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九年端午节,我被单位临时抽调至温福高铁太姥山站助勤,当日与我同行的还有另外三名同事。久仰太姥名山胜景,想不到一场人事安排,不经意促成了我和这座东南海滨名山的约会,真是有缘的很哪! 火车站位于太姥山岳景区东侧的才堡村内,站在村口的田埂边朝西天仰望,只见被火舌舔过的山梁背后,露出一角峥嵘的花岗岩石峰,村民说:那就是太姥山。由于工作地点与风景区只隔一道山岭,我和同事曾几次循着岭上的那条小路从后门进入游览区。不过,九十分钟的山路相当考验体能。 从低处看,乱石穿空、云雾飘渺的太姥山岳是那么的巍峨挺拔和庄严神秘。可实际上,她的海拔并不高,主峰覆鼎峰才917.3米;主景区面积也不甚广大,峰林岩洞大都集中分布在海拔五百米之上的东面坡地。因此,若从高空鸟瞰,于绵延不绝的绿色山岭中突然成片崛起的花岗岩石峰,活像一个大型山石盆景,显得又是如此的玲珑别致和秀丽多姿。 奇石与幽洞堪称太姥山最具特色的两大自然景观。有一首诗说得好:“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上天有穹洞,入地多幽隆;胜景无穷致,游人思来重。” 山上的岩石以圆为主,少棱角分明;岩下多秀木细竹,少虬松。登高俯瞰,但见坡下万千巨石奔腾涌动,在树的碧波中不断掀起石的惊天狂澜,景象甚为壮观。尤为令人称奇的是,许多岩峰顶端,都压着一块危石,有几块摇摇欲坠,眼瞅着就要滚落下来了,可至今它们都安然无恙,依旧紧挨在悬崖边沿,默默地承受着千年风雨的侵蚀和万年地壳的变化,真是惊心动魄呵! 在太姥山,能让“游人思来重”的,除了“太姥无俗石”以外,更有那上可通天、下可入地、曲折幽深、玄妙奇异的大小岩洞,它们是青少年游客寻幽探秘、锻炼身心的绝佳场所。据说山中岩洞多达百余处,其洞道纵横交错,宛如地下迷宫一般潜藏于峰岩之下。这些洞穴构造奇特,形态各异:有乱石堆叠犬牙交错的,如南天门洞、将军洞;有峭壁对峙上夹坠石的,如七星洞、通天洞;有巨岩崩裂流水沿节理冲刷扩张的,如一线天。有的洞宽敞透亮,可容纳二三十号人聚会宴饮,如鸿雪洞;有的洞好比山城巷弄,允许两人擦肩而过,如七星洞;有的洞狭窄陡峭,只能一人侧身蟹行,如通天洞、一线天;有的洞低矮逼仄,需低头弯腰甚至狗爬才能通过,如南天门洞。洞内或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或剪裁一片蓝天,透漏几缕光明;或古藤缠绕,绿荫掩映;或流水潺湲,滴水叮咚。 钻完南天门洞的第二天上午,意犹未尽的我临下山前还想探访一下享有“洞中乐园”之美誉的葫芦洞。葫芦洞是太姥山最有名的一组连环洞群,由叠石洞和嶂谷构成,长达一千多米,因洞形似倒放着的葫芦而得名。原打算跟在其他游客后面进洞,好有个伴,可来到洞口徘徊了一阵,始终等不到同行者。最终我的好奇心还是战胜了畏惧感,同时也不断给自己壮胆:南天门洞那么幽深都过来了,再闯一回葫芦洞又有何妨,况且洞内情况我已提前上网了解过了,对于穿越该洞我至少有心理准备。于是,我鼓起勇气,只身向岩洞深处走去…… 葫芦洞真乃太姥山岩洞景观之集大成者,通天洞的陡,一线天的狭,南天门洞的幽,鸿雪洞的旷,在这里都会有所展示。与南天门洞相比,葫芦洞除了入口和中部那一截洞道较为狭窄幽暗之外,其余大部分洞道还是相当轩敞明亮的,洞内不时可以看见一些硕大无比的巨石,象屋顶一样覆盖在上方。初入洞那一阵子,尚能听见洞外游人的欢声笑语,往里走二十来分钟就只闻清脆的鸟鸣声了,或者与世隔绝般静默无声。那天上午来钻葫芦洞的游客寥寥无几,我一直行至中部狭窄陡峭的洞口,才和一男两女迎面相遇,他们诧异地打量着我这个独行侠,过后就再没碰到其他的游客了。葫芦洞虽说清幽别致,但一个人游玩不免过于孤寂和沉闷了些,再加上内心依然有点紧张,以致难以放松心情,每一处洞穴只不过稍作停留便匆匆离去了,因此尽管当日天气十分阴凉,可出洞时我还是爬出一身的湿热。那次游览大概只花了三十几分钟罢,若以正常速度游走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呢。 旧地重游,倍感亲切;别后为文,思绪万千。鸿雪洞的丹井水依然清澈如故,女神的仙踪如今却又知向何处?洞室里,绿雪芽茶摊主人的热心不改当初,只是不品茶只问路的我倒心存一丝歉疚。过一线天,因无节假日的喧嚣和拥堵,我得以独享这份难得的幽静和惬意;爬通天洞,通天洞似乎不那么陡峭难行了;漫步七星洞,我恍若置身于老家古厝群里的胡同。滴水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无水可滴了,神秘的通海洞又要何年方能打通!再次迈进幽深漫长的葫芦洞,少了份新鲜和刺激的同时,多了份悠闲和从容,要不是天气稍嫌阴冷,我真想在洞窟的石板上躺一晌午。 从端阳到重阳,四个多月的助勤生涯终于结束了,然畅游此山的快意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这就是太姥山,一座风光秀美闪耀着母性光辉的古越神山,一座别有洞天令人百游不厌的南国名山,一座僻居海隅闻之者鲜的闽东奇山。
☆自思自省☆自勉自立☆自作自受☆自游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