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不思则罔:孔子故里真的在今日山东吗?

 北斗史地研究所 2021-02-03

看到一个帖子,说有人到山东曲阜孔庙旅游,发现好多石碑是假的,甚是失望,回来网上一查,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革期间孔庙遭了殃,孔府、孔庙、孔林,共计有一千多块石碑被砸断或推倒,烧毁、毁坏文物六千多件,十万多册书籍被烧毁或被当做废纸处理,五千多株古松柏被伐,二千多座坟墓被盗掘......因此,今天孔庙的一切,都是仿建的。

此贴作者表达的,无外乎是对文革的愤怒,似乎如果没有文革,他就能看到很多真碑,学习到历代皇帝真的御旨,欣赏到书法大家真的墨宝,甚至说不定还能得到孔圣人的真传,从而变得更有学问了......

号主今天所要讨论的主题,不是孔子的学问,也不是文革的是非,而是:

孔子故里真的在今日山东曲阜吗?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即是古代的腊肉。

《说文解字》载:“脩,脯也。”又载:“脯,干肉也。”

《正字通》载:”脩,肉条,割而干之也。“

束脩,即是成捆的腊肉,笔者认为是指腊肠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么上面孔子的那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凡是送礼一束腊肠以上的那些学生,我都是很认真教的。

看来,孔子对“礼”确实重视,不愧为私立教育的鼻祖。

然后,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当时孔子衡量学生送礼薄厚的参照物是:腊肠(束脩)。

根据常识,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和其出生地密切相关的,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这是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的物产,进而决定了人们的饮食喜好。

孔子喜欢吃腊肠,那么他出生的那个地方,必然出产腊肠。

可是,腊肠这种食物,只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出产,今天的整个山东地区,都是不出产的。

有人可能要打别了:万一,古今气候变化比较剧烈,今天的山东地区在古代出产腊肠呢?

恩,从历史记载看,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 天地的整体格局就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另外从《礼记 月令》记载来看,当时各个月份星象位置也和今天相差不大。因此,处于中间的孔子时代,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今天也是差不多的。

因此,孔子真正的故里,不可能在今天的山东曲阜,而是在今天的中国南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