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有洞天太姥山

 唐宋自在鸟 2019-08-13

二零零九年端午节,我被单位临时抽调至温福高铁太姥山站助勤,当日与我同行的还有另外三名同事。久仰太姥名山胜景,想不到一场人事安排,不经意促成了我和这座东南海滨名山的约会,真是有缘的很哪!

火车站位于太姥山岳景区东侧的才堡村内,站在村口的田埂边朝西天仰望,只见被火舌舔过的山梁背后,露出一角峥嵘的花岗岩石峰,村民说:那就是太姥山。由于工作地点与风景区只隔一道山岭,我和同事曾几次循着岭上的那条小路从后门进入游览区。不过,九十分钟的山路相当考验体能。

从低处看,乱石穿空、云雾飘渺的太姥山岳是那么的巍峨挺拔和庄严神秘。可实际上,她的海拔并不高,主峰覆鼎峰才917.3米;主景区面积也不甚广大,峰林岩洞大都集中分布在海拔五百米之上的东面坡地。因此,若从高空鸟瞰,于绵延不绝的绿色山岭中突然成片崛起的花岗岩石峰,活像一个大型山石盆景,显得又是如此的玲珑别致和秀丽多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素以“海上仙都”著称的太姥山是太姥娘娘的道场,在闽浙一带信众心中享有崇高地位,民间有“上山求太姥,下海求妈祖”之说。论太姥山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相传那时太姥山原名才山,轩辕黄帝的老师容成子曾在此炼丹,后移至甘肃崆峒山。古越人文始母蓝姑,居才山鸿雪洞以种蓝为业,平素乐善好施治病救人,深受人们敬重,晚年得道成仙后被百姓尊为圣母,是为开闽第一女神。据说尧帝有一次出巡东海遭遇风浪,幸得圣母指点迷津方才化险为夷,尧帝感念其恩,故赐名为“太母”,才山由此改称太母山。到了汉代,东方朔奉汉武帝之命遍访天下名山,独东海之滨的太姥山与武帝梦中所向往的神山相符,故封太母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改“母”为“姥”。唐代,山中佛教日渐兴盛,号称山南山北三十六寺,摩尼教也曾活跃一时。宋明以来,文人墨客常登临此山揽胜,又留下不少诗文著述和摩崖石刻。可就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由于多年来受交通等各种因素影响,在当今旅游市场,其品牌知名度远不及附近的武夷山和雁荡山,因此山中来往的大都是闽浙一带的游客。不少北方人还把“太姥(音母)山”念成“太老山”,真令人哭笑不得!

奇石与幽洞堪称太姥山最具特色的两大自然景观。有一首诗说得好:“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上天有穹洞,入地多幽隆;胜景无穷致,游人思来重。”

太姥山的石头的确很有型,也很有气势,且景随步移,姿态万千,给游人以极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当我首次推开景区后门,踏入峰林广场时,眼前如城堡一般林立的奇峰怪石,使我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浑身的疲乏似乎也一扫而空了。首先跃入眼帘的就是著名的“夫妻峰”和“十八罗汉岩”。前者乃一对巨石凌空耸立,状如男女相依互诉衷情,其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堪称经典;后者是一组岩峰拔地而起,神似众位罗汉前呼后拥赶往山中白云寺,群像高度写意,需充分发挥个人想象方能领略其中妙趣。此后沿萨公岭步游道拾级而上,直至紫烟岭,一路可谓精彩不断,如“玉兔听潮”、“仙人锯板”、“金猫扑鼠”、“金龟爬壁”、“玉猴照镜”等等,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于抽象派雕塑艺术博览苑。尤其到了半山腰的观鲤亭,亭下波澜壮阔的“九鲤朝天”峰更是把整个旅程推向了高潮。

山上的岩石以圆为主,少棱角分明;岩下多秀木细竹,少虬松。登高俯瞰,但见坡下万千巨石奔腾涌动,在树的碧波中不断掀起石的惊天狂澜,景象甚为壮观。尤为令人称奇的是,许多岩峰顶端,都压着一块危石,有几块摇摇欲坠,眼瞅着就要滚落下来了,可至今它们都安然无恙,依旧紧挨在悬崖边沿,默默地承受着千年风雨的侵蚀和万年地壳的变化,真是惊心动魄呵!

在太姥山,能让“游人思来重”的,除了“太姥无俗石”以外,更有那上可通天、下可入地、曲折幽深、玄妙奇异的大小岩洞,它们是青少年游客寻幽探秘、锻炼身心的绝佳场所。据说山中岩洞多达百余处,其洞道纵横交错,宛如地下迷宫一般潜藏于峰岩之下。这些洞穴构造奇特,形态各异:有乱石堆叠犬牙交错的,如南天门洞、将军洞;有峭壁对峙上夹坠石的,如七星洞、通天洞;有巨岩崩裂流水沿节理冲刷扩张的,如一线天。有的洞宽敞透亮,可容纳二三十号人聚会宴饮,如鸿雪洞;有的洞好比山城巷弄,允许两人擦肩而过,如七星洞;有的洞狭窄陡峭,只能一人侧身蟹行,如通天洞、一线天;有的洞低矮逼仄,需低头弯腰甚至狗爬才能通过,如南天门洞。洞内或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或剪裁一片蓝天,透漏几缕光明;或古藤缠绕,绿荫掩映;或流水潺湲,滴水叮咚。

我曾和同事一起钻过一线天、将军洞、通天洞、七星洞、鸿雪洞等太姥山经典洞穴,也曾独自一人钻过平日游客稀少的南天门洞和葫芦洞,其中印象最深的应是误闯南天门洞了。这是一组连环叠石洞,上连紫烟岭,下接香山寺。那天下午从山腰入洞时,我并不晓得它有八百米长,也没想到它会如此的低矮曲折和崎岖难行。发觉该洞深不可测时,我已经打着手电进入洞道几百米远了,孤身一人处在阴森幽暗布满悬念的环境,内心不禁有些发怵,万一遭遇什么爬行动物,那该如何是好哟!往回走吧,又觉得没意义,说不定再坚持一会儿就到出口了呢!抱着这种念头,我硬着头皮往里闯,看见前方亮光,心想这下该到头了吧,可让人沮丧的是,钻完一洞又一洞,洞洞相连没完没了,就是没有别的出路。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无助感正悄然袭上心头,我根本没有心思在洞内逗留太长时间,一心只想往前赶,希望尽快逃离这处境。就这样,在洞中时摸、时爬、时蹲、时行了不知多长时间,直到耳边飘来阵阵悠扬庄严的梵音,我才得以长舒一口气,这意味着黑暗即将过去,离大光明的佛陀世界香山寺已经不远了。

钻完南天门洞的第二天上午,意犹未尽的我临下山前还想探访一下享有“洞中乐园”之美誉的葫芦洞。葫芦洞是太姥山最有名的一组连环洞群,由叠石洞和嶂谷构成,长达一千多米,因洞形似倒放着的葫芦而得名。原打算跟在其他游客后面进洞,好有个伴,可来到洞口徘徊了一阵,始终等不到同行者。最终我的好奇心还是战胜了畏惧感,同时也不断给自己壮胆:南天门洞那么幽深都过来了,再闯一回葫芦洞又有何妨,况且洞内情况我已提前上网了解过了,对于穿越该洞我至少有心理准备。于是,我鼓起勇气,只身向岩洞深处走去……

葫芦洞真乃太姥山岩洞景观之集大成者,通天洞的陡,一线天的狭,南天门洞的幽,鸿雪洞的旷,在这里都会有所展示。与南天门洞相比,葫芦洞除了入口和中部那一截洞道较为狭窄幽暗之外,其余大部分洞道还是相当轩敞明亮的,洞内不时可以看见一些硕大无比的巨石,象屋顶一样覆盖在上方。初入洞那一阵子,尚能听见洞外游人的欢声笑语,往里走二十来分钟就只闻清脆的鸟鸣声了,或者与世隔绝般静默无声。那天上午来钻葫芦洞的游客寥寥无几,我一直行至中部狭窄陡峭的洞口,才和一男两女迎面相遇,他们诧异地打量着我这个独行侠,过后就再没碰到其他的游客了。葫芦洞虽说清幽别致,但一个人游玩不免过于孤寂和沉闷了些,再加上内心依然有点紧张,以致难以放松心情,每一处洞穴只不过稍作停留便匆匆离去了,因此尽管当日天气十分阴凉,可出洞时我还是爬出一身的湿热。那次游览大概只花了三十几分钟罢,若以正常速度游走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呢。

“未到重阳效避灾,再向太姥山中来;仙都美景无穷尽,不及探幽不肯回。”最后一次登山,距重阳节仅剩六天时间。早上六点半,我提着干粮和水一个人从才堡村出发,沿山道策仗缓行,一路翻山越岭感觉异常轻松,竟不知疲惫为何物。这次游览路线和第一次大抵相同,到达景区后即往国兴寺方向走,由萨公岭向上攀登,先涌翠亭,继而聚仙亭,最后云标亭。挤过云标亭下的一线天,再走一段曲径就到了太姥圣殿,出于对古越人文始母的崇敬,我给太姥娘娘上了六柱香,鞠躬叩首一番,就此拜辞。踏进殿旁的鸿雪洞(据说太姥娘娘当年就在此洞修炼成仙的),我的太姥山岩洞寻幽之旅重又拉开了帷幕。鸿雪洞入,通天洞出,向上进入七星洞,紧接着原路退出前往滴水洞,下山经由将军洞,尔后中途拐入葫芦洞。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我几乎把山上那几个比较有名的洞穴重新走了一遍。感谢太姥娘娘赐予我内心的安宁,我终于放松自己,无虑无惧,像一只悠闲的鱼,自由自在地在石头的海洋里时潜时浮。

旧地重游,倍感亲切;别后为文,思绪万千。鸿雪洞的丹井水依然清澈如故,女神的仙踪如今却又知向何处?洞室里,绿雪芽茶摊主人的热心不改当初,只是不品茶只问路的我倒心存一丝歉疚。过一线天,因无节假日的喧嚣和拥堵,我得以独享这份难得的幽静和惬意;爬通天洞,通天洞似乎不那么陡峭难行了;漫步七星洞,我恍若置身于老家古厝群里的胡同。滴水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无水可滴了,神秘的通海洞又要何年方能打通!再次迈进幽深漫长的葫芦洞,少了份新鲜和刺激的同时,多了份悠闲和从容,要不是天气稍嫌阴冷,我真想在洞窟的石板上躺一晌午。

从端阳到重阳,四个多月的助勤生涯终于结束了,然畅游此山的快意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这就是太姥山,一座风光秀美闪耀着母性光辉的古越神山,一座别有洞天令人百游不厌的南国名山,一座僻居海隅闻之者鲜的闽东奇山。

(谢谢关注)

    

☆自思自省☆自勉自立☆自作自受☆自游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