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三期:春风沉醉的晚上(文娥散文专辑)

 松滋新镇 2021-02-03

                文娥老师

编辑手记:刚编发了一期小说专辑,又想到要编辑一期散文专辑,于是想到了文娥的散文。二十年前和她相识于《白云边》(1997年)杂志,她的《雨季不再来》深深打动了我,从所穿过的几双皮鞋的角度来切入写初恋,视角独特,故事相当唯美。当年都还算文青吧,相识于文字比任何见面都要来得深刻。后来我发表了一篇《白云悠悠》的长篇评论,特地评了她这篇散文。记不清是哪年正月十五,我到刘家场老表哥梅映泉那去玩,他正组织民间文化活动,我去的目的也是冲这民间文化活动去的,也正好在文娥所在的学校有表演,我就想见她一面。我这人做什么都有些兴致所至,想去就去了,想见就见吧。那时候不像现在通讯联络方便,不可能事先打招呼。老表哥找到她,简单介绍了一下就去忙他的了。或许是因为唐突吧,也或许因为那时正月十五学校都还要上课吧,我们见了面都打不开话闸,彼此寒喧了几句就结束了。但文缘并没有因此结束,通过读《洈水》《山鸣》杂志上面她发表的文章保持着文缘,后来有了Q,彼此加了,时不时读她写的日志。她一直沉醉于自已的生活阅历,并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和普通人物(亲人或朋友)的灵魂,以独到的眼光和才情,以及平淡雅致的叙事来表达她对生活变迁和普通人物命运的关照和认知,以小我的切入,写出了大我的时代。我读到了缘聚缘散、美丽和忧伤,读到了亲情友情的无价、命运的无常、人性之善与坚强。就在编选这期专辑的时候,我意外地读到了她写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竟然是当年(2013年)与我写的一个同题作文。我先写的,当年我因疏忽竟然没看她写的。我崇尚这种纯净的文字互动和文缘,就把这篇作为这期她个人散文专辑的首篇吧。

春风沉醉的晚上

那个孩子又一次进了办公室,进老师的办公室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个孩子让他的老师伤透了心。

他父亲力来了,被老师请来了。力很尴尬地站在办公室里,脸上的表情有气愤,有无奈,有近乎绝望的失望。老师简单地向力说明了情况,不再说什么了,该说的话老师已说过太多,只是什么效果也没有。力声调不高,但很有分量,开始和儿子对话。我不知道他儿子听进去了多少,或许什么也没听进去吧。

我们办公室里基本都是班主任,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面对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很多时候头都是大的。面对这样的局面,大家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当其他班主任遇到无法沟通的学生时,大家会主动出马,和这些孩子沟通,对于不是自己班主任的老师,孩子明显少了一些敌意,效果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好。记得我也曾经跟力的儿子沟通过,因为我知道是他的孩子。这个孩子似乎还很乐意跟我交谈,但他显然是那种心中没有目标,内心很茫然的孩子,他同意我的观点,也愿意听从我的建议,可是根本管不住自己。

办公室里的老师们谁也不说话,力苦口婆心的样子让我想起曾经年轻的他。十多年前,经人介绍我们相识了,他为人仗义,待人真诚,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狐朋狗友特别多,还一直养着几个没处安身的人,他的生活常常是入不敷出,为此,他的父母伤透了心。我们的生活差距太大,我们本不是同一类人,原本就不会走到一起。这段生活留下的就只有一篇散文《雨季不再来》,在我以前所有的文章中仅有这一篇涉及我的感情生活。

不能不承认力的口才是极好的,一片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但他和儿子的沟通是不成功的,儿子时不时地还狡辩几句,无奈的力带走了自己的儿子。

办公室里两个年轻的女孩子在改考试卷子,他们是学校去年新进的老师,二十多岁,特别有活力。

力走后,两个女孩子开始聊天,议论起力的孩子来。

不知怎的,两个女孩中的小能说到了我。小能的妈妈是我以前的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这个孩子我是看着她长大的,现在又跟她成了同事。没有来由地,她冒出了一句:“您是不是差点成了我舅妈的?”

接着又是一句:“不过,我觉得您找张叔叔好多了,人好,性格也好,不像我老舅,有段时间性情大变。”

办公室里,大家还是笑起来了:“怎么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啊?”

小能的话,勾起我对他的回忆,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

小能说的那个人,曾经拥有两个名字,小时候父母给他取的名,他不喜欢,上高中后自己偷偷改了名。我们认识的时候他刚从军校毕业,分到了偏远的鄂西山区。那个时候,他没有女朋友,家人很是着急。我的同事们美女居多,有人想到了能歌善舞和我同寝室的红,她是我亲如姐妹的朋友,她和他在一起,绝对是帅哥美女的组合。经人撮合,两人在一起却实在是鲜有共同语言,都觉得别扭。很多时候红要去舞厅做兼职,他常来我们寝室玩,和我说话的时间很多,他似乎更愿意跟我聊天。

因为与他姐是好朋友,我常常被邀请去他姐家吃饭,有时候他会借口带小能玩,邀我一同去大操场上聊天。明白他是人家介绍给红的,我自然不会有任何非分之想,和他在一起,纯粹是朋友,我以为他也一直当我是朋友了,所以没有任何顾忌,喜欢读书的我们很聊得来。那年恰逢小弟去当兵,我母亲很是舍不得,常常在家暗自垂泪,他的姐知道后,非要他一起去我家,她说:“他是军人,熟悉军人的生活,让他劝劝老人家。”果然,他与我母亲的谈天很有效果,母亲同意小弟参军了。

他与红终究没能走到一起,他每次的休假总是那么短暂,依稀记得他回部队后还给我写过信,以后再也没有过多的联系。

后来,我结婚了。有一次,我生病了,他姐去探望我,一直看着我笑,末了,说了一句:“我老弟其实挺喜欢你的!”

其实,他们一家人都是善良的,我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挺喜欢我。生下女儿后,他母亲还亲手给我女儿缝制过一条棉裙。一直都特别感动于那份相知,我们有缘,却是无份。他也结婚了,是在全家人极力地反对下成婚的。后来,他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他一个人养家,压力挺大的,有段时间和老婆关系紧张,我想这就是小能说的性情大变吧。我们应该是十多年不曾谋面了,如果不是小能提起,这些往事我可能不会忆起吧?因为这些年我记忆力急剧衰退,很多人很多事已经淡出了我的记忆。

小能的话,没有顾忌,没有遮掩,年轻真好!那时候,我们也曾经拥有青春。

十好几年前,松滋有一本文学期刊《白云边》,上面有一篇长篇文学评论,是一个我只见过一面的文友写下的,他用很长的篇幅评价了我的散文《雨季不再来》,给予我很高的评价。十多年不曾联系过,就在前一段时间,他进了我的空间,还评论了我的一些文字。今天无意中进了这个朋友的空间,看到了他写的一篇温暖的文字《春风沉醉的晚上》——“……回到家中,还是舍不得这惬意的春风。搬了把椅子坐在屋外,打开手机,关注了一下一位多年前的文友的空间,了解了她的生活和一些思想。一些文章依然写得不错,便当了她的读者,作了简单的点评。第二天一早就看到了她的回复,有着春风扑面的感觉。好多年没与她见过面,相距也遥,一点文字的互动,情真意切,胜却面晤。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关注身边的她,关心一下遥远的她,让爱传递,让真情传递,如春风般的温暖。”这如春风一样的语言,读起来特别温暖。

让真情传递,真好!

在这春风沉醉的晚上,坐在电脑前,很多东西涌上心头,原来很多东西并没有完全忘却,只是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愿那些曾经年轻的人们,一切安好,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