线从洞隙中透射进来,由于洞内气流作用,光与色奇妙的变幻着,顿时把大家带入幻觉般的世界。走到“流水湾”,借助幽暗的光线,可见7字形的石桥下,有一道晶莹剔透泉水轻轻流出,叮咚之声回响于洞中,宛如古筝和鸣。相隔数十米,呼应之声若近在身边,称回音洞,有如天坛的回音壁。接之又是一处长约70米的暗洞,伸手不见五指,是听泉的极佳去处,古人称之为:“漱玉洞”。随螺型洞经向上走出,时而是夹壁直立,石径通天,如一线奇光;时而有是两块巨石悬空,构成三线洞天。整处岩洞崎岖难行,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见青天丽日,或见古藤垂挂;或觉寒风习习,或感暖气融融。奇妙的是有一处,伸开双臂,一边暖,一边凉。经行此洞穴,有人必要以各种动作行走,时爬、时蹲、时侧、时蹑,如做特殊的健身操,小乖小芳一路忽而惊呼尖叫,忽而放声大笑,其乐无穷。可惜洞内光线不足,除了亲身感受,无法摄影存照。

       出葫芦洞,紧接着就是将军洞。洞为叠石洞,因顶上有三块巨石,分别形似将军鞋、将军剑和将军帽,故命名之。将军洞全长 399米,是一个洞群,有四个通口,可分别通往葫芦酒家、葫芦洞、龙须岭、骆驼洞,号称十八洞。洞中时有巨石悬于头顶,似坠非坠,看似惊险。小乖玩性甚浓,忽于狭窄处双足蹬壁而过,忽于巨石下来个一个扳腿过顶,展现舞蹈功夫。

       出将军洞是一开阔平台,往西南方向可俯瞰群山,遥望晴川海滨,故云望海台。台上筑六角凉亭,是望海亭。望海台上四面是景,前有金鸡报晓、仙猿照镜、顽童吹泡、金龟爬壁等景观群;下方是一片瓦重要景区;侧后方拔云峰千嶂挺秀,阳光从山头倾泻下来,光幕流动如七彩锦绣,我给其取名晒布崖;望海台回望则是迎仙台的奇峰异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背面远处看去,飞来石南天柱等景观又换了一番情境,而此处恰好平台高度仿佛,我们纷纷摆出各种形态与远景错位照相,自得妙趣。

      望海台右下方的一片瓦寺,为太姥娘娘得道升天的地方,是一处以幽取胜的佳境。寺院前面的太姥娘塔建于唐朝,在民国甲申年(公元1948年)修葺,塔墓上“尧封太姥舍利塔“的碑题,系唐玄宗所赐。故老传说,下海求妈祖,上山求太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四方香客来此朝拜,祈求太姥娘娘的保佑。塔墓背后,于1999年新建的太姥娘娘殿,殿中供奉着汉白玉雕像的太姥娘娘坐像,常年经月,这里仙气萦绕,万物生机。据说不管是求子求财,求官求运,太姥娘娘都很灵应。

        娘娘殿建在岩石间隙,殿旁有鸿雪洞。鸿雪洞为叠石洞,相传是太姥娘娘修炼的地方。洞长800多米,其洞名来自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仙?应似飞鸿踏雪泥。渑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洞阔且深,洞表叠加石险而衔之,欲坠不坠;洞内云气飘飘忽忽,漫来荡去。洞道路径盘上盘下,愈入愈幽,时而漆黑一处,时而辉煌一片,窄处仅一个夹缝求生,宽处容百人憩息谈笑,加上洞中流泉如夜海波涛轻吟,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桃源境界。洞内有一口“丹井”,相传是太姥娘娘炼丹所用,涓涓细流,不管怎样使用,既不干涸见底,也不会漫出井面,非常神奇。

       鸿雪洞对面崖壁中铁栅栏围着一片绿树,那就是和武夷山的大红袍齐名绿雪芽茶树。太姥山绿雪芽茶传说是南极仙翁恩赐,太姥娘娘亲手培育的,还用它救活无数出麻疹的孩子,故人称仙茶。它是大白茶的始祖,全国所有茶区都有它的子孙,福鼎因此成为全国名茶基地之一。唐陆羽《茶经》、清周亮工《八闽小记》对绿雪芽均有记载。《茶经》载:“永嘉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白茶山即指太姥山。《八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茶。绿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佳,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远销国外,价与金埒。”堪称国宝。

      太姥娘娘殿往上,巨石崚嶒突兀,一架铜殿凌空飞架在两块巨大的山崖之中,铜光闪耀,震人心魄。这就是一片瓦禅寺了。禅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有四百年之久,位于太姥山的悬崖峭壁之中。“一片瓦”由一块巨石覆盖崖顶像瓦,构成洞屋,故名。洞内有岩洞庵,名“一片瓦寺”,自如镜祖师开山,经历代住持扩建修葺,渐具规模。禅寺原为小小一间石室,以一片天然巨石为屋顶,佐以洞穴石窟,构成一座寺庙。2001年悬空铜殿落成,居太姥之首。铜殿采用纯黄铜建造,整个建筑呈现唐代风格,精美绝伦大方气派。铜殿高为十二米,殿内六米乘六米见方,总面积为一百八十平方左右,所用黄铜高达一百余吨,是传统建筑的杰出精品。铜殿背靠太姥山主峰九鲤朝天峰,左边升天石,右边莲花峰,整座殿宇由纯铜铸造,著名艺术家朱炳仁监制,传统的古建筑结构,屋顶翘角飞檐,使整个宫殿的造型庄严又富于变化。太姥山一片瓦禅寺铜殿是全国首座悬空铜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