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乡土文学觅知音

 松滋新镇 2021-02-03


《高成文学百部百册》公众号自创办一个多月来,已刊出了三期。我开始没有几期的概念,后来才有,就以《在原地等你》这一期为第一期开始计数,事实上,加上《曲尺䗖蝀》一共发了四期。

电子时代的好处就信息传递的快捷,加之因为有以前的成果,以及文友们的支持,发四期必较厚重的文学作品竟然还必较轻松。这种速度在以前办纸质刊物是不敢想像的。我所说厚重的部分主要还是指所发的小说,除上述两个中篇小说外,还有《闲楼人家》《今宵多珍重》以及杨大志的小小说系列,大体上都是讲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和事的。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我也意识到了,并不是所有关注了《高成文学》的读者都认真地读了那些厚重的小说文本,也并不是在朋友圈里点赞了的好友就认真看了。于是我就冷静下来,不再去要谁来关注了,也不再在朋友圈、Q空间分享了。我还是回到初衷,远用这个平台来收集和整理松滋的优秀文学作品,把这些我认为好的作品放在平台上,只要平台在,这些作品就会在,也总会遇上知音。事实上,陆续有全国各地的一些读者对高成文学给予了关注,我想主动关注的应该是知音。

我所说的知音就是能够静下心来看文学作品的人,特别是有耐心看完一部中篇或长篇小说并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或关于生活思考的读者。从乡土文学意义上来讲,这样的好作品并不多,我希望松滋乡土作家写的好的乡土故事多一些乡土的知音。

作为编者,我无疑是现在所发作品的第一个知音。所发的四部中篇中,《在原地等你》是卢义宏的新作,《今宵多珍重》是我在《洈水》杂志做编辑时周兵发我的,好像没发表。《曲尺䗖蝀》《闲楼人家》是以前在《洈水》杂志上发表过的。 不管是新作旧作,发表没发表,读过的没读过的,我都要认真读。

读了之后,我依然像以前一样佩服这些文学朋友。从写作目的上看,他们并不是靠写作为生的,但他们对于创作文学作品有一种文化自觉,挣钱或者出名不是他们创作的主要动机。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就具备了拿起笔来反映生活的基因,生活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不写下来,就浑身不自在,就感觉白活了。他们就是这种文学人,是我们乡土文学的精英。从作品达到的水平来看,我觉得真实、厚重、感人,而且都有自已的特色,塑造了松滋这块乡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学形像。

二十年前的中篇小说《曲尺䗖蝀》里面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女贪官的形像。省计委主任、老处女游芝芝权倾一时,对投资、对下属的掌控能力之超强,权谋手段炉火纯青。然而,当她的为公为民的信仰丧失后,她甘愿失身于自已的下属杜处长,最后携巨款外逃。这个形像至今读来也能让人叹为观止。还有杜处长的坚强隐忍,没有随游主任去国外做款爷,但在发展经济上,帮助家乡走了一条破坏生态的工业发展之路,引发了一场大洪水。作品刊出的二年后,98年大抗洪就真的来了,还有十八大以来的反贪,足以证明这部中篇是部大胆的预言性作品。

《在原地等你》通过马小乐南下打工的经历,深刻反映了九十年打工经济兴盛起来后存在的黑招聘、黑客车、黑工厂等等经济发展中乱像,那个时代部分打工者的命运是很悲惨的,很真实,不容回避。这篇打工小说的新意就在于,通过一段爱情赋予了失败者马小乐敢拼敢闯才是真男人的内涵。马小乐被迫南下打工,恋人张晴为救亲弟弟被迫嫁给富二代。结果只和富二代只过了三天,居然因为富二代不是男人,张晴还保持着处女之身与之离婚(这是一个很文学的冷幽默),回到出租屋,一直等到马小乐回来。这个内涵是很有正能量的。

《闲楼人家》的主人翁归鸿是一家效益不佳的饮料国企的中层干部,住在闲楼。贫贱夫妻百事哀,而时代诱惑、危机又无处不在,争吵过、不忠过,有了儿子后,又遭大火烧,接着又为儿子的病情负债且东奔西走。后来,夫妻携手开音像店,又遭到官商勾结查封,读来让人纠心地痛。小说在写归鸿一家的挣扎的同时,也写了闲楼另两家,一家是红黑通吃包养女人的暴发户,一家丈夫外出打工而妻子留守,三个颇有时代特点的家庭的故事处理得水乳交融,而另两家的败落或不幸的命运对归鸿一家的挣扎的价值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作品所表达的主旨就是:再艰难也要走正道,一家人要不离不弃。

《今宵多珍重》写的是一个小镇储蓄所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故事是相当的唯美,但是在改革的背景下,欲望、躁动和不安也无可避免地在滋生。我读到的是少年维特式的烦恼,也读到了李瑶瑶那林黛玉般过于理想的忧伤、王小端如薛宝钗般的落落大方,以及苏云翔如许仙似的书生意气。他最终选择了王小端,也就是选择了适应当下生活的人生道路。而具有阳刚之气的马毅始终被丰满的已婚熟女吴满月吸引,这种欲望代表着改革时代的离经叛道的欲望,最终铸成抱她的“大错”,双双都选择了“买断”离职。而小小储蓄所最终也难逃被裁掉的命运。

杨大志的5篇小小说写得很精美,故事不落俗套,人物都很有个性。《小美的幸福》《布网》《这里离春天还很远》这三篇都是写打工经济对农村家庭及传统道德伦理的冲击。而《余辉里有一尾跳舞的鱼》刻画了一个性格极为坚强的女人,泼辣肯吃苦, 忠贞不苟且,极有家庭责任感,给人一种震憾的力量。《预谋》则是表达的一种偶然与必然的宿命。

当然,还发了些精短散文,叙事、抒情、感悟,真切而不做作,贴近当下,好读好懂。既有松滋名家写的,也有一般文学爱好者写的,体现《高成文学》办刊的活泼风格。由于松滋还有《云汉诗》《松滋诗词》两个公众号,一个发现代诗,一个发旧体诗词。于是我这个高成文学公众号也就不发诗词了。

应该说,我现在办刊的重点放在传承松滋优秀小说上,主要针对那些还未名的作品。(如李叔德等大家曾在全国范围有过影响作品是早有定论的,是不必担心湮灭的)而未名的不见得就不是好作品,在我看来一些拍成电影电视的一些作品都是垃圾。所以我有信心来做优秀乡土文学作品的传承和研究。

九十年在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未来的人们读史多半都是辉煌的历史。而我们乡土文学作家的小说呈现的是更为真实的微观的历史,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像会让历史变得更加清晰可感。乡土作家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也必将随着其作品得到传承。关于反映九十年代社会与生活文学作品,还有刘龙云等乡土作家的几个中篇小说,也还有一些较好的短篇,今后陆续刊发出来。

有文友说,松滋会写作的太多了,工作量太大,担心我会搞不下去。这是好心话。

我想,松滋会创作的多吗?不多。朱厚宽先生编撰《松滋历代诗词选》,编选明清以来的松滋乡土诗人作品,入选的只有20多人。这是几百年的跨度啊!建国以来,松滋真正称得上作家的能有几人?李叔德、邓继泉……没有几人。而乡土作家后来如雨后春笋,个人出书林林总总而都如昙花一现,也总有文学杂志在办,但就是没有人认真地研究过乡土文学作品,没有认真研究就不能持久的推广,形成文化共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撼。

《松滋历代诗词选》在1988年初版,近30年间被一版再版,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已在松滋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说明研究乡土文学对本土文化建设的重要。

我是1988年在松滋一中毕业的。毕业时,正逢朱厚宽校长编撰的《松滋历代诗词选》这部作品初版,每个毕业生都发了一本的。回家务农后,有空的时候我把这本书认真地读了,校长治学之严谨让我深为叹服。而这本书对我了解家乡松滋的地理、历史、文化都很有帮助,有时写文章还引用上面的内容。

我怀疑我当年中了朱校长这本书的蛊,现在一定要利用高成文学这个平台来为松滋优秀的乡土学作品寻找知音,寻找今天的知音、未来的知音,以及在松滋的知音和已经走出松滋的知音,以凝聚成我们乡土文学的共识!




向您推荐《云汉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