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思考的练习

 新用户15109050 2021-02-03
图片:高平老师/网络
文字:Rose编辑
(如果有侵权,请告知后本平台会删除)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曾做过一个著名的“白熊实验”。他要求实验人员不要去想白熊,可是,当这个指令发布以后,实验人员却更多的想到了白熊,即使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压制自己不去想白熊。可是不一会,“白熊”却像反弹似的更加频繁的出现在脑海中。实验证明,我们大脑越是想努力地摆脱某种想法,到头来这种想法却更加牢固地记在了我们的脑中。那到底我们的大脑能控制住自己的思考行为吗?又有哪些思考对我们是有益的?哪些思考是无益的?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驾驭我们的身心?


说到这里,分享一本书—《不思考的练习》
作者小池龙之介,他是一名僧侣。他1978年生于日本山口县,毕业于日本第一名校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现任东京月读寺住持、山口县正现寺副住持。2003年开始一边修行一边指导禅修。他从自身经验出发,推广“心灵训练”的方法。他所创办的禅修教室在日本拥有很高人气。以下很多的论点都是从此书中习得而来~~


路径:
我们失败的原因皆因我们思考过多。我们日常在工作、生活中有必要思考,同时我们如何约束内心,进行“正确的思考”。从我们每天吃饭、看电视、发短信、发微博等所经历的小事入手,我们如何仔细觉察出自己的欲望、愤怒和迷惑等情绪,然后最后我们学习怎么样用身心驾驭的方法来停止大脑中那些杂乱的无意识的思考。

分析: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什么是思考病?其次,我们看看思考病带给我们的烦恼有哪些?最后,我们看看如何进行大脑“不思考”的练习,让我们重获内心的充实与智慧。

第一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

人类的大脑是人们思考认知的核心。作为人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思考。想事情、思考问题被认为是人类出色的特质。我们许多人认为:人类与动物不同,是因为人类具有思维的能力,所以更加的高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大脑作为人类身体器官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生物性。

在人类大脑进化的过程中,逃离危险是生物自然淘汰过程中的真正有用的技能,于是大脑就形成了逃避或是忍耐痛苦的特质,就这样大脑最初的结构就形成了。这个结构的基础就是我们的大脑能迅速感受与捕捉到“痛苦与不快感”。

随着我们大脑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发达,大脑在捕捉痛苦方面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好好备考时,大脑就会想起另外一个声音对你说,“如果没考好太丢人了吧,还是不要瞎折腾了”。“而且这件事这么麻烦的,还是算了,不干了。”当我们强烈的想要忘记某件事情时,内心反而不停的将这件事情在我们心里、脑海里回放。这些消极的想法以及不好的事情感受就这样不断的反复刺激着大脑关于“痛苦与不快感”的感受。

相比较平淡的现实感受,那些我们努力想要摆脱的不好的消极想法与痛苦感受,带给我们大脑的刺激要更强烈一些。就这样,大脑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痛苦与强刺激感,根本就不在乎我们的痛苦。于是,我们的思考就朝着这个方向欲罢不能。

第二点:
我们可以将我们大脑的思考分为有意识的思考和无意识的思考两类。“我们决定好好备考”,这是一种大脑发出的有意识的思考指令;而大脑的另一个声音“如果没考好多丢人啊”是一种无意识的思考。就如我们开篇所提到“白熊实验”证明的那样,我们的有意识思考根本就阻挡不了我们大脑无意识的思考。无意识的思考总是能如潮水般淹没了我们有意识的思考。爱因斯坦相对论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跟人类其他行为相比,这种无意识的思考更容易消减我们的能量。这种消减我们能量的无意识的思考就可以被称为“思考病”。这种思考病它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是一种与现实本身无关的妄想症,我们人类普遍的都患有这种“思考病”。

第三点:
那引发我们大脑思考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此书作者与日本神经脑科学家池谷裕二有一段关于大脑的对话。池谷裕二先生是日本药学博士,目前就职于东京大学,他致力于“大脑的可塑性”研究。根据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的大脑其实是没有真正的自由意识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假如我们要上一个台阶,不知你是否注意这个问题:你是先抬右腿还是先抬左腿?绝大多数的人应该是都没有注意过的。这是因为我们在发动意识前,大脑就已经发出了抬腿的指令,我们并不是通过自我意识而抬腿的,而是大脑自动控制了我们的身体神经系统。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时刻,张嘴、伸手、眨眼之间,这些动作的完成其实都是被我们的大脑自动控制着的。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心理学家跟踪民意调查一事,来说明我们根本就没有自由意识,人的行为模式大部分出于我们的条件反射。事例中,美国将在意大利某地建一个美军军事基地,当地居民意见纷纷,最后当政者决定采用民意调查来决定是否建这个军事基地。整个调查过程,有一批心理学研究专家全程参与。



这批心理学家在投票前一周向调研对象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发放调研问卷的同时,他们还对被调研者进行了自由联想的研究。这个自由联想的研究内容就是:问被调研者“听到水,你会联想到什么?”而被问的人回答时往往只是出于他自己的条件反射。就这样,这批心理学专家通过被调查者在自由联想中所做出的答复,就掌握了被调查者的“思维习惯”。以此就能准确的判断出他们将在一周后得到的调研问卷中是选择“赞成”还是“反对”。


总结:
由此可见,人的行为模式大部分出于大脑的条件反射,是一种无意识的思考产物。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自由意识,我们的内心不过就是一个奴隶而已。


继续思考:
既然大脑的使用是连续不断的,而我们又无法停止大脑这种无意识的思考,那么我们如何有效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行呢?

第一点:
大脑生物性之一,就是我们的大脑需要休息。通过休息可以有效驱除大脑无意识的干扰,使大脑变得清晰,这样就能修复大脑所受的精神损伤,从而带动身体的修复。

脑神经科学家们有一项关于大脑活性的研究。研究是这样的:他们对一个人做某件事情时大脑的活性状态进行记录,譬如,见到某种颜色时,大脑的活性如何?在使用右手时,大脑的活动如何?在睡觉时,大脑的活性如何?通过实验,科学家们在人类大脑休息时发现了DMN回路。

DMN是人大脑中一个叫做默认模式网络的部分,位于头部从前到后的正中间。它在我们专注的时候不活跃,但在大脑休息的时候特别的活跃。它的功能主要有三个:形成自我意识;反思过去,担忧未来;寻找问题。

当人们大脑休息的时候,也就是DMN回路被激活时,我们能清晰的观察到自我大脑的活动状态。这样我们就能用自己的意识,去捕捉到内心的无意识,当捕捉到了内心的无意识活动,我们就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活动梳理清楚,这样我们的内在也会显得更加的井然有序了。

大脑虽然只占2%的人体重量,但却消耗人体20%的能量。杂乱无章的无意识的思考能消耗这20%能量的60%-80%,而井然有序的思考只会耗费人体能量的5%。所以,相比较“思考病”,让大脑处于休息的DMN状态,能有效帮助我们大脑进行休息,缓解大脑疲劳,保持大脑的清醒。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我们大脑的思考特性就是喜欢痛苦与不快感,而我们人类根本就没有自由意识,我们的行为都是出于一种大脑的条件发射,我们不能自由的控制自己的意识,所以我们需要让大脑休息,通过休息让大脑停止各种杂乱无章的思考,从而让大脑得到有效的恢复,这样我们才能正常的生活。

第二点:
那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脚步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几乎人人都有烦恼。而在佛教,会把人的烦恼归类总结为“心中三毒”,即欲望、愤怒和迷惑。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无时不刻不是在看到、听到、闻到、触碰到或是想到些什么。这些所有经由我们感官系统采集进入到我们大脑的信息,都会引发我们大脑的思考与内心冲突。在这种思考与内心冲突的能量中,占比最大的就是这“心中三毒”。那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种思考病,是如何引发我们的烦恼的。

首先,是关于欲望的烦恼。

人们对于每日发生在身边的信息,耳闻目睹后,内心总是希望“多些、再多一些”。这种希望获得更多信息的内心冲动就被称作“欲望”。

譬如,我们逛街买东西,很多人会提前做好采购计划与采购预算。但实际情况是,当我们进入商场后,会看到许多的商品打折促销信息。这时,我们除了购买采购清单上需要购买的物品外,还会再买许多其他计划外的东西。结账的时候发现超出预算了,我们内心就会这样安慰自己,“刚好碰上打折啊”、“现在买,多划算的啊”、“这个东西以后肯定也是要用的嘛”。

殊不知,实际上我们内心“想要更多一些”的冲动已经完全占据上风,什么采购计划、采购预算、合理支出的理性意识早已被丢在九霄云外了。

接着,是关于愤怒的烦恼。
人们对于每日发生在身边的信息,耳闻目睹后,“不想接受、不想看、不想听”,这种抗拒的内心冲动能量被称为“愤怒”。

当我们被领导、父母批评指责时,内心就会有一种“烦死了,不爱听这样的话”“你别说了”的抗拒心理。内心的反抗之力稍有发动,我们便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这种愤怒的情绪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它们会永远潜藏在内心。

以后每当我们被负面情绪所左右时,这种愤怒的情绪能量就会得到累积,久而久之,我们的精神压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可能到最后,我们就会毫无理由、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快乐。但是对于不快乐的原因,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为什么。

最后,是关于迷惑的烦恼。
人们对于每日身边发生的信息,自以为“看见、听到、触摸到”的某种东西,实际上因为内心被大脑中太多漫无边际的无意识思考杂音所剥夺,对于眼前的事物感到索然无味,转而去追求别的刺激,这种内心冲动就被称为“迷惑”。

就像孩子在家跟我们说着她学校发生的事情,而我们却心不在焉地想着别的什么事情。对于孩子跟我们说了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却是什么都没有听进去。等到孩子生气说,“你压根就没听我讲话”时,我们才回过神,“刚刚孩子跟我讲了些什么?”原来,我们的耳朵里什么也没有听进去。就在那一瞬间,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在进行怎样的活动。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就这样,我们五感所获取的真实信息被“大脑中的想法”给消除了。

再比如,我们准备给一位权威人士打电话希望获得他的帮助,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出来许多的声音 “他怎么可能会接我电话”“就算接了,他怎么可能会帮我呢?”这样一来,我们就陷入了大脑的各种想法中,而不会去思考我该如何去拨打这个电话,或是思考如何做才能说服这位权威人士帮助自己。这就好比我们倾听别人说话的时长为1秒,但真正用在“听”这个动作上只有0.1秒,剩下的0.9秒我们都在被“对方究竟如何看我?”的思考所干扰。

久而久之,这种毫无益处的大脑思考,会消耗我们许多的能量,我们内心会变得杂乱无章,人也会变得呆板而迟钝,无法认清新的现实。

由此可见,我们越是过度使用大脑进行思考,人就越不能正确把握身体和内心的信息,那么内心的冲动与情绪就会积累的越厚,对于真正的现实和自己的意识活动就会变得更加“无知”,自然而然引发的生活烦恼也就越来越多。



第三点:
生活的烦恼皆因这无意识的思考而来,那我们怎么做才能停止我们无意识的思考,让大脑进行正确的思考呢?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套具体可行的身心训练方法,从“正思维”开始,到对五感六门的自我感觉进行主动训练,再到通过冥想进行自我内心意识的觉察,从而达到内心意识的自我控制。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如何进行“正思维”训练
“正思维”即正确的思考或正确的进行思考。它要求人只思考当下之事。就比如我们与自己恋人在一起时,就不要去想那些令人烦恼的工作上的事情。因为在当下这种客观环境下,就算去想了,工作上烦恼的问题也不会立马得到解决,反而会引发焦躁的情绪,还会引起恋人的不满。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思考都毫无意义。还不如此刻为了与恋人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去思考一些能增进彼此感情的事情。

正确的思考,就是要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譬如某日,领导给你布置一件任务,也不问你的想法,还要求你尽快完成。这时候,我们大脑首先开启的是一种消极的抵抗情绪,“怎么可能这么快完成?”“每次都是要求人快快快”,当这部分思考打开后,我们的烦恼就开始产生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学着在内心注视自己的情绪,并试着对这份情绪做一个标注。例如,如果我想要抗拒,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想要‘抗拒’、我想要‘抗拒’”然后你就会意识到:“现在我很抗拒领导给我布置的任务,这只是我内心的一个想法而已。而事实上是我应该思考如何快速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这才是当下最要紧的事情。”通过与自己内心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就可以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内心,被激活的杂乱的思考被认识到后,情绪就不会被引发,我们就会变得沉静,大脑意识也会变得清醒。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正思维”的训练,首先就是要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回归到当下,看看当下实际发生了什么,告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只是想法”而已,这样我们就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要真正面对的事情上了。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我们的五感六门进行自我感觉的主动训练。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五感六门,五感指的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六门则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六门来采集信息,这些信息会让我们产生“看到”、“听到”、“嗅到”、“味觉”、“触觉”、“思考”等感觉。每每有这些信息进入时,我们要能自觉地搞清楚在五感中,我们究竟应该使用哪一个。

生活中,我们最多的就是与别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们会用到我们的眼、耳、舌、身与意。如果是我们主动去说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训练在说话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倾听自己的声音上,去感受自己喉咙发生的声音刺激上。一旦我们内在有了这种意识,在注意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声音过高,或者语速过快,内心自然就会感到不和谐。当觉察到这份不和谐时,我们可以试着中途停一拍,这样就能调整自己声音速度与音量,尽量让自己做到不快也不慢、不高也不低。这样训练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将意识集中在说话上,使我们大脑从被动说话的奴隶状态中解脱出来,可以使话说得更加自如,更加真实。

如果是我们倾听呢?人们常说,现代人越来越不擅长倾听了。我们都曾有过这样不快的经历:当希望别人倾听自己的话时,对方却置若罔闻,或是表现出来的很敷衍。为了不再增加这种不快的体验,我们自己要先学会如何去倾听。书中作者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倾听”这个行为上,练习如何控制由听觉带来的刺激和烦恼,从而摒弃多余的思考。

譬如,我们可以在周围喧闹的声音中,试着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风声”上,用积极主动的“听”去感受风声带给我们信息,集中注意力,你会发现“风声”时而速度很快、音量很高,时而速度变缓,声音很轻柔。通过这种从细小处去认识大自然诸行无常的微妙变化,能使我们的意识变得更加敏锐。

当然,除了上述说到“说话”、“倾听”之外,还有“观看”、“读写”、“饮食”等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可以集中自己的意识,去感知那份身体在获取信息时的感觉,当我们集中意识去感受这份身体感觉时,我们就会将大脑无意识的强烈感受带回真实的世界。如果我们的意识能跟上这份现实体验的感觉,那我们因为无意识模式下,所产生的条件反射也会慢慢的得到改变。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通过冥想法,觉察我们的内在并改变“内心活动”。


最后总结:
前面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讲到了我们的大脑是需要休息的。脑神经科学家们发现在人类休息的时候我们大脑有一条DMN回路。这条回路是井然有序的,能帮助我们驱除大脑杂音。那除了休息外,科学家们还发现通过冥想法,也可以让大脑产生这样一条回路。

冥想,可以使我们进入很深的意识集中状态。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眼睛完全闭上,一种是眼睛闭上一半以限制自己的视线,这样有助于我们减少“看”的能量消耗,然后我们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心上,关注我们的内心活动。当我们意识清楚明晰时,身体就像做梦一样,非常放松,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活动能被捕捉到,也能被梳理的很清楚,这个时候我们有意识的思考就能发挥作用。

当然,让大脑停止思考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只是要借助冥想这种方法,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当我们的意识非常集中时,我们就能很清晰的看到我们的意识走向与趋势,也就会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到“内心奴隶”这个游戏中的。明白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停止原来的选择,重新选择一条正确的信息去执行。

那这个重新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内心重组过程。这就好比,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我们时,我们内心第一反应是由抗拒引发的愤怒,而内心重组后,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反应调到“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要批评我呢?我可以做什么得到他的谅解呢?”

就这样,我们的大脑就会对于痛苦与不快感的执着就会减弱,对于烦恼不再本能地产生条件反射,内心就会显得清澈明亮,充满慧光。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失败,而失败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我们的内在有太多消极的想法。我们大脑越是想努力地摆脱这种消极的想法,到头来这种想法却更加牢固地记在了我们的脑中。那到底我们的大脑能控制住自己的思考行为吗?又有哪些思考对我们是有益的?哪些思考是无益的?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驾驭我们的身心?



《不思考的练习》,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多方面跟我们系统的介绍了如何通过“不思考”的练习,帮助我们觉察并控制自己的意识。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大脑关于思考的特征;接着我们了解一下“思考病”是如何带给我们烦恼的;最后是我们如何进行“不思考”的练习,让我们重获内心的充实与智慧。



我们知道人作为能量的消耗体,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人类大脑的思考基于生物性,本能的喜欢痛苦与不快感;而我们大脑思考是可以分为有意识的思考和无意识的思考。



往往无意识的思考如洪水般会淹没我们有意识的思考,这种大量消耗我们能量的无意识的思考,其实是一种“思考病”。“思考病”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人类其实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识的,我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我们不过是我们内心的奴隶而已。人脑作为连续思考的身体器官,是需要休息的。通过休息大脑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复,这样我们才能正常的生活。



大脑不由自主的思考病,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愤怒、欲望以及迷惑的烦恼。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停止或是减少“思考”来减少这种烦恼呢?



作者在书中针对“不思考”的练习给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首先,我们需要觉察自己的内心,从“正思维”开始,关注当下的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内心,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人、物或是事上,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其次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入手,所有关乎我们五感六门的信息,我们都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应该使用哪一个,我们要针对自我感觉去做主动的训练。最后,在生活与工作中让大脑停止思考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冥想,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深入的觉察到我们的意识流向,看清自己被大脑支配的事实,我们就可以停止这种无意识的思考,自由控制有意识部分的思考了。有意识的思考是有序的、清晰的,充满智慧的。

当你学会了“不思考”的练习,让自己有意识的主动获取生活中的现实感时,焦躁与不安就会从我们心中消失,内心也会变得无比的轻松与自在。


在本文最后,我要给你布置一个有益于你增强身体五感,提高专注力,减少无意识思考的小作业。在工作的时候,如果我们长时间坐在椅子上,注意力就会慢慢分散。此时,请你将你的意识转向屁股接触椅子时的触觉,背倚在靠背上的触觉以及此刻带给你身体能够感觉到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