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有点长,作为家长请耐心读一读,一定有启发。 ◆◆◆ 最近,一位未曾谋面的“来访者”,让我费尽心神。 个案基本情况: 初三男孩一枚,待在家里不上学,已经一个多月。起因是学习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被父亲打了一个耳光。 他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只手机作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连楼也不下,真成了古时候的闺阁小姐。 更糟糕的是,他不与家人有任何交流,不和父母说一句话,不与父母碰面,将房间紧锁,平日吃饭,母亲只能将饭送到他的房门口。 老师上门劝服,也不给老师开门。将家长和老师看作是一丘之貉,敌对情绪十分强烈。 ◆◆◆ 父母一时没了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谁家孩子发生这种情况,做父母的都不可能轻松应对。 手足无措、愤怒、焦虑、痛心、懊悔,这些想法和情绪都会在心头捋一遍。 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还未充分认识到孩子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只当是孩子在任性耍脾气。 ◆◆◆ 一个人对一种行为的解释或者定义,将影响他对整件事情的判断。 比如,一个小偷偷了东西,定会遭人谴责;但若是小偷是为了心爱之人去偷救命的药,别人对他的行为则会显得宽容,甚至理解。 孩子不上学,父母若是仅仅解释为孩子在斗气,在发脾气,那么必不能好好处理这件事。 父母第一个念头就是,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去上学? 大概只要孩子到了学校,一切就能恢复正常。 为了让孩子上学,父母可能打过、骂过或者哀求过,可是这些都不会管用,孩子似乎油盐不进。 然后,父母会伤心失望,怎么会遇上这样不上进、不听话、不省心的孩子。 有些父母,甚至还会想到放弃。 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容忍看上去好端端的孩子,白白在家里待着,耽误学业。 他们不能想到,或许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需要就医甚至住院治疗。 ◆◆◆ 关于身体和心理这两类病症,父母们的表现简直有天壤之别。 做父母的,若是见到孩子身体生病了(如常见的发烧、呕吐等),必是十分心疼。那时,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让孩子去上学,而是一心一意让孩子好起来。 上学是身体好了之后才会讨论的事儿。 而且,父母们这样处理,旁人也都十分理解。 比如,孩子身体不好,一个月没上学,旁人问起: “你家孩子怎么没上学?” “他生病住院了,现在身体还没恢复,在家休养。” “哦,那是需要休息。等身体恢复了,再学习也不迟。” “嗯,是这样的,我让孩子别急着回学校,养好身体再说。” 父母们对待这个身体生病的孩子十分宽容、接纳。 若身体好端端,只是心理上出了问题,一个月没上学,旁人问起: “你家孩子怎么没上学?” “我也不理解呀。可能是他爸前段时间打了他吧。都怪我们以前太娇惯,现在无法无天。” “哎,现在的孩子就是任性,动不动就用不上学威胁父母,咱们做父母的可不能纵容这种行为。” “是这个道理,可是孩子这么大了,也不能把他绑着送学校啊。” “嗯,是有点麻烦。有没有劝劝他?要不然说说好话。” “打也打过,骂也骂过,求也求过,他就是不肯下楼上学。” 父母或者周围的人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认作孩子是在闹脾气、任性、不想上学。 ◆◆◆ 其实,一个心理健康、正处青春的孩子,怎么可能将自己关在房间一个多月不下楼,甚至不与家人说一句话? 至少从表面上看,这个孩子有些抑郁倾向(未曾诊断,只是估计)。 这样的孩子,与身体出现状况的孩子一样,都需要家人的悉心照顾和呵护。 可是,因为他看起来好端端的,不去上学,家长就忍不了。 家长不开心,家庭氛围必不会和谐融洽,应该是阴云密布、气氛压抑;孩子对家长的厌烦感也会增加,亲子关系更加如履薄冰。 ◆◆◆ 他母亲询问:如果孩子不愿与心理咨询师交流,咨询师有什么办法? 学过一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咨询的原则是自愿原则。如果来访者不是出于主观意愿想要寻求帮助,咨询效果不会理想。 不过,青少年来访者来咨询,很多都是父母和老师的主意,但至少本人不会有太多敌对的情绪。 我建议她,先恢复亲子关系,再谋求咨询。 可是这位母亲有些不明白,“都已经一句话不说了,还能怎么修复关系?” 其实,在这种当下,孩子拒绝沟通,陌生人也难以进入孩子的世界。能够有机会与孩子交流的就只有父母。(曾建议母亲联系孩子的朋友和重要他人,但结果也不理想。) 父母们如果肯努力,局面是可以改变的。 ◆◆◆ 1. 改变观念,接纳现实。 接纳孩子正在“生病”的现实,并且告诉自己这不是纵容和忍让。孩子“生病”,自然要有一段恢复期,也要有一段被照顾、被呵护、被理解的时期。心理病和身体病一样,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若能够这样看待问题,那孩子不上学,自然就不会引起父母的焦虑。父母不焦虑,带给孩子的压力就会减少,家庭氛围也能慢慢融洽。(虽然孩子在自己的房间,但是他也绝对能感受到父母的变化。) 2. 给孩子一段充分的时间去调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们绝不能奢望自己的态度转变后,孩子就能立马做出调整。心病治起来不容易,须得慢慢来。没有哪一种药物或者心理治疗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 父母不要自我加压,过于自责或者悔恨。 就像人的身体会出现状况一样,心理也难免会有一些小波折。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孩子必能过了这个坎,经历过后,孩子的心性或许会更强韧。坏事也能变好事。 4. 陪伴孩子度过困难期。 孩子将自己“囚禁”在房间里,他也不会快乐,应该是十分痛苦的。这段时间,父母要给他加倍的爱和关心。全心全意的爱总能创造奇迹。 5. 做好咨询师和老师的桥梁。 父母得到孩子的接纳之后,孩子才有可能会听从父母的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最后,要给予孩子和自己最大的信任。 孩子最能倚靠的人是家长,家长的信任对于孩子是最重要的,家长要相信凭着孩子的努力和自己对孩子的爱,他必能走过这个人生关卡,未来也能前程似锦。 <end> 做好父母不容易,加油,家长们。 感恩节,感恩父母,感恩你的阅读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